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利歐收購微信是真的嗎?利歐收購微信自媒體怎麽回事?

利歐收購微信是怎麽回事?利歐收購微信自媒體是真的嗎?近日,利歐股份(1.970, -0.04, -1.99%)披露收購蘇州夢嘉的最新情況,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看看吧。​

公司擬斥資23.4億元現金收購蘇州夢嘉75%股權,後者是一家主營微信自媒體的內容行銷公司,在未披露過去經營數據的情況下,承諾未來三年累計淨利潤超過10.7億元。這是今年以來第二家願出資數十億買“公眾號”的A股公司。

一邊是為求“一號”豪擲千金,一邊卻是已完成的數字行銷收購案“後遺症”頻發。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今已有十餘家A股公司收購了數字行銷公司,如今,龐大的商譽成為懸在這些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個別公司甚至因此走上“歧途”。

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會壓著同樣的韻腳。當市場一次次為“新商業模式”歡呼,又一次次吞下“後遺症”的苦果時,是否應當隨之轉換思維,不再將估值建立在永續經營的傳統假設之上?既然業績起起落落的周期股都只能給10倍以下的PE,那幾乎曇花一現的爆款將承諾業績折現,豈不是更有利於保護中小股東?

數字行銷並購案頻現“後遺症”

意欲斥資23.4億元收購蘇州夢嘉的利歐股份,其實是數字行銷領域並購的“老手”。2014年至今,公司連續收購了多個數字行銷公司,其得標的公司微創時代、智趣廣告均已出現承諾業績不達標的情況——微創時代2015年至2017年累計實現扣非後淨利潤2.1億元,低於承諾的三年累計業績2.256億元;智趣廣告承諾2017年淨利潤不低於7540萬元,而實際當年經審計的扣非後淨利潤只有2925.04萬元。

利歐股份只是爭相涉足數字行銷,卻又不達預期的眾多公司之一。例如,天龍集團(3.430, -0.07, -2.00%)2014年至2016年連續收購多家互聯網行銷公司:2014年收購廣州橙果60%股權,2015年收購北京優力少部分股權、煜唐聯創100%股權,2016年收購北京優力剩餘股權……

其中,廣州橙果在2014年被收購之後,僅在當年完成了業績承諾。2015年、2016年實際業績分別為143.83萬元、312.67萬元,遠低於承諾的1755萬元、2369萬元。2017年營業利潤更是直接變為-1087.75萬元,公司接近停業狀態。

斥資13億元收購的煜唐聯創雖然完成了業績承諾,但會計師卻拒絕對煜唐聯創2017年度實際盈利數與承諾盈利數差異情況發表審核意見,交易所對此亦下發了問詢函。此後,公司確認了煜唐聯創商譽在報告期的減值情況,調整了商譽、資產減值損失及相關的會計科目。

有些公司已被商譽所累,甚至為此“鋌而走險”。從2013年開始並購擴張以來,聯建光電(7.200, 0.09, 1.27%)(維權)連續收購分時傳媒等10余家廣告公司和傳媒公司,轉型為一家數字行銷企業。然而,被收購的分時傳媒卻曝出業績虛增問題。據證監會調查,2014年至2016年,分時傳媒通過虛構廣告業務收入、跨期確認廣告業務收入等方式,共虛增營業收入6178.7萬元、利潤6047.25萬元。上市公司及相關人員均被給予處罰。

2017年,聯建光電對此前收購形成的商譽進行了謹慎性評估,決定對7.95億元商譽及0.74億元股權共計8.7億元進行減值處理。業績持續低迷,加之商譽風險承壓,聯建光電股價持續下跌,公司實際控制人劉虎軍、熊瑾玉因股權質押風險,已有意讓出實際控制權。

昔日高業績承諾暗藏風險

“互聯網+”概念的興起,令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數字行銷在過去幾年迅速成為“資本的寵兒”。

