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創新企業掘金 200億餐廚垃圾市場

對於垃圾分類,莫偉明和馬亞東有更多的考慮。除了身為上海市民的責任感,他們還是上海壹柯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和副總經理,做的是把濕垃圾變廢為寶的生意。

莫偉明三年前參加環境博覽會上時就開始宣傳推廣商用型和家用型處理機。每天15度的電耗就能夠微生物分解100公斤的餐廚垃圾,微生物菌群在24小時內可降解95%以上,排出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留下濃縮優質有機質。

這聽起來是個不錯的選項。可是,如果原料不足,處理設備的銷售自然就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雖然對產品有信心,但最困擾他的問題是機器運轉“吃不飽”——很多餐廚垃圾流入了不明渠道,家庭的垃圾分類意識也並不強烈。但這並未動搖他的團隊信心,政企市場成為了突圍方向。

自2015年壹柯環境第一台源頭處理餐廚垃圾的設備在嘉定區江橋鎮政府食堂亮相以來,壹柯產品已經在政府食堂、居民小區、學校餐廳等使用,還被中國南極考察站、西藏日喀則市政府選中,成了極端氣候區域的“環境衛士”。

“這次的垃圾分類對我們是大利好。”莫偉明有一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喜悅。

民生證券的一份研報稱,垃圾分類體系完善後,全產業鏈都將受益,而環衛裝備、垃圾焚燒和餐廚垃圾處理三個子行業受益程度最大。垃圾分類有望推動近200億餐廚垃圾市場如期釋放。

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十三五”末力爭新增餐廚垃圾處理能力3.44萬噸/日,對應總投資183.5億元,年化投資額近40億元,由於此前垃圾分類推進較慢,項目盈利能力較差,行業增長較為緩慢,預計垃圾分類快速推進下餐廚垃圾處理產能擴張有望如期達成。

處置過程不排水、不排汙,無明顯異味,這獲得了社區居民的認可。在臨汾街道等幾個試點社區,還有居民按月等著取一點有機質回家做化肥。“目前這些有機質大多贈送給了嘉定區綠化苗圃育苗。”馬亞東說。

源頭處置也改變了餐廚垃圾的處理模式,省卻了壓縮、清運、填埋或焚燒,避免二次汙染,降低人力、運輸等成本。

而這樣的技術是如何實現的?

通常,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路徑包括厭氧發酵、好氧堆肥、飼料化技術、微生物處理技術等。厭氧發酵因為佔地小、技術安全性好、運營成本低等因素成為最主要的技術處理方式。

壹柯環境的技術優勢在於微生物研發及培養、裝備控制工藝及軟體和物聯網技術及大數據的應用。在密閉的空間裡,在智能調控的合適溫度、濕度和供氧條件下,經預先配置的微生物菌群作用,可用於林業和有機果園。

在莫偉明的手機上裝著一個App,可以隨時監控到每台運行的設備情況,包括是否正常運轉,是否需要添加菌群等等。“考慮到未來政府的大數據管理,這些我們都已經做好了,因為現在有物聯網技術了嘛!”他說。從投入的垃圾被電子稱重,到維護微生物菌群所需要的氧氣濃度和濕度,再到數據反饋,這些都已經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自動化。

但技術解決的是能不能的問題,還有一些問題是願不願意去解決的。比如居民的垃圾分類意願是否可持續,還有變革垃圾處置的方法。

“垃圾分類會衍生出很多的產業。我們也在交流,有一些採購方和機械設備製造方,也在和我們談合作。我們希望繼續迭代設備實現擴能。”莫偉明告訴第一財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