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總有“豆瓣評分”想害朕?

源丨傳媒1號(zcfhxy)文丨胡言

導演畢志飛先生的一紙痛訴豆瓣的公開信,讓他與豆瓣之間的矛盾重新走進大眾視野。

不過,此次豆瓣沒有退讓。6月1日,@豆瓣電影 中微博曬出訴狀,表示畢志飛所言與事實嚴重不符,損害其名譽權,要求畢志飛刪除文章並向豆瓣賠禮道歉。

這不禁引出了一個重要的話題:豆瓣評分,其權威性到底幾何?在泛娛樂產業逐漸受到資本青睞、越來越紅火的當下,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豆瓣評分這個看似“清新脫俗”的存在?

“總是豆瓣要害朕”

畢志飛對豆瓣的指責,並不是豆瓣第一次處在被討伐的境遇。

例如,一部叫做《李雷和韓梅梅》的電影,從名字就能看出劇組試圖用青春、情懷來喚起年輕觀眾走進電影院消費的意圖。在豆瓣評分表現不佳後,導演楊永春質疑影片在豆瓣上遭到惡意差評,與觀眾反映不符,並影響到了票房。

許多電影從名字往往就能讓人心裡犯嘀咕

隻不過,此次畢志飛刷新了國產電影中豆瓣評分的最低記錄。

如果不是豆瓣打分只有5星等級,說不定此片評分更低

這讓畢志飛導演無法接受,畢竟自己有著各種學院頭銜加身:電影學院碩士、北大博士、國家公派赴美電影訪問學者,而從豆瓣對《逐夢演藝圈》的低分來看,不僅是對自己的侮辱,更是“讓國家丟了臉”。為此,畢志飛於5月30日在微博上曬出了自己寫給國家電影局的一封信,控訴豆瓣鎖分、抹黑電影,並操縱輿論導致自己無法討回公道。

對於《逐夢演藝圈》這部電影的評價,每一個觀眾心中自有一杆稱,也不是本文討論的目的所在。我們要問的是,作為第三方且具有商業性質的打分平台,豆瓣能否作為衡量影視作品口碑的權威數據?

其實,拋開《逐夢演藝圈》這個極端案例不談,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在上映初期,其豆瓣評分都會遭到各種群體的質疑。豆瓣的理性用戶認為,水軍與腦殘粉汙染了真實的數據。腦殘粉看到差評時,往往不假思索的將這些差評用戶當作是“專業黑子”。

一方面是用戶來源變得複雜,另一方面是用戶的評價與討論趨於非理性和極端化,二者共同導致豆瓣在用戶腦海中的畫風發生了變化:打分,原本只是用戶個體的一種評價行為,如今卻更像是普通用戶與水軍或是腦殘粉之間進行的沒有終點的、你死我活的“戰爭行為”。

如今的豆瓣,只是一個提供評分的公共性平台,但卻無法為公眾的理性討論提供一個公共性的場所。“總是豆瓣想害朕”這種想法越來越多的出現,與豆瓣平台本身“公共性的流失”有著重要的聯繫。

豆瓣評分的公正性,從何而來?

對於豆瓣這個平台而言,之所以長期以來它的數據具有被廣為認可的公正性,一方面是平台本身為用戶賦權,另一方面是這種賦權本身激發了用戶的理性。二者相互促進,使得豆瓣評分成為口碑評價的標準。

不過,豆瓣評分的公正性,存在一個理性回歸的過程。從影視作品上線後的短期來看,豆瓣評分會存在部分失真的狀況。但從長時段角度看,豆瓣評分會逐漸回歸理性。

之所以存在理性回歸的趨勢,根本原因在於影響豆瓣評分的力量,不僅僅來自於平台、行業,更是受到當時當地社會文化的深刻影響。行業、觀眾、政策與社會文化是影響豆瓣評分的四個主要因子。

一、行業因素:生產相似內容帶來的同業對比

諸如電視劇、電影等作品,難免會遇到翻拍。因此,同行襯托往往會成為影響評分的重要因素。在國內,諸如金庸武俠劇、四大名著、瓊瑤劇等經典IP有諸多版本。新版本的問世,也會喚起觀眾、用戶對老版本的重新評估。

張紀中製作的2001年版《笑傲江湖》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當年,由於有呂頌賢的TVB版《笑傲江湖》珠玉在前,這部由央視斥巨資打造、張紀中出品的《笑傲江湖》一經問世便遭到大量的質疑甚至謾罵。其實,這部劇採用實景拍攝,無論是場景、動作戲、服飾、音樂還是演員演技,都淋漓盡致地詮釋了“江湖”的意蘊與世界。這部劇多年以後在豆瓣上的評分,都沒有超過6分及格線。

張紀中版《笑傲江湖》對“江湖”二字意蘊有極佳的呈現

轉機發生在於正版《笑傲江湖》問世以後。於正版對金庸原著進行了大膽的修改,但觀眾對其認可卻不高。絕大多數讀者轉化而來的觀眾無法接受東方不敗與令狐衝戀愛,任盈盈是“小三”的設定。此時,張紀中版《笑傲江湖》的價值才被豆瓣用戶重新肯定,得以“昭雪”。

同樣的故事,主角又變成了於正版《笑傲江湖》。在今年影片網站上線的一部《新笑傲江湖》,再次刷新了消費金庸劇的底限。豆瓣評分僅有2.4分。同時,用戶對於正版《笑傲江湖》的評價,則略有回升。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越拍越爛?

