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暑節氣恰逢三伏天,謹防中暑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作為最後一個夏季節氣,同時也是「三伏」之中的「中伏」,大暑時節被認為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在大多數人眼中,在屋裡吹著冷氣機吃冰西瓜,就是度過大暑時節的「正確姿勢」。

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氣象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氣象開始向立秋過渡。



可對於不能24小時「抱著冷氣機」,時時享受冰爽感覺的人們而言,要如何安然度過一年中最熱的階段呢?下面小編帶你來了解一下大暑時節應如何養生。


一、急躁易中暑 心靜自然涼


大暑節氣,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常常會覺得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這就是典型的「情緒中暑」癥狀。


1、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2、心理納涼。以「心病要用心藥醫」的原理,可採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法調整情緒,想像自己處於大自然之中,綠樹搖曳、飛泉漱玉,使你心曠神怡、心平氣和。


3、要調整起居,保證充足的睡眠。中午應午睡0.5—1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則抵抗力差。室外勞動者應下午三點以後再乾活。並注意採取降溫散熱措施。


4、注意飲食,應清淡多樣化。多食營養豐富的果疏和蛋白質,並適當食用薑、蔥、蒜、醋,既能殺菌防病,又能健脾開胃。


二、防疰夏、養脾胃


疰夏,又叫苦夏,三伏天因天熱下降,地濕上升,濕熱交爭困於脾胃之故。主要癥狀 不思食(納呆)、噁心、頭昏乏力、倦怠思睡、舌苔膩、小便少、汗多等。


三伏養脾胃可服藿香正氣丸(水),醒脾化濕,或薏仁、白扁豆、荷葉、粳米粥以養脾胃,或輔以香砂養胃丸以健脾助消化。


三、補水宜喝粥


在大暑節氣養生,首要是補水。此時節喝葯粥能補氣清暑,健脾養胃。


李時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度暑粥」常選用粳米、綠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養胃的穀物為主料,輔以百合、蓮藕、黃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涼清熱蔬果,加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涼益氣、滋陰補血的肉製品煮熬而成。


所謂「天生萬物以養民」。大暑期間,還應該多吃絲瓜、綠花椰菜和茄子等當季蔬菜。淮山藥有補脾健胃、益氣補腎作用,多吃淮山藥可以促進消化,改善腰膝酸軟,使人精力旺盛。


大暑時節適合的食譜

01

清拌茄子



配料: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醬油、味精、精鹽、花椒各適量。


做法:茄子洗凈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內,撒上少許鹽,再投如涼水中,泡去茄褐色,撈出放蒸鍋內蒸熟,取出晾涼;蒜搗末;將炒鍋置於火上燒熱,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後,連油一同倒入小碗內,加入醬油、白糖、米醋、精鹽、味精、蒜末,調成汁,澆在茄片上;香菜擇洗乾淨,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清熱通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


注意: 豆角中含有血球凝集素A,是一中毒蛋白,加熱後毒性可大為減弱。所以豆角一定要焯透,以防止中毒。


02

熗拌什錦



配料:豆腐1塊,嫩豆角50克,蕃茄50克,木耳15克,香油、植物油、精鹽、味精蔥末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豆角、蕃茄、木耳均切成丁。鍋內加水燒開,將豆腐、豆角、蕃茄、木耳分別焯透(蕃茄略燙即可),撈出淋乾水分,裝盤備用。炒鍋燒熱,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鍋,熗出香味,再將蔥末、鹽、蕃茄、味精同入鍋內,攪拌均勻,倒在燙過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淋上香油攪勻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濕。


入伏食俗,地道美味


餃子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雞蛋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熱湯麵



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