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年時間,我從小白成長為了 Facebook 設計師

編者按:在群英薈萃的矽谷大型科技企業Facebook當設計師,應該是很多設計專業生的理想去處了吧。本文的作者畢業於UCSD的認知科學系,經過5年時間,完全從不搭邊的專業、毫無實際設計經驗,到進入Facebook設計團隊。他總結了自己職業發展的三個階段,或許他的經驗,也能給正在努力想進入大公司當設計師的你帶來啟迪。本文編譯自Medium的原題為“How I got to Facebook’s designteam”的文章。

我的職業發展在5年實現了飛躍: 從零實戰經驗的企業軟體設計師,到世界頂尖企業Facebook為幾十億人設計。

如果就用這麽短短一句話概括五年來的職業變化,聽起來很高大上,很勵志。經過五年的努力後,我到了這個讓人羨慕的崗位上。但是實際的旅程中,有時充滿動力,有時躊躇不前,態度和行動都是個“一時一個樣”。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既是為了自己回首過去,也是為了誠實地向任何有同樣目標的、正在經歷同樣旅途的人分享一些經驗。

在每個階段的背後,我都會加上自己相應的行動(或者本不該采取的行動)。如果你也在那個階段,或許可以為你的決策提供一些參考,讓你知道接下來可能需要做些什麽。你可以看全文,也可以只看其中相應的部分。

職業階段 第一階:嬰兒設計師

持續時間:2.5年

經驗等級:初級

工作部門:Mitchell International

我的工作最早開始於2011年,在我從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畢業之前的4個月就開始了。我畢業於認知科學系,在一家小型企業軟體公司,Mitchell International,開始做設計實習生。我不是設計專業,但是一路“裝”到了面試的最後一輪,最後他們雇傭我,只是覺得我有潛能。

我怎麽說也是個完全的新手。相關的教育都在理論層面,了解的東西都很學術,根本不太實際。但是我的基礎還不錯,相關的術語也都懂。不過,實際的設計我得從零做起,所以我將這個階段的設計師都叫做“嬰兒設計師”。

我也很清楚,自己沒有什麽實打實的技能,所以在這個階段,我的工作和生活哲學就是不斷“改善“。當時的我對資訊很“饑渴”,我讀了很多關於設計的書;能參加的會議,我都參加;我也將這些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工作當中。

改善法是起源於豐田公司在生產、機械和商務管理中持續改進的管理法。已經在全球很多領域,如醫療、心理治療、人壽、政府、銀行和機構採用。當在商業中使用的時候,改善法可應用於所有運營流程,涉及從CEO到流水線工人的所有員工。也應用於所有流程,例如採購、物流、供應鏈等。

設計工具方面,我一般一個一個來,上手了之後,再學習下一個。Mitchell這家公司的做法是比較老派的,我的電腦就是Windows系統。當時沒有什麽概念,但是這對於設計師而言,其實有很多限制。我那時候可以用的工具有Omnigraffle和Photoshop,還有Illustrator,以及一些Adobe工具。

我沒有任何設計方面的經驗,所以一開始接觸Adobe套裝的時候,簡直和跟外星生命打交道沒什麽兩樣。而公司裡也極度缺乏前端工程師,所以實際做出來的產品和設計的不太一樣。我對前端的理解很缺乏,所以我沒法跟工程師討論後妥協,達成一致的意見,他們不同意時,我也無法反駁。

鑒於我在工作中的“改善”精神,和對自己不足的考慮,我參加了好幾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拓展課程,學習網頁開發和視覺設計。雖說上完課之後,我還沒成為一個出色的視覺設計師,但是我至少能熟練地掌握工具的使用。在工程方面,我甚至能自己做些原型,做出已經可以投入使用的代碼,這樣,如果他們說我的設計不可能做到的話(因為他們不會做),我就自己做出來給他們看。

然後,不得不提到我的老闆。當時的我真的非常幸運,遇到這位經理。現在,他還是我的朋友和導師。在這個階段裡,如果有一個你敬仰的目標人物,對你的職業發展會有很大的益處。你可以從自己的“導師”身上學到很多,“啊,原來遇到這樣的問題,需要這麽處理。”,“噢,這個批評方法是這麽用。” 而且,我和老闆之間的關係還比較特別,一開始他是我的同事(但是有幾年工作經驗),後來成了我的經理。直到現在,他這種特別的管理方式,也啟發我考慮怎麽當好一名設計經理。

但是,你的導師不一定是你的老闆,甚至不一定是你的同事。關鍵是,你要找到自己渴望成為的目標人物,然後模仿他們,持續努力。最後,你不再是“裝模作樣”地學了,你就真的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雖說我剛開始設計工作的時候,沒有任何經驗,但是我在這兩年半裡學到的技能,已經足夠我到大公司(當時我的腦子裡,這就算很大的公司了)小試牛刀。

重點:

職業階段 第二階:成為通才

持續時間:2.5年

經驗等級:中級

工作部門:Intuit

不管哪個方面看,Intuit都算是大企業中的一員。它位於矽谷的中心地帶,是一家大型企業,以設計為動力。Intuit的創始人,庫克(Scott Cook)始終將設計看作是企業的優勢。在公司創立伊始,他本人也是“Follow Me Home”做法的先鋒人物。

Intuit Inc.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跨國電腦軟體公司,主要製作金融和退稅相關的軟體。 其較著名的產品包括Quicken、TurboTax和QuickBooks。

我覺得自己就是在這裡慢慢修煉成了一名有競爭力的設計師。以前我只是企業軟體設計,使用者只有幾百幾千人,而在Intuit,我的設計會冠上Intuit的名字,會有百萬人、千萬人使用。剛開始,我做的事用戶體驗的一個小板塊,這個項目也就是後來的TurboTax Home。說實話,這是我覺得拿出手覺得自豪的第一個作品。

