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中醫是如何應對類風濕的

什麼是類風濕?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

中醫古話類風濕

在古代,在我國傳統的中醫中,關節痛苦稱為痹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有專門的篇章對痹病的病因、表現、針灸等治療進行具體的介紹,形成了對痹病的基礎知道。到了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明確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經典癥狀稱為「歷節」,而唐宋時期孫思邈的《千金藥方》中已經把「歷節」這個病單獨區分出來,歷節,就是「遍歷全身關節」的意思。當類風濕發生時,痛苦劇烈,累及全身關節,就像被老虎咬住相同,疼得難以忍受。

鄭州風濕病醫院專家介紹,在明代以前,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再加外寒濕阻經絡所造成的,直到清朝才有對「熱痹」的紅、腫、熱癥狀進行具體論說,可以說,在清代中醫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理論就已經十分完整了。

中醫治療注重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根據癥狀,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

行痹:以肢體關節痛無定處,走竄為特點

痛痹:以痛有定處而劇烈為特點,得熱痛減,遇寒加劇

著痹:關節痛苦重著,痛有定處,肌膚麻痹不仁,屈伸不利

熱痹:關節痛處灼熱紅紅腫,得涼則舒

1、鄭州風濕病醫院專家指出,如果關節紅腫熱痛,痛得十分厲害,並且遇到熱的東西後腫痛加劇,冰敷後腫痛緩解,關節活動不方便,患者一般有口渴、發熱、舌質紅等表現,就可診斷為風濕熱痹,應該給予「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的中藥方。

2、風寒濕痹如果關節酸痛,不紅腫,不發熱,肌膚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膩。那就要考慮是「風寒濕痹」,應該給予「除濕通絡,祛風散寒」的中藥方。治療期間患者還要注意保暖。

3、痰濁痹阻如果關節腫脹,晨僵,甚則關節周圍水腫,局部酸麻痛苦,或見塊壘硬結不紅等癥狀。患者一般形體教肥胖,常伴有目眩,面浮足腫,胸脘痞滿,舌苔白膩。就可辯症為痰濁痹阻,可給予「化痰祛濕,通絡止痛」的中藥。

4、肝腎虧虛這種癥狀一般見於病程久、反覆發生的患者,局部關節可見嚴峻變形,屈伸不利,甚至影響步行,關節痛苦晚上較重,白天減輕,肌膚麻痹不仁,還伴有頭暈耳鳴,全身無力等癥狀,這就可辯症為肝腎虧虛,應給予「滋補肝腎、補氣益血」的中藥方。

鄭州風濕病專家提醒

中醫,西醫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點,不能單純的對比中西醫哪個治療效果最好,整體觀念是中醫療法與西醫治療的最大區別,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接受中西醫治療的程度也不同,當然治療的效果也會不同,所以在治療類風濕的過程中一定要因人而異,選擇患者最能適應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療效。

微信搜索「zzfsb120(鄭州風濕病醫院)」添加關注,了解更多風濕小常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