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看電影就評分,是否合理?

文 | 張銳

編輯 | 師燁東

2018年以來,觀眾對於影片品質與口碑看得越來越重,越來越多高分影片有了超出預期的票房,而爛片即便有明星加持,也容易在院線一日遊:眾多人期待已久的《愛情公寓》在豆瓣評分只有3.1分,次日票房跌幅超過50%;擁有梁朝偉、吳亦凡的《歐洲攻略》3.5分的次日跌幅超過75%……

電影評分正在成為一個觀眾評價是否要去看電影的關鍵因素,因此對於一些導演來說,現在恐怕沒有比與低分和各路影評人對抗更“要緊”的事情了。這兩年,在這個問題上最有發言權的,毫無疑問是豆瓣最低分、《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導演畢志飛。因為分數在開分之後始終保持在2.0,他點名批評豆瓣上的打分者與影評人,甚至將豆瓣告上了法庭。

毒眸(ID:youhaoxifilm)在籌辦娛樂大會時,想到如果把畢志飛和影評人拉到現場,面對面討論電影評分的問題,他們又會如何battle?聯繫並敲定畢志飛導演後,我們想再邀請一個有代表作的導演。之後我們聯繫了中國及香港地區40餘名導演,很多導演對於選題都表達了興趣,然而在得知同場嘉賓有畢志飛後,他們又非常湊巧地都在娛樂大會舉辦的時間有了事情。

對於毒眸來說,這是一次冒險甚至“自殺”的活動。邀請一個“史上最爛片”的導演討論“評分低究竟誰負責”的話題,恐怕沒有一家自媒體願意要這種另類的“噱頭”。

但是,毒眸仍然決定邀請人來嚴肅的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12月20號下午3:30,我們終於打開了這枚“彩蛋”。在毒眸主編師燁東的主持下,五位身份截然不同的電影行業從業者——編劇、影評人、策劃鸚鵡史航,資深電影媒體人法蘭西膠片,《繡春刀》獨立製片人王東輝,導演畢志飛,以及《暴裂無聲》主演、實力演員宋洋,通過一場別開生面的“battle”,探討了影片評分背後的那些是與非。

影片評分低,和誰關係最大?

長期以來,中國電影的主流一直是導演中心製的路線,從拍攝到後期,導演掌握著影片的長官權和指揮權,以及在遭遇不同意見時的決定權。這些權力在使得導演成為一部電影的“名片”的同時,也更容易成為影片成敗的關鍵,因此法蘭西膠片認為,如果出現了低評分影片,“直到下一部作品問世,這一段時間來的鍋都得由導演來背”。

王東輝則有不同的意見。他拿自己製片人的身份開刀,雖然項目的操作權固然重要,但還是需要辯證看待其中的責任問題:“如果商業操作的片子,製片人需要背鍋;如果是一個藝術片,一個出於導演的自我表達的片子,導演應該背鍋。”

儘管導演和製片人往往在電影中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劇本往往才是根基與核心。當觀眾為電影打下低分的時候,常常會罵“劇情傻X”“情節腦殘”。在背鍋這個問題上,編劇的責任恐怕少不了,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編劇對劇本的控制力可能並沒有那麽大,宋方金等著名編劇都曾經抱怨過在整個劇組中編劇話語權過低的問題。

史航提到,目前的趨勢是劇本中心製,編劇做出的劇本需要進行圍讀,“編劇寫得差,導演改了、演員改了,或者一個茶水提出建議,都很有意思……需要跳出各自的圈層維護劇本中心製”;王東輝同意這一點,作為工業化生產的一部分,圍讀劇本確實是“很正常的環節,需要各部門貢獻自己的智慧”。

史航做過編劇、影評人、演員,他半開玩笑說,在編劇、演員等身份之間不斷“閃轉騰挪”,便是為了“躲鍋”,而在他看來,電影評分低,真正背鍋的人應該是“能站出來為一個事情負責的人。”

當然,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劇本仔細修改的電影來說,這口鍋當然跑不了。史航問畢志飛兩個問題:“你和誰就劇本問題吵過架嗎?演員跟你吵過架嗎?”畢志飛都回答沒有。對畢志飛的這個答案,史航回應說:“這裡總結一個創作規律,如果映前沒有吵架,這個架就會留到映後吵,上遊不吵下遊吵,其實主創早一點吵架,可能就省好多事。”