短短兩三年時間,十餘家上市公司通過收購轉型該領域,試圖分得一杯羹。收購時,標的公司大多成立時間不長,但憑借著高額的業績承諾,大都賣出不菲的價格。

例如,廣博股份(4.710, -0.06, -1.26%)2014年12月啟動對靈雲傳媒100%股權的收購,作價8億元,評估增值7.64億元,增值率為2097.81%,此時距離靈雲傳媒成立僅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佳雲科技(4.900, -0.01,-0.20%)(原“明家聯合”)2014年至2015年間陸續收購金源互動、雲時空和微贏互動三家公司,它們的評估增值率分別為2594.32%、1434.76%和934.84%,產生的商譽共計14.83億元。

在這類跨界收購中,溢價率高達20倍的例子並不鮮見。如ST龍力收購快雲科技和兆榮聯合共形成8.16億元商譽,其中快雲科技增值率超27倍。利歐股份收購上海氬氪,評估增值率超29倍。統計中溢價最高者為中昌數據(13.090, -0.01, -0.08%),在2015年以8.7億元收購數字行銷企業博雅科技100%股權,增值率高達7834%,引起市場一片嘩然。

回顧這些涉足數字行銷公司的收購歷程,有一個特點頗為顯著,它們大多來自傳統行業,由於行業、公司等種種原因,處在被迫轉型的路上,而風口上的數字行銷因“見效快、業績好”而被它們所青睞,且單個公司體量較小,方便被納入上市公司體系。

收購博雅科技的中昌數據曾表示,此次交易完成後,公司主營業務將由乾散貨運輸與疏浚工程業務拓展至數字行銷領域,該業務具有良好的發展預期、穩定的現金流和較強的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強,是對公司目前業務的良好補充,實現公司經營的穩健發展。交易完成後,公司盈利能力將得到極大增強,並有望扭虧為盈,擺脫連續虧損的局面。

某轉型數字行銷的上市公司董事長曾對記者表示,不願錯過互聯網發展浪潮,經過一番比對,發現數字行銷“離錢最近”,門檻較低,是最適合公司轉型的選擇。那時,他已經主導收購了多家數字行銷公司,並有意進一步收購來打通產業鏈上下遊。

商業模式“水土不服”?

回顧數字行銷在A股的潮起潮落,有個問題值得思考:數字行銷究竟是不是個好生意?換言之,有著強大業績爆發力的它們,是否有著良好的持續力?出色的業績表現力背後,哪些因素是核心競爭力?對A股市場來說,這個行業裡的公司真的適合嗎?

“數字行銷歸根到底還是行銷,對於絕大多數行業內的公司來說,它們的核心價值在於人,客戶關係是依賴人完成的。”有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互聯網技術的確改變了這個行業,但真正能把技術與人剝離開,單純用技術創造價值的公司並不多。

這就解釋了為何數字行銷公司能在成立後迅速拿出超高的業績表現,因為這個團隊有著良好的資源,放到哪裡都能變現賺錢。據透露,很多行銷公司都能“賣好幾次”,即團隊成立個公司賣掉,離職出來重新成立個公司,再賣掉。

對於A股來說,這種優異的賺錢能力是有吸引力的,但同時又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在現有機制下,標的公司只要承諾3年至5年的未來業績,就能按照二十多倍的PE估值,賣出好價錢。可只要承諾到期,核心團隊就可以一走了之、另起爐灶,上市公司幾乎沒有辦法阻止,只能承受標的公司業績大幅下滑帶來的商譽損失。

利歐股份收購蘇州夢嘉所涉足的微信自媒體內容行銷業務更是如此。假設其能完成承諾業績,可完成後核心團隊離職如何避免?“況且,微信公眾號是個新生事物,前兩年的快速增長能否延續到後續五年、十年?這都是不確定的。”上述資深人士說。

該資深人士還提示,微信公眾號目前還有個很大的風險,即真實性究竟有多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