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此物生於深山密林中,被稱為男性「神仙藥」看到了怎麼也拔回家

此物就是名貴中藥材人蔘;又名圓參、黃參、棒槌、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海腴、血參、皺面還丹等。人蔘為多年生宿根草本,人蔘主根高30-60厘米,肥厚,肉質,黃白色,圓柱形或紡錘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狀莖(蘆頭)短,直立。

人蔘莖直立,圓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莖頂只有一葉,葉具三小葉,俗名"三花";二年生莖仍隻一葉,但具5小葉,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個對生的5小葉的複葉,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個輪生複葉,叫"燈檯子";五年生者增至4個輪生複葉,叫"四匹葉";六年生者莖頂有5個輪生複葉,叫"五匹葉"。

人蔘複葉掌狀,小葉3-5片,中間3片近等大,有小葉柄;小葉片橢圓形或微呈倒卵形,長4-15厘米,寬2-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脈上散生少數剛毛,下面無毛,最下1對小葉甚小,無小葉柄。

人蔘夏季開花,傘形花序單一頂生葉叢中,總花梗長達30厘米,每花序有4-40餘花,小花梗長約0.5厘米。苞片小,條狀披針形;萼鐘形,與子房癒合,裂片5,綠色;花瓣5,卵形,全緣,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下部合生。

人蔘漿果扁圓形,成熟時鮮紅色,內有兩粒半圓形種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於深山密林中。主要分布於我國遼寧、吉林、黑龍江。根部入葯。

人蔘自古譽為"百草之王""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含多種皂甙和多糖類成分,浸出液可被皮膚緩慢吸收且無不良刺激,能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增加皮膚營養,調節皮膚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膚脫水、硬化、起皺,人蔘活性物質抑製黑色素的還原性能,使皮膚潔白光滑,能增強皮膚彈性,使細胞獲得新生,是護膚美容的極品。將人蔘直接浸入50%甘油,10日後甘油搓臉,或將人蔘煎成濃汁,每日往洗臉水倒一點,用含人蔘的甘油搓臉或人蔘水洗臉,能讓皮膚相當滋潤。

《本草綱目》記載:

人蔘 (音參。或省作 )、黃參(《吳普》)、血參(《別錄》)、人銜(《本經》)、 鬼蓋(《本經》)、神草(《別錄》)、土精(《別錄》)、地精(《廣雅》)、海腴、皺面還丹 (《廣雅》)。

時珍曰∶人KT 年深,浸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 、神草。 字,從 ,亦浸漸之義。 ,即浸字,後世因字文繁,遂以參星之字代之,從簡便爾。然承誤日久, 亦不能變矣,惟張仲景《傷寒論》尚作KT 字。《別錄》一名人銜銜乃 字之訛也。其成有 階級,故曰人銜。其草背陽向陰,故曰鬼蓋。其在五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 有黃參、血參之名。得地之精靈,故有土精、地精之名。《廣五行記》雲∶隋文帝時,上黨 有人宅後每夜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裡許,見人蔘枝葉異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蔘, 一如人體,四肢畢備,呼聲遂絕。觀此,則土精之名,尤可證也。《禮鬥威儀》雲∶下有人 參,上有紫氣。《春秋運鬥樞》雲∶搖光星散而為人蔘。人君廢山瀆之利,則搖光不明,人 參不生。觀此,則神草之名,又可證矣。

《別錄》曰∶人蔘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 曝乾,無令見風。根如人形者,有神。

普曰∶或生邯鄲,三月生葉小銳,枝黑莖有毛。三月、九月采根。根有手足、面目如人 者神。

弘景曰∶上黨在冀州西南,今來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俗乃重百濟者, 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者。次用高麗者,高麗地近遼東,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並不 及上黨者。其草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生,花紫色。高麗人作《人參贊》雲∶三椏五葉, 背陽向陰。欲來求我, 樹相尋。 ,音賈,樹似桐,甚大,附廣則多生,采作甚有法。今 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

恭曰∶人參見用多是高麗、百濟者,潞州太行紫團山所出者,謂之紫團參。

保升曰∶今沁州、遼州、澤州、箕州、平州、易州、檀州、幽州、媯州、並州並出人蔘, 蓋其山皆與太行連亙相接故也。

曰∶新羅國所產者,有手足,狀如人形,長尺余,以杉木夾定,紅絲纏飾之。又沙州 參,短小,不堪用。

頌曰∶今河東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場及閩中來者,名新羅人蔘,俱不及上黨 者佳。春生苗,多於深山背陰,近 漆下濕潤處。初生小者三、四寸許,一椏五葉;四、五 年後生兩椏五葉,未有花莖;至十年後生三椏;年深者生四椏,各五葉。中心生一莖,俗名 百尺杵。三月、四月有花,細小如粟,蕊如絲,紫白色。秋後結子,或七、八枚,如大豆, 生青熟紅,自落。根如人形者,神。泰山出者,葉乾青,根白,殊別。江淮間出一種土人蔘, 苗長一、二尺,葉如匙而小,與桔梗相似,相對生,生五、七節。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極甘 美。秋生紫花,又帶青色。春秋采根,土人或用之。相傳欲試上黨參,但使二人同走,一含 人蔘,一空口,度走三、五裡許,其不含人蔘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其人蔘乃真也。

