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缺席2018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的是與非

2018年10月的諾貝爾獎頒獎周,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醫學獎在內的自然科學獎都已頒發,而本年度的文學獎早在5月8日就已確定暫停頒發,並預計將在2019年補發今年獎項。這是該獎項自1943年以來首次缺席。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取消,原因就在於負責頒發該獎的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自2017年11月就深陷於持續發酵的性侵醜聞。

一切始於一場針對法裔瑞典攝影家讓·克勞德·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的指控。在2017年的“我也是”(#MeToo)反性侵運動中,共有18名女性指控阿爾諾在1996年至2007年間實施了包括性侵、強奸在內的多項罪行。

現年72歲的阿爾諾是瑞典學院終身院士、詩人兼作家卡塔琳娜?弗羅斯滕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丈夫,後者自1992年起在瑞典學院任職,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審之一。也正是由於這層關係,18位受害女性大多為瑞典學院內部工作人員或是員工的妻女。幾乎所有受害者都由於顧忌學院內部團結以及阿爾諾的威脅,長久以來保持了沉默。

儘管阿爾諾拒絕承認一切指控,但在今年4月,瑞典學院發布聲明,通過內部調查發現,在這個著名機構中的確發生了“不必要親密關係”的“不可接受的行為”。

對於阿爾諾夫婦的指控不僅僅局限於性侵,還包括貪汙和泄密。據《紐約時報》和《圖片報》先前的報導,阿爾諾夫婦在斯德哥爾摩還經營著一家名為“論壇”的文化機構,這家機構每年得到瑞典學院13000歐元的資助,共計超過10年,阿爾諾的妻子弗羅斯滕松被懷疑監守自盜。同時,根據《圖片報》的描述,這家機構在當地享有權威,以至於“任何有文學抱負的(女性)作者,在出書之前都會去尋求機構的支持”。事情曝光後,這筆讚助資金被緊急叫停,並且學院第一時間發表聲明,稱該筆資金並不是付給阿爾諾本人的。此外,阿爾諾還被懷疑自1996年起向記者和博彩公司泄露諾貝爾文學獎名單,以謀取私利。

對瑞典學院來說,一方面,該學院因阿爾諾事件蒙羞,讓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蒙上了一層陰影,另一方面,此次事件也宛若一根導火索,激化了學院內部長久以來的矛盾,暴露出瑞典學院內部僵化的體制。

在《瑞典日報》和多家媒體將醜聞曝光後,瑞典學院內部在如何處理阿爾諾的問題上爆發了激烈爭議。一直以來,瑞典學院由18位終身製院士長官,這18位院士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與學院院長兼常任秘書長丹尼爾斯(Sara Danius)在醜聞曝光初期就與阿爾諾劃清界限並積極委託律師展開獨立調查不同,大多數保守派院士在這件事的態度上顯得模棱兩可。在今年5月的一次內部會議中,院長丹尼爾斯要求解除阿爾諾妻子弗羅斯滕松的院士職務,這項提議並沒有得到多數院士的支持。理由是“不能因為另一個人的過錯而懲罰一個人”。

因為不滿此次投票結果,三位院士羅塔斯(Lotta Lotass)、奧斯特葛倫(Klas Ostergren)和斯特瑞茲博格(Sara Stridsberg)在5月7日宣布辭職。三位院士的辭職無疑成了保守派院士攻擊院長丹尼爾斯的口實,其中一位院士恩達爾(Horace Engdahl)公開攻擊院長並稱其是史上最差的院長,並最終導致丹尼爾斯和其他兩位同情院長的院士相繼辭職。自此,瑞典學院分崩離析。

6位院士相繼辭職後,再加上繼院士阿倫(Knut Ahnlund)2012年去世之後一直空缺的名額、以及處於風暴中心的阿爾諾妻子弗羅斯滕松,如今,18名院士中僅有10人還能行使職能。根據瑞典學院的規定,不論是評定諾貝爾文學獎亦或是招募新院士,都需要18位院士中的12位同意,對於僅剩10位院士的學院來說,這種處境無疑是個死結。

18位瑞典學院中已有8位無法履行職責,使得學院無法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任何決策。圖源:瑞典學院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學院的院士都實行終身製,儘管有6位院士宣布辭職,但其實在學院管理上並沒有辭職一說,辭職院士實際仍然佔有名額,直到院士去世。無法湊足12人評委小組,也是此次文學獎流產的最直接原因。

對於瑞典學院院士終身製的批評其實早已有之。早在1989年,印度裔英國作家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因其著作《撒旦詩篇》攻擊伊斯蘭教,而遭到當時的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下達追殺令。此事直接導致當時英國與伊朗斷交,瑞典學院的三位院士因為要求學院公開譴責伊朗當局遭到拒絕而憤然辭職。因為辭職未被學院批準,三位院士多年拒絕行使院士職責。