後來,我繼續做TurboTax的功能,比如ExplainWhy?,還有TurboTax的iOS和Apple Watch應用。每做一個項目,我都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更有信心,覺得自己對於不確定性的把握、解決困難問題和發布好用的新功能和產品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

在此期間,我也有機會開始做自己工作和公司框架之外的工作。我當時的經理和其他朋友鼓勵我向其他人展示我的作品。我試了試水,在網上發布裡幾篇短文,後來投入更多精力,甚至在設計會議上主講自己的一個概念,情感設計的原則。

一開始我有點緊張,所以找了同事兼朋友梅納德(Jake Maynard)一起開展這個座談會。後來,我在2015年的UXPA、SoCal UX Camp和聖地亞哥的體驗設計見面會上,都是自己上台發言。我和梅納德還受邀參加了西雅圖的Zillow 發言系列。我們最後把自己發言的內容做成了一個線上課程,放在Skillshare上,大家都可以看。這些演講除了幫助我克服在觀眾面前演講的恐懼之外,我還磨練了自己講故事的技能。隨著我在這個領域不斷的發展,我越來越認識到編故事、講故事其實是一項很有用的技能。

大約在同一個時段,我也開始接一些兼職的設計,一個,兩個,三個,四個,這都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是,一個機會抓住了之後,面前就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機會,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多。當然,一開始自己接項目只是因為項目本身很有趣,也能帶來一些收益,但是現在回首,這些項目實際上讓我在視覺設計方面的技藝更精進了。作為設計師,視覺設計方面我下的功夫一直不夠。當時我工作的公司裡,設計團隊都是按照具體技能劃分的:互動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動作設計師等等。你可以把他們統稱為專家,他們都是專才。

但是,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他們都希望找“通才”。這時,你可能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如果你只在這種把設計領域劃分開的企業工作,那你可能沒有機會去磨練你的技能;如果面前有個好機會,但是他們只要通才的話,你就會錯失良機。很多人的意見是,做專才必做通才好,做得多不然做得專。但是我覺得,如果你想進某家公司,而他們想要的是通才,那你就得作通才。 如果你現在某些方面有短板的話,就盡快通過學習、練習來彌補。

這個階段裡,我做的一些項目極大地增加了我的信心,同時我提升了自己在視覺設計方面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公眾演講和講故事的新技能。

重點:

職業階段 第三階:快成功了,卻患了“冒名頂替症候群”

持續時間:現正進行中

經驗等級:中高級

工作部門:Facebook

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冒名頂替症候群,亦稱為冒名頂替現象、騙子症候群(fraud syndrome),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

我覺得這個階段,可以認為是“快成功了”。因為我之前一直以為自己是進不到夢想中的大公司的。我真沒想到,五年後,我真的來到了原來理想中的終點。得到現在這份工作,確實讓我心情欣快,信心也大大增加。但是,收到工作邀約後不久,我就開始問自己,“為什麽他們要雇傭我?”

我很快就發現,這種想法,這種現象甚至有名字,“冒名頂替症候群”。有時候,你甚至會因此覺得喘不過氣來,覺得身邊的人會發現,其實你沒有他們想象得那麽出色,甚至自己根本就是“冒牌貨”。我們設計部的副總Julie Zhuo還談過這個問題。我敢說,我們很多人在終於實現自己的目標,來到自己期待已久的終點時,都會有這種感受。你總把自己的目標放在祭台世行,遙不可及,那你終於實現目標的時候,自然會有這種感受。再怎麽遠大的目標,到達了,也會漸漸變得平常。進了Facebook,也是一樣工作罷了。只要你努力工作,拿出好的成果來,很快這種感覺就會消失。

到了這一步,就會很自然地想到做設計團隊的長官、或者管理人才這樣的職業發展方向。當然,這樣的想法也是我個人的想法,也有很多人覺得在團隊中做貢獻,就已經很開心了。就我自己來說,如果能當長官,我向來都不會躲進人群裡。

自從我12歲以來,我就開始對做長官很有興趣,我從童子軍的“長官”開始做起;後來加入學生會,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代表自己的學院。我是自己兄弟會裡的主席。現在我加入了一個聖地亞哥非盈利的設計師團隊,每年召開會議的時候,我就作為主持。

但是,說起設計管理,我還是遭遇許多曲折。雖然我喜歡做年輕設計師的導師,但是我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放下每天做產品設計的“匠心“。

最後,雖說在矽谷的大型科技企業工作,聽起來就很激動人心,但是你可能發現,自己在這裡做的事情,並沒有讓自己覺得真的開心。如果你跟我差不多的話,就會覺得自己不懂得感恩,或者覺得迷失,終於達到了夢想的終點,卻還不滿足。不過,在我細細”拆解“自己的職業生涯,分析之後,我發現,一路以來我都在做自己覺得有趣的項目,為有趣的企業效力。這一路以來,我一直沒有停止思考,一直在找自己真正的興趣點。

說實話,我還沒有完全想明白。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也很期待每天與出色、努力又有愛心的同事一起工作,一起做一些“前無古人”的有突破性的創新項目。

重點:

最後的最後,每個人發展路線都是不同的。對有些人來說,在矽谷的大型科技企業做產品設計,光是想想就已經興奮得不行了。但是,這樣的職業不一定適合所有人。走到這一步,我們都應該開始思考,接下來自己想做什麽。希望我的經歷能給你一些啟示和激勵,尤其是那些正在同樣路線上的設計師。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