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硯,即使不寫字也要供養一塊

硯,心之介,德之操,藝之媒也?

中國文人素來以文立言,以行立德,以品立格,以硯傳思達藝是也。

蘇軾,米芾,葉小鸞,高南阜,紀曉嵐,黃莘田,汪鋆,袁沛,祁煥,金農,端方等歷代文人雅士,無不以硯呈品,以硯銘心,以硯為友,以硯為藏,以硯為樂。故若知人,品人,解人,弘人,硯實則密鑰也!

硯者,心之田也;

硯,幾乎就是中國文脈的總發源地。自造紙術發明以後,硯就應運而生了,而肇慶,婺源等地之異材,更因文人對硯文化之介入,使之成為文人藝術品格與生命狀態的象徵。哪怕是再細微的思緒,只要與硯有了交集,文明的藝術之花總會開放得風姿綽約,冰雪聰明。

硯者,眾藝集成;

中國藝術品紛繁浩雜,唯硯是集書法,篆刻,繪畫,雕塑,材質,詩文為一體的六合之藝。

唯硯將文人理想與工匠精神結合得如此相得意彰而風神逸趣?

硯,以眾妙之妙,令人愛不釋手;

硯,以眾雅之雅,令人遣情忘懷;

硯,以不言高情,令人唏噓悵往?

詩言志

歌詠言

硯銘心

其實,每方硯都是一冊永遠的教科書。它是硯主人深刻而縝密的遐思,它是硯主人風致而清澈的雅望。

硯,是學問,是涵養,更是修行。

當你有福,有運與硯同喜同樂,因硯而產生的智慧靈光溫暖在手,啟迪在心的時侯,生命被放大,延展,時空被壓縮,穿越…

硯,就是文明,文化,文人歷久彌新的永動機

硯,如如不動

硯,吉祥止止

硯,高情雅重

硯之詩

文人以文立言,以硯傳思達藝,一石一硯之上集書法、篆刻、繪畫、雕塑、材質、詩文為一體,它將文人理想與工匠精神結合得相得益彰而風神逸趣。文人墨客為之心旌搖曳,浮想聯翩,留下了許多詠硯、讚硯、銘硯的詩文。

宋唐庚《古硯銘序》:“硯與筆墨出處相近,獨壽天不相近也。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記,硯之壽以世計。”

李白《殷十一贈栗岡硯》:“殷侯三玄士,贈我栗岡硯。灑染中山毫,光映吳門練。天寒水不凍,日用心不倦。攜此臨墨池,還如對君面”。栗岡硯又稱“栗玉硯”,《硯史》讚其“理堅,色如栗,不甚著墨,為器甚佳。”

劉禹錫《謝柳子厚寄疊石硯》:“常時同硯席,寄硯感離群。清越敲寒玉,參差疊碧雲。”劉禹錫回憶昔日共用硯台讀書寫詩的情景,讚硯擊之聲清越如“敲寒玉”,觀之形參差如“疊碧雲”。

元王冕《秋夜偶成其六》:“鐵硯磨穿燈火夜,貂裘敝盡風霜秋。”十年寒窗,磨穿鐵硯,隻盼金榜題名,此中的“鐵”硯卻僅僅是一種比喻。

蘇東坡一生寫硯銘近三十首,幾乎佔了他全部銘文的一半。《硯箋?古硯》記他為所藏的端石蟾蜍硯題銘,曰:“蟾蜍爬沙到月窟,隱蔽光明入岩穴,琢磨黝赬出尤物,雕龍淵懿傾澥渤。”

白居易:“登樓詩八詠,置硯賦三都”登高賦詩,提筆研磨,非先置硯不可。

硯之形

硯的出處不可勝記,明代高濂在《燕閑清賞》中《論硯》載有:“萬州磁洞石硯、相州銅雀瓦硯、未央宮瓦頭硯、柳州柳石硯,出龍壁下;成州成石硯,出栗亭。瀘硯、濰硯、南劍州魯水硯、宿州樂石硯、虢州澄泥硯、登州駝基島石硯、歸州大陀石硯、江西寧府陶硯……”。

丨明版《燕閑清賞》善本 局部丨

硯的形製更是多種多樣,據宋高似孫《硯箋》所載,其形製“近雅者”即有:風池硯、玉堂硯、五台硯、蓬萊硯……八棱硯,四直硯、蓮葉硯等二十餘種,宋唐積《歙州硯譜》所載宋代歙硯“樣製古雅者”又四十種,但論構造概括,不外乎硯堂、硯崗、硯池、硯唇、硯額、硯面、硯背、硯側這幾個部分。

硯之銘

硯有銘則貴,硯上鐫刻的文辭,無一不是硯主人的內心獨白與座右。它是折射先人情思,透視文人情懷,反咉德行操守的一面鏡子,硯拓更是由獨樂化為眾樂,將硯文化放大、延展。

硯牆右行書刻銘:廉則正,寬能受,惟其質之重厚,居君子之座右,滄門。

硯背留硯石原皮,仿前代斷碑形製刻行書大字,古色斑斕,逸趣橫生。

古硯、拓片互相映襯,別具一番韻味,下為部分古硯銘文:

清 陶齋款“雲濤”端硯

清山石中下刻“雲濤”硯名, 右刻詠硯一則:古香一握,松風謖謖,伴我石友,以寫心田。左刻:庚辰春仲上浣,六益主人得此硯, 屬井南作銘並書, 下白文印:陶齋。

清“陳鴻壽,李文田”銘雙面端硯

此硯銘文“一塵不染,白圭無玷,酬爾冰心,朱衣暗點”。

清“張廷濟”銘井田臥牛端硯

以端溪佳石雕成臥牛井田式長方硯,硯背張廷濟刻銘:“犁其外平其中,鋬井耕田八方既用,夜複旦予堯舜逢惟乎下之人之功”。左側硯牆刻:“不越陌不度阡,井爾井田爾田,秋大有雲與煙,牛乎牛汝安眠”,款刻“龍石銘”。右側硯牆刻“碧桃花館習字硯”。

收藏之物眾多,但唯有硯與文人之心最為貼近。藏硯即是藏詩書,賞硯猶勝讀書樂,其中嗅出的是墨翰負笈的縷縷書香,是古代文人墨客內心的獨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