宗 曰∶上黨者,根頗纖長,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歧者,其價與銀等,稍為難 得。土人得一窠,則置板上,以新彩絨飾之。

嘉謨曰∶紫團參,紫大稍扁;百濟參,白堅且圓,名收據參,俗名羊角參;遼東參,黃 潤纖長有須,俗名黃參,獨勝;高麗參,近紫體虛;新羅參,亞黃味薄。肖人形者神;其類 雞腿者,力洪。

時珍曰∶上黨,今潞州也。民以人蔘為地方害,不復採取。今所用者皆是遼參。其高麗、 百濟、新羅三國,今皆屬於朝鮮矣。其參猶來中國互市。亦可收子,於十月下種,如種菜法。

秋冬采者,堅實;春夏采者,虛軟,非地產有虛實也。遼參,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去皮 者,堅白如粉;偽者,皆以沙參、薺 、桔梗采根造作亂之。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薺 , 體虛無心;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人蔘,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俗名金井 玉闌也。其似人形者,謂之孩兒參,尤多贗偽。宋蘇頌《圖經本草》所繪潞州者,三椏五葉 ,真人蔘也;其滁州者,乃沙參之苗葉;沁州、兗州者,皆薺 之苗葉。其所雲江淮土人蔘 者,亦薺 也。並失之詳審。今潞州者尚不可得,則他處者尤不足信矣。近又有薄夫以人蔘 先浸取汁自啜,乃曬乾復售,謂之湯參,全不任用,不可不察。考月池翁諱言聞,字子鬱, 銜太醫吏目。嘗著《人蔘傳》上、下卷甚詳,不能備錄,亦略節要語於下條雲耳。

弘景曰∶人蔘易蛀 ,唯納新器中密封,可經年不壞。

炳曰∶人蔘頻見風日則易蛀,惟用盛過麻油瓦罐,泡凈焙乾。入華陰細辛與參相間收之, 密封,可留經年。一法∶用淋過灶灰,曬乾罐收亦可。李言聞曰∶人蔘生時背陽,故不喜見 風日。凡生用宜 咀;熟用,宜隔紙焙之,或醇酒潤透 咀、焙熟用,並忌鐵器。

甘,微寒,無毒。《別錄》曰∶微溫。普曰∶神農∶小寒;桐君、雷公∶苦; 黃帝、岐伯∶甘,無毒。

元素曰∶性溫,味甘、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中之陽也。又曰∶陽中微陰。

之才曰∶茯苓、馬藺為之使,惡溲疏、鹵鹼,反藜蘆。一雲∶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 動紫石英。

元素曰∶人蔘得升麻引用,補上焦之元氣,瀉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補下焦之元氣, 瀉腎中之火。得麥門冬則生脈;得乾薑,則補氣。

杲曰∶得黃 、甘草,乃甘溫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又為瘡家聖葯。

震亨曰∶人蔘入手太陰。與藜蘆相反,服參一兩,入黎蘆一錢,其功盡廢也。

言聞曰∶東垣李氏理脾胃,瀉陰火,交泰丸內用人蔘、皂莢,是惡而不惡也。古方療月 閉四物東加人蔘、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療痰在胸膈,以人蔘、黎蘆同用而取湧越,是 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奧,非達權衡者不能知。

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本 經》)。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 令人不忘(《別錄》)。主五勞七傷,虛損痰弱,止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 治肺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凡虛而多夢紛紜者加之(甄權)。止煩躁,變酸水 (李 )。消食開胃,調中治氣,殺金石葯毒(大明)。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 補中緩中,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 眩暈頭痛,反胃吐食, 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 、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時珍)。

弘景曰∶人蔘為葯切要,與甘草同功。

杲曰∶人蔘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諸氣 故也。張仲景雲∶病患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痢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蔘。

古人血脫者益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葯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也。若單用補血 葯,血無由而生矣。《素問》言∶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補氣須用人蔘,血 虛者亦須用之。本草十劑雲∶補可去弱,人蔘、羊肉之屬是也。蓋人蔘補氣,羊肉補形,形 氣者,有無之象也。

好古曰∶潔古老人言∶以沙參代人蔘,取其味甘也。然人蔘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 陰,安得無異?雖雲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葯相佐使引之。