二、觀眾因素:祛除粉絲濾鏡後的理性回歸

如果我們將豆瓣評分機制類比於亞當·斯密筆下“看不見的手”,那麽便會發現二者之間確實有著驚人的相似。在市場機制中,每一個經濟人並不是全然理性的,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構建了一個理性的市場。

同樣,豆瓣評分系統的每一個用戶也極少保持理性。顏值、對IP的忠誠度都能成為影響用戶給出客觀評價的障礙。不過,一旦我們將一部劇集置於長時段中進行觀察,那麽評分會朝著理性的狀態逐漸回歸。尤其在粉絲經濟當道的今天,這種情況更甚。只有經歷時間的磨礪,評分才會歸回理性。

《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就是這樣一部帶有粉絲濾鏡的網劇。在其上線之初,由於劇情對於校園愛情的恰當處理,以及男主角胡一天的顏值,《小美好》斬獲了8.5的高分。胡一天更是隨著此劇的火熱迅速躋身到新晉小鮮肉的行列,一時風光無限。

《小美好》在粉絲的簇擁下,曾經高達8.5分

然而,隨著劇集播放完結,以及偶像市場快速的更迭,胡一天熱度下降,蔡徐坤佔據了小鮮肉的榜首。隨之而來對於《小美好》的打分也漸趨理性。可見,時間,依然是電視劇內容價值最好的試金石。

三、政策因素:因政策監管帶來的內容稀缺

電視劇、電影等文化娛樂產品,其內容不僅由市場決定,同樣也深受政策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娛樂市場中,一些受到政策規製的題材內容,往往具有較大的稀缺性,而那些稀缺產品中的精品,自然更加容易獲得觀眾欣賞與垂憐。

在國產劇中,有兩部9.6分的高分劇長期霸佔榜首,成為口碑之王。它們分別是《大明王朝1566》與《走向共和》。兩部劇無一例外都有著精良的製作、精湛的演技。但它們之所以能成為神劇,除了自身過硬的品質。也於它們題材的稀缺性有著極大的關聯。二者都涉及中國歷史,尤其是討論了政治權力這個較為敏感的話題。正因於此,二者都有一段時期觀眾無法觀看。這反過來又助推它們走向神壇。

可見,神劇,從來都是劇集內容品質與社會本身的結構性力量共通共同作用的結果。

四、社會文化因素:社會發展帶來的文化更新

社會文化看似是一個遠離個體、較為巨集達的結構性因子,實則也會對用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了用戶評分。

一個經典的案例是2000年的一部老電視劇——《西遊記後傳》。這部所謂的“後傳”情結與小說《西遊記》毫無關聯。編劇進行了天馬行空式的大膽改造,架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觀。孫悟空不僅武藝超群,還有著福爾摩斯式的智慧;唐僧也學會了武功,且戰鬥力爆表;佛祖面對大魔頭“無天”,竟然還沒PK就圓寂,化身小帥哥去人間把妹……可想而知,這樣的劇情在小說《西遊記》被奉為正統的當時,顯得格格不入。

同時,糟糕、冗長的特技效果也讓觀眾無法接受,戲稱劇組“硬是將一集內容從10分鐘拉長到40分鐘”。一直以來,這部《西遊記後傳》在豆瓣用戶眼中簡直是“垃圾中的戰鬥機”。

長久以來《西遊記後傳》都是用戶心目中的“極品渣渣”

《西遊記後傳》的逆襲之路,始於二次元文化中“鬼畜”元素的大火。鬼畜作為一種剪輯手法,意為“用頻率極高的重複畫面(或聲音)組合而成的一段節奏配合音畫同步率極高的一類影片”。它發揚光大於A站、B站這類主打二次元內容的影片網站。

隨著鬼畜被大量用戶追捧,《西遊記後傳》這部塵封的老劇被重新發掘出來。觀眾恍然大悟,原來當年“左三下、右三下、左三下”的腦殘武打動作,竟然是鬼畜的祖師爺。同時,原先無法被觀眾接受的世界觀,也被奉為“燒腦神劇”,吊打當下動輒上億成本的玄幻題材大IP劇。《西遊記後傳》的評分,也成功上升到7.1分。

《西遊記後傳》成功逆襲

為什麽槍口總是對準豆瓣?

