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中醫劉渡舟:溫膽湯系列共十三方臨證心法!(漲知識)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溫膽湯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張名方,主要用來治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原方由竹茹、枳實、半夏、生薑、陳皮、甘草六味葯組成。

從溫膽湯的藥物組成來看,本方屬於化痰清熱,和肝膽,除虛煩,定驚悸的方劑,作用在於清而不在於溫,與溫寒暖膽的方劑明顯有別。那為什麼不把本方叫做「清膽湯」,反而叫「溫膽湯」呢?中醫認為肝屬剛臟,性喜條達而忌抑鬱,膽喜寧靜而惡煩擾。

《備急千金要方》說:「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可見肝膽在生理上是相互溝通的。由於肝膽之氣具有生、升的特點,以舒暢條達為平,古人將肝膽之氣比類如春氣之溫和,溫則膽氣乃能條達。如果痰熱邪氣客於肝膽,則肝膽失其溫和則發病。欲復其性,必先去其痰熱,痰熱去則膽氣自和而溫,因此用「溫膽湯」作為方劑的命名。

一、病因病機主治

痰氣鬱,肝膽失於疏泄,久而化熱生火以致痰、氣、火三者交鬱,就形成了「溫膽湯」證。

溫膽湯臨床運用十分廣泛,涉及多種病證,但根據臨床所見,其主要脈證是:頭目眩暈或疼痛,失眠,心煩,噁心,嘔吐,胸脅脹滿或疼痛,膽怯易驚。舌質紅絳,舌體胖大,苔黃白而膩,脈弦滑或數。

此外,痰為百病之母,更兼火性肆虐,病在少陽樞機不利,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各種兼挾證比較多見,或挾濕熱;或挾食滯;或挾陽亢;或挾風陽入絡等證。

二、臨床運用特點

凡用溫膽湯,一定要掌握其加減變化的基本規律,這是臨床上運用本方治療多種病證而取效的關鍵。

1.柴芩溫膽湯

治療少陽氣鬱化火,經氣不利比較嚴重,如胸脅苦滿或疼痛,口苦,目赤,偏頭疼痛或氣竄作痛等,加柴胡、黃芩,布達少陽氣鬱,發越少陽而能利少陽樞機。若脅下痞硬,加生牡蠣、川楝;胸脅疼痛引背者,則加片薑黃、南紅花。

2.黃連溫膽湯

治療痰熱擾心而熱勢較重,以心煩不安或失眠為主。火熱重者再加黃芩,清泄膽腑火熱之邪。

3.歸芍溫膽湯

治療少陽痰熱而兼陰血虧虛。肝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氣鬱化火,最易耗損肝血,血虛不榮則見頭皮或肢體麻木,肢體拘急痙攣或肢顫,或周身竄痛,舌質紅絳少苔或有裂紋,加當歸、白芍滋養肝血;若頭暈或頭痛以月經期間為甚,上方再加白薇、黨參;頭脹痛者加夏枯草,巔頂頭痛加川芎、白蒺藜,後腦痛加桂枝;陰虛嚴重而舌質光絳者,可加生地、烏梅。

4.龍牡溫膽湯

治療膽氣虛怯,心神不寧所致的驚怖而夜寐不安,加龍骨、牡蠣可以斂神定志,同時加大茯苓劑量,以加強其安神的功效。嚴重者,可再加夜合花、夜交藤與龍齒。

5.桃紅溫膽湯

治療少陽痰熱而挾有血瘀脈阻,出現神呆或健忘,舌質有瘀斑,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而通利血脈,嚴重者可再加川芎、赤芍。

6.丹梔溫膽湯

治療痰熱內蘊,少陽相火鬱勃,出現心煩不安或煩熱汗出等,加丹皮、山梔以泄少陽相火。若五心煩熱,加知母、黃柏;午後低熱或盜汗加青蒿、地骨皮。

7.鬱蒲溫膽湯

治療痰熱蘊於胸膈,痹阻氣機而見胸悶胸疼等,加鬱金、菖蒲豁痰利氣以開痹。若善太息或心中懊儂者,加佛手、香附;若由於痰濕上蒙心竅而出現神呆不語或語言不利者,也可加此二味豁痰開竅,嚴重者加遠志、珍珠母、膽星、天竺黃等。

8.蒼柏溫膽湯

治療痰熱挾濕熱下注,而見腰膝疼痛,尿黃短不利,婦女帶下多等,加蒼朮、黃柏以清下焦濕熱。帶下黃穢加土茯苓、椿根皮;濕邪重而厭食油膩者,加茵陳、滑石。

9.黛蛤溫膽湯

治療少陽痰熱,相火鬱勃而擾心犯肺,出現躁煩神狂多夢,或咳嗽痰多者,加青黛,海蛤殼清肝涼血,滌痰化結。痰多加瓜蔞仁、枇杷葉;吐痰不爽加海浮石。

10.羚鉤溫膽湯

治療少陽痰熱而挾肝陽上亢動風,眩暈耳鳴或昏仆,腰膝酸軟,或肢麻、肢顫,加羚羊角、鉤藤平息肝風。

11.蠶蠍溫膽湯

治療痰熱動風入絡而見肢體麻木,項強疼痛或肢體拘急痙攣者,加全蠍、僵蠶蟲類搜剔之品以通經活絡。

12.硝黃溫膽湯

治療少陽痰熱而挾有胃家實滯者,症見腹脹滿,大便乾結或不爽,加大黃、芒硝或風化硝通腑泄熱,以和胃氣。

以上所舉的12種兼挾證,常常伴隨著主證而出現,主證與兼證在病機上有著內在的聯繫,如果能將以上所說的各種證治規律及特點熟記於心中,臨證時審察病機之所變,病證之所偏重而加減變化不拘一格,則用方投藥,多能取效。



我是中醫老劉,如果你也對中醫感興趣,可與我交流,微信:1869408738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