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開複對話“矽谷海漂”:中美AI機遇與挑戰有哪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Han(id: HanGrowth) 、 Henry (id:henrytopia)

是的,李開複來了。

春節期間,他來跟我們這幫矽谷的年輕華人“矽谷海漂”們,聊了聊。

過去的幾個月,中美關係劇變,我們在矽谷,感受自然更加直接。

今年1月,中國在美直接投資額(FDI)最新數據發布:2018年大幅緊縮至48億美金,僅為2017年的六分之一。

去年12月,華為事件爆發,中美爭端戰火燒到最旺:“確保美國的5G領先優勢”成為川普的最高指示。

去年11月,美國商務部頒布更加嚴苛的出口管制框架,AI相關領域,赫然在列。更多年輕華人的美國工簽,需要時間更久的“進一步審核”。

中美科技產業未來,還有我們“矽谷海漂”年輕人的創業抉擇,自然成為了交流重點…

人工智能(AI),是李開複最早開始耕耘的領域。從學界到業界,從蘋果、微軟到谷歌,再到創新工場,他早已是業內頂級專家。

自然地,我們討論時間最久的話題,就是AI了。下面,我們就把交流的重點內容,分享給你。

兩類AI創業機遇

李開複總結,現在能看到的AI商機,主要分兩類:純技術型公司,還有 To B型公司。

純AI技術型的創業,靠的是技術優勢。可是,現在看來,這類創業的最大紅利期已經過去。

3年前,頂級AI專家很少,自然“物以稀為貴”。圍繞這些大師,有一批純AI公司崛起。

現在,這類公司的希望在於,領域專家對某種新技術的可持續的優勢。比如,兩年前的自動駕駛,一年前火熱的機器人和芯片,都屬此類。

To B的AI公司,就是針對某商業場景(如金融、零售、倉儲、物流、醫療、製造等),用AI賦能:從解決方案發展產品;從一個頭部客戶,發展到多個客戶;從一次性收入,到持續性收入。

這類公司必須明確:to B型企業的發展速度,不會有to C型那麽快。

還有,經常需要CEO親自參與銷售。所以,這類公司的CEO,最好是很有經驗,且善於銷售的企業家型CEO,還要有很強的銷售團隊,難度很大。

三大AI創業挑戰

如果仔細分析,上面的兩種模式,真的會有很多百億美金級的公司出現嗎?李開複對此,持保留態度。原因在於下面這三個挑戰。

第一,AI 早已不是少部分人玩的“Rock Science(頂級技術)”,而是在快速平台化。因此,純 AI公司很難持續擁有純技術優勢。AI公司的主要力量,必須放在擴展業務,解決更多實際客戶痛點。

第二,AI + 雲的速度來的很快。那麽, 對於傳統公司來說,雖然願意購買AI,但也會不斷比較“內部開發 + 雲” 和 “購買全套AI方案”的成本。一旦成本夠低,傳統企業自己就可以解決,並不需要to B型AI公司了。

第三,AI還在逐步成熟,雖然,最終可以給傳統企業帶來巨大價值,但是這些傳統企業並不想花很多錢,來跟你“共同進步”。

所以,一個很大的AI商機,是幫助傳統公司逐步獲得價值,在此過程中來賺取相應的利潤額。但,這就不太可能是個創業型的AI公司了。

總結起來就是:一邊有AI技術巨頭,聚攏幾百個博士,在各個領域找機會;一邊有互聯網巨頭,把AI技術快速加入通用雲端;還有一邊有傳統客戶,卻已無法再被“忽悠”,漫天要價了。

兩個AI中國快車道

在AI的重要應用領域方面,醫療和教育,是我們討論最多的話題。

我們在美國,原本都以為的是,美國醫療很發達,很多創新自然會誕生在這裡。可是,李開複告訴我們:正是這醫療的進步,讓美國人太自以為是。

很多美國人認為,頂級醫生的科學認知是最主要的,而超精準的人工智能標注則在其次,對大數據一無所知。這樣過度的傲慢,最終會葬送美國的優勢。

“美國,其實很封閉,我想捐贈我的癌症數據,都無法捐贈”,李開複說,“這就是為什麽,我更看好中國 + 醫療 + AI。”

教育,同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民生領域。

李開複總結,無論中美,學校之外的“課外教育”都有大量的創業機會。

美國方面,父母課外教育習慣已經固化,不願意花太多錢,所以美國Ed-tech一直很冷門。

但是,中國情況完全不同。

從創新工場最早投資的VIPKID 就可以看到,如果企業搭建了一個有效的,並且孩子樂於學習的渠道,那麽父母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很樂於消費的。

那麽,在線教育只是一個“輔助”嗎? 李開複的觀點是:不。

線上帶來的價值包括:對接線下稀缺資源(例如外教)、針對性的練習軟體(例如英語流利說、AI賦能的Drills、互動樂趣學習的Gamified Education)、獲客更快速、可實現個性化學習,另外還有,線上線下的融合。

在被問及教育未來的時候,李開複明確地跟我們說:教育創業的機會,中國比美國大得多。

三個給“矽谷海漂”的建議

最後,對於個人成長和創業,開複老師給了我們許多中肯的建議。總結起來,大體有三點。

建議一:要回國,盡早行動。

他說,移動互聯網是真的最後一次爆發的平台革命。人工智能和其他機會,雖然長遠來說可能更巨大,但是過去這種平台型爆發的機會,在未來會越來越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的人才差距在快速縮減。以前回國“連升三級”的機會不會再看到。所以若計劃回國,還是別拖延太久。

建議二:要警惕,水土不服。

若是下定決心準備回國創業,此前一定要常回國考察,親自感受,以此來獲得一手的資料與信息,“在國外肯定找不到一個回國的創業方向”。

“如果在國外,只看微信朋友圈的內容,其實已經看不到本質和精髓。所以,建議對創業有興趣的朋友,多回國看看,並有Take Risk(敢於冒險)的決心。”

所以,直接放棄“等我想到了點子再創業回國”這種幻想吧,成功率為0。先不說你哪有空每天想點子,就算想到了,回國了,也會不接地氣,水土不服。

那怎麽辦?很簡單,培養能力,之後帶著你自己,還有你的能力,回來就好。

建議三:要培養,個人優勢。

對於矽谷年輕人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技術與管理。要在工作中,找到能錘煉你技術和能培養你管理能力的地方。

對於工程師而言,在大公司的,建議盡量接觸前沿的科技,發表論文,進一步夯實技術能力。也可以考慮轉為工程主管 (EM)或產品經理(PM)職位,來發展更全面的管理能力。

在創業公司的工程師,則要更多參與到產品的決策中,以此增加掌控全局的能力。

對於產品經理而言,開複老師建議做尖端的技術(AI、 AR、VR等),並多嘗試從0到1的產品。還要保持對技術的敏銳來贏得科研團隊的尊敬。

李開複還說,在美國頂級公司做過PM (產品經理)和EM (工程主管)的人,不要低估自己的累積和價值,也不要高估回國對接地氣需要的時間。

AI時代,中美將成為無可爭議的雙雄,而精通中美文化背景,有技術與管理經歷優勢的矽谷科技人才,依然會受到強烈追捧。

尾聲

原來,開複老師這麽親和。這是聊完以後,我們的第一感受。

尤其,在過年這個特殊時刻。

就像是,家裡最親近的長輩,突然空降,來跟我們這些沒能回家的“矽谷海漂”孩子們,說說話,聊聊“家鄉”的事兒,再給予寄托。

最後, 無論你“漂”在中國還是美利堅,都能用力地Play在你的每一天。(李開複和創新工場授權發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