言聞曰∶人蔘生用氣涼,熟用氣溫;味甘補陽,微苦補陰。氣主生物,本呼天;味主成 物,本呼地。氣味生成,陰陽之造化也。涼者,高秋清肅之氣,天之陰也,其性降;溫者, 陽春生髮之氣,天之陽也,其性升。甘者,濕土化成之味,地之陽也,其性浮;微苦者,火 土相生之味,地之陰也,其性沉。人蔘氣味俱薄。氣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 降。如土虛火旺之病,則宜生參,涼薄之氣,以瀉火而補土,是純用其氣也;脾虛肺怯之病, 則宜熟參,甘溫之味,以補土而生金,是純用其味也。東垣以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 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者,用黃柏佐人蔘。孫真人治夏月熱傷元氣,人汗大泄,欲成痿厥, 用生脈散,以瀉熱火而救金水。君以人蔘之甘寒,瀉火而補元氣;臣以麥門冬之苦甘寒,清 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溫,生腎精而收耗氣。此皆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白飛 霞雲∶人蔘煉膏服,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凡病後氣虛及肺虛嗽者,並宜之。若氣虛有火者, 合天門冬膏對服之。

曰∶夏月少使人蔘,發心 之患。

好古曰∶人蔘甘溫,補肺之陽,泄肺之陰。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則反傷肺, 宜以沙參代之。

王綸曰∶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陰虛火動,勞嗽吐血、咳血等證,勿用之。蓋人 參入手太陰能補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誤服參、 甘溫之劑,則病日增;服之過多,則 死不可治。蓋甘溫助氣,氣屬陽,陽旺則陰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葯,生血降火。世人不識, 往往服參、 為補,而死者多矣。

言聞曰∶孫真人雲∶夏月服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李東垣亦言生脈散、清 暑益氣湯,乃三伏瀉火益金之聖葯,而雷 反謂發心 之患非矣。 乃臍旁積氣,非心病也。

人蔘能養正破堅積,豈有發 之理?觀張仲景治腹中寒氣上沖,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 嘔不能食者,用大建中湯,可知矣。又海藏王好古言人蔘補陽泄陰,肺寒宜用,肺熱不宜用。

節齋王綸因而和之,謂參、 能補肺火,陰虛火動失血諸病,多服必死。二家之說皆偏矣。

夫人蔘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東垣李氏之說也明矣。仲景張氏言∶亡血血虛者,並 加人蔘;又言∶肺寒者,去人蔘,加乾薑,無令氣壅。丹溪朱氏亦言虛火可補,參、 之屬; 實火可瀉,芩、連之屬。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而謂人蔘補火,謬哉。夫火與元氣不兩立, 元氣勝則邪火退。人蔘既補元氣而又補邪火,是反覆之小人矣,何以與甘草、苓、術謂之四 君子耶?雖然,三家之言不可盡廢也。惟其語有滯,故守之者,泥而執一,遂視人參加蛇蠍, 則不可也。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氣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 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 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也。潔古謂 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 熱邪壅鬱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東垣謂久病鬱熱在肺勿用者,乃火鬱於 內宜發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言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 宜散不宜補也;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 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者也。若自汗氣短,肢寒脈虛者, 必用也。如此詳審,則人蔘之可用不可用,思過半矣。機曰∶節齋、王綸之說,本於海藏王 好古,但綸又過於矯激。丹溪言虛火可補,須用參、 。又雲陰虛潮熱,喘嗽吐血,盜汗等 證,四物加人蔘、黃柏、知母。又雲好色之人,肺腎受傷,咳嗽不愈,瓊玉膏主之。又雲肺 腎虛極者,獨參膏主之。是知陰虛勞瘵之證,未嘗不用人蔘也。節齋,私淑丹溪者也,而乃 相反如此。斯言一出,印定後人眼目。凡遇前證,不問病之宜用不宜,輒舉以借口。致使良 工掣肘,惟求免夫病家之怨。病家亦以此說橫之胸中,甘受苦寒,雖至上嘔下泄,去死不遠, 亦不悟也。古今治勞莫過於葛可久,其獨參湯、保真湯,何嘗廢人蔘而不用耶?節齋之說, 誠未之深思也。楊起曰∶人蔘功載本草,人所共知。近因病者吝財薄醫,醫復算本惜費,不 肯用參療病,以致輕者至重,重者至危。然有肺寒、肺熱、中滿、血虛四證,隻宜散寒、消 熱、消脹、補營,不用人蔘,其說近是;殊不知各加人蔘在內,護持元氣,力助群葯,其功 更捷。若曰氣無補法,則謬矣。古方治肺寒以溫肺湯,肺熱以清肺湯,中滿以分消湯,血虛 以養營湯,皆有人蔘在焉。所謂邪之所輳,其氣必虛。又曰養正邪自除,陽旺則生陰血,貴 在配合得宜爾。庸醫每謂人蔘不可輕用,誠哉庸也。好生君子,不可輕命薄醫,醫亦不可計 利不用。書此奉勉,幸勿曰迂。

人生有大補元氣,補脾肺腎,生津止咳,安神益智的功效,是治療元氣虛脫、肺脾腎心氣虛證、消渴、熱病氣虛、津傷口渴、久病虛贏、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失眠健忘等癥狀的良藥。

現代研究發現人蔘有提高記憶力、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造血系統功能、抗衰老、抗腫瘤、抗休克、強心等作用。單品或提取物常被用於失眠健忘、心悸、久病體虛、食欲不振、嘔吐泄瀉、咳嗽喘促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