作為數據,豆瓣具有獨特的氣質:它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沒有終點。某種程度上,它無法達到真正的客觀性,但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漸貼近一個公正的判斷。

那麽我們要問,市場上的第三方數據平台,不止於豆瓣一家,例如三大影片網站自身就有打分系統,在電影領域也有時光網等平台。然而,每當有業內人士或所謂專家學者炮轟國產劇、國產電影遭到戕害時,為什麽總是讓豆瓣背這口大鍋?

對豆瓣來說,這還真不是無緣無故的“鍋從天上來”。事實上,正是豆瓣評分體系的獨特機制,才讓豆瓣在成為公眾信賴的口碑評價體系的同時,也常常成為眾矢之的。

首先,從豆瓣評分的影響因子看,通過影響觀眾評論可以短時期內極大影響評分的公正性。在上文中歸納的四個影響豆瓣評分的因素,行業因素、政策因素、社會文化因素都具有長期性的特徵。只有經歷過長時間的觀察與評價,才能讓評分回歸到正常狀態。而唯一一個短期能對評分體系造成重大影響的因素便是用戶。恰好,用戶又是一個易操縱的對象。

網絡中水軍無處不在

眾所周知,這個容易被操縱的打分群體,叫做水軍。許多用戶常常發現,一些新劇或電影上線時,那些最初的打分用戶中,許多都是剛剛注冊的新用戶。而這些連頭像都沒有的“新用戶”,會毫不吝惜自己對新劇的讚美,基於五星好評。

豆瓣的書影音板塊,不論是書籍、電影、綜藝還是電視劇,無一不受到水軍的影響。並且,由於市場較為認可豆瓣的公正性,因此運用水軍操縱豆瓣評分,已經成為重要的產品推廣方式。

例如,羅振宇的一部叫做《終身學習》的書籍遭遇了眾多網友的集體抵製,打出1星的報復性評論,起因便是此書剛在豆瓣上線時,許多粉絲量達到一定級別的豆瓣“紅人”相繼給予該書五星好評,讓此書的評分一度高達9分。

弄巧成拙的《終身學習》,遭到報復性打分

其次,從豆瓣評分內容來看,由於用戶具有非理性的一面,豆瓣評論本身具有大量情緒性的詞匯。以畢導的《逐夢演藝圈》為例,眾多的1星評價裡,那些獲得極高點讚的熱門評論,往往是情緒化的評價,而不是客觀的、對電影內容本身的討論。

我想,“夢想型導演”畢導之所以對豆瓣不滿,我猜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大量的評價都是情緒性、煽動性的詞匯,這讓接受過正統影視學習、科班出身的畢導無法忍受。

其實,擁有大量情緒化表述雖然是豆瓣評分的一個顯性的弱點,但由於豆瓣評分系統本身就是一個類似於市場的運作機制,因此這種非理性因素無法避免。同樣,用單個用戶的非理性表述,來否定整個平台的理性運作,也是不合時宜、一葉障目的。

最後,從整個數據行業來看,正是因為豆瓣的相對公正,才讓其成為眾矢之的。三大影片網站既是內容的播出平台,又是用戶評價的打分平台,其公正性與豆瓣相比存在一定距離。尤其是影片網站獨播的頭部大劇,這些劇集在影片網站的評分與豆瓣評分有不小差距。

優酷獨播的《烈火如歌》,與豆瓣分差為2.2分

騰訊影片獨播的《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與豆瓣分差為2.3分

可見,豆瓣評分數據由於具有公開化、平台化的特徵,即使豆瓣評分被汙染,普通用戶也具有分辨水軍的能力,至少擁有知情權和一定分量的決定權。而像收視率、網絡播放量之類數據,它們是否被汙染則完全處於黑箱之中,用戶無從知曉。

結語

豆瓣評分並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平台,但至少在目前的各家打分系統裡,它是最接近理性的那一個。雖然從短期看,它會被各種力量所左右從而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公正性,但如果我們將時段拉長,那麽豆瓣評分向理性回歸的確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豆瓣就像丘吉爾口中的民主一樣,它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一定能保證自己不是最差的那個。

而對於影視領域的內容生產者而言,真正重要的並不是用票房去質疑口碑的公正性,這恰是商業至上邏輯下顛倒因果的詭辯,而是應該努力將反思的維度拉回到自身,努力提高“內修”才是獲得優質口碑的最佳途徑。隻不過很多人不願意為此努力罷了。

原文標題:豆瓣評分,“水有多深”?

E N D

公司、項目合作◇gangqinshi01

項目、影視宣傳合作◇rene0602

編劇經紀業務聯繫◇zqy24680

已同步入駐以下平台

今日頭條 | 搜狐自媒體 | 一點資訊

界面 | 企鵝媒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