2005年時,院士阿倫(Knut Ahnlund)因不讚同2004年文學獎頒發給奧地利作家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而辭職,學院對其職呈置之不理,其後阿倫直至2012年去世都沒有再行使院士職責,而其去世後空缺的院士名額至今仍未有新人擔任。

除此以外,瑞典學院一直以來都堅持閉門評選諾貝爾文學獎,具體評選過程的細節向來不對外公布,這也是學院常年飽受詬病之處。依據慣例,學院每年9月都會向全球數百位文學教授以及往屆得主寄出當年頒獎典禮的邀請函,同時邀請提名次年度文學獎的候選人,最終的獲獎者會在這些提名者中誕生。在收到提名之後,18位院士中的5位將組成提名委員會,並確認5名最終候選人,最後再由18位院士共同閱讀5位候選者的作品並做出最後決定。

在此過程中,學院並不會公布5人提名委員會由哪些院士組成。依據學院的明文規定,每年文學獎的提名資料都會被嚴格封存50年之久,這也意味著,幾乎沒有在世的作家能夠知曉,其作品是否真正被提名過。正是學院不透明的操作,才使得阿爾諾泄露獲獎者的行為變得有利可圖。

對於瑞典學院的另一項指責在於,學院對於獲獎作品的選擇沒有統一的標準而缺乏說服力。相對於科學類獎項而言,文學獎評選的客觀性更加難以保證。在文學獎設立之初,學院更傾向於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品,這也是諾貝爾生前的願望。歷屆文學獎獲獎者中,因理想主義風格而獲獎的典型代表者就是法國詩人普呂多姆。在這樣的標準下,文學獎一直沒有青睞包括馬克·吐溫、托爾斯泰等上世紀初的大作家。由此引發的爭議導致學院在二戰後開始關注作品的現實意義以及作家的個人經歷,但這也無疑使得文學獎變得更加“政治化”。前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文學獎的“政治化”色彩在1958年的獲獎者、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也最為諷刺。因其代表作《日內瓦醫生》中對於蘇聯政治體制的批判,帕斯捷爾納克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因為蘇聯作家協會和當地輿論對其的攻擊,他最後拒絕領獎,並在蘇聯官媒《真理報》上發文批評瑞典學院。

此外,一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都被指責為歐洲人專屬獎,在文學獎設立以來的112位得主中有84位來自歐洲,其中瑞典作家就有8位,比所有獲獎的亞洲作家總和還要多。

112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歐洲獲獎者超過75%。圖源:諾貝爾基金會

除了在5月宣布辭職以外,瑞典學院院長丹尼爾斯還委託律師通過調查獲得了阿爾諾實際的犯罪證據。這些證據在9月的刑事訴訟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0月1日,斯德哥爾摩地方法院對阿爾諾在2011年10月及12月涉及的兩起強奸案件進行了審理,其中一件因證據充足判定有罪,而另一件則由於受害人聲稱事發時睡著了,法院認定其證詞不具備可靠性而被駁回。針對前一項強奸罪,阿爾諾將面臨2年有期徒刑並支付價值約1萬英鎊的傷害賠償。

與院長同期辭職的院士英格蘭德(Peter Englund)對此結果表示欣慰,他在《瑞典日報》的採訪中表示,正義終於得到了伸張。而此前針對阿爾諾夫婦挪用公款的指控則因缺乏證據而被撤銷。

為了填補今年文學獎的空白,以及消除瑞典學院醜聞帶來的負面影響,100多名瑞典作家表示,將設立“新學院”獎,以替代今年缺席的諾貝爾文學獎。最終得獎人不再由學院決定,而是交由全球書迷投票選出。不過這個臨時機構並不會存在很長時間,在今年年底的頒獎儀式結束後,該機構將自行解散。

同時,瑞典學院的風波也引起了瑞典皇室的關注。為了解決瑞典學院內部的僵局,學院的最大資助者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已於5月呼籲,現在有必要更改學院的章程,必須要考慮給予院士辭職的可能性。國王還建議,若院士連續兩年無法執行其職責,將允許新院士頂替其名額,而三分之二多數原則也會被廢除。

但國王的表態並不意味著瑞典學院能走上正軌,正如《瑞典日報》指出的那樣,造成現在僵局的根本原因是學院內部的政治內鬥。以恩達爾院士為首的學院保守派一直對院長丹尼爾斯有諸多不滿,而丹尼爾斯這位史上第一位女性院長的身份,又使得這樁性侵案變得更加敏感。

有消息指出,丹尼爾斯和其他幾位已經辭職的院士為了解決當前的僵局,願意收回辭呈,回到學院18人委員會。若幾位院士最終回歸,無疑將導致學院內部矛盾再次爆發,而瑞典學院恢復聲譽也將遙遙無期。

(本文作者陳英是界面新聞歐洲特約撰稿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