和編劇的境遇類似,演員往往也容易被針對,被指責因為演技不好而影響電影。不過,他們也能通過一己之力帶給電影好評。法蘭西膠片特地舉了《無名之輩》的例子。按照他的觀點,這部電影的整體瑕疵和問題很多,但最終是演員給了這部電影異塵餘生的能量,讓其能夠取得廣泛的影響力。

在王東輝看來,演員對於影片的和電影評分有“崩塌式”的作用:“無論編劇用了多少心血創作劇本,導演、攝影、美術如何去努力工作,最終是通過一個好的演員,把電影傳遞給觀眾。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籌劃一部戲的時候,往往到最後才選演員”。

電影從創作到上映需要不同人經歷多輪努力,往往對於參與者來說都需要背鍋,因此在宋洋看來,所有人都需要背鍋:“如果最後影片評分低的話,我覺得大家應該像創作的時候那樣相愛相親,一塊背這口鍋。畢竟,每個人在鍋底的位置是不一樣的。”

影評環境大眾化,是不是好事?

當把評分低這口大鍋不同程度分給電影劇組的時候,這些背鍋的人並非像宋洋一樣那麽“心甘情願”地接受。王東輝認為,當前國內的很多電影評分平台並沒有一個很嚴謹的評分體系,因此這個評分的含金量有多少值得懷疑。

各平台的影片評分確實飽受爭議,“水軍買分”、“對手互黑”“隨意拉分”等指責言論不斷,多部影片評分半天變化超過1分更是成為常態。在《愛情公寓》上映後,由於不滿影片的內容與品質,眾多網友甚至為了讓《愛情公寓》成為最低分影片而去給《純潔心靈》打高分,2.0分的《純潔心靈》還“因禍得福”向上浮動了0.2分。

即便是被認為是國內最公正評分平台的豆瓣,數年前某女星主演的影片上映前,就在豆瓣上得到了超過一萬顆的一星評價,由此也導致了豆瓣的改版,影片在上映前無法打分。儘管如此,近些年,“沒看過影片就去打分”的“跟風黑”仍然無法避免。

除此之外,在法蘭西膠片看來,大部分打分的普通用戶不會去考慮專業性的東西,比較情緒化,“影院沒冷氣機、腳太臭,或許就給影片上個差評。”

情緒化表達和個人偏見很容易使得評分偏離理性值,進而帶動影片口碑的撲街,影響正常的行業秩序。史航認為,如果是在平台之外,沒看過就口頭打一星,這算是“風評”;但是,一旦進入平台,這樣的行為還是非常不合理的,需要看過之後再做決定,“我希望自己喜歡的電影日子過得容易一些,討厭的電影日子過得難一些。”

法蘭西膠片同樣“厭惡”這樣的行為,他覺得電影評分仍然要回到電影的本體來進行討論,先去看片,再做影評,這是基本的程式。儘管當初《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遭遇豆瓣2.0的評分,100%差評,但他還是選擇買票去影院,看過之後打出一星。

相對於史航和法蘭西膠片來說,王東輝和宋洋的看法相對寬容一些。王東輝認為如果是有組織、有意的去打低分或者是打高分,那是有職業道德的問題,而無組織的、隨意性的評論,則是一種的自由行為;宋洋則覺得,跟風黑更像是一種文化現象,網友本身或許並沒有太大的惡意。

無論是有組織的行為,還是跟風黑的偏見,都在說明此前需要具備一定門檻的專業化影評,在網絡發展後,徹底走向了大眾化,人人都可參與,幾乎已經毫無門檻。師燁東也感慨,10年前的影片大多出自有一定學術背景的影評人之手,讀完能讓人有所收獲與讚歎,而如今的影評更多的都是普通觀眾看完電影后情緒化的表達,往往是噴的越厲害,受到的關注就更多。

法蘭西膠片願意回到電影本身來看這個問題,他認為“專業是一個很壟斷的詞匯,它某種程度上在束縛你的表達空間”,而對於影評來說,只能代表個人的某個觀點,“我只能說這個影評挺受歡迎,或者這個影評挺好,文字層面挺好,但是這個東西不會坐實和統一一個標準”。言下之意,影評大眾化後仍然無法動搖電影本身存在的東西。

在評分日益重要的今天,除了影片門檻降低,可能更嚴重的問題在於專業影評陣地也在喪失。史航舉例子說,有時候跟一堆影評人去參加電影的試映,常常在周圍影評人一致稱讚的時候,被叫起來評價電影,進退兩難,“後來就學會了一些話術,應對這些場景。”

王東輝承認專業影評的亂象確實存在,但是,他也同樣覺得很多影評人仍然對行業有足夠的熱情,能夠堅守自己的底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