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亞之王”帖木兒為何選擇走河西走廊去東征明朝?

在東西方古代交通史上,河西走廊並不是從中亞進入東亞的最理想選擇。相比北方的七河流域和草原地區,這裡的路線更加狹窄,通行速度會更加緩慢。然而在1405年,中亞之王帖木兒卻選擇了從這裡進軍。準備帶著龐大的軍隊,通過河西走廊。

這種看似並不十分合理的路線選擇,是基於什麽因素產生的呢?

帖木兒帝國的京畿重地河中 距離費爾乾納盆地最近

帖木兒東征明朝時的路線選擇,就是從費爾乾納盆地進入西域。再從河西走廊進入甘肅,攻打明朝邊境的嘉峪關。沿途會經過於闐、喀什、吐魯番和哈密等地。雖然理論上他還有一條北線可走,但政治因素與他的身體狀況都決定了只能選最近的路線東征。

帖木兒在東征明朝前就已經出現了身體狀態惡化現象

早在遠征明朝之前,帖木兒的身體狀況就已經出現了惡化。根據當時的西班牙使節記載,在撒馬爾罕監督公共設施建設的帖木兒,已經無法騎馬而需要乘坐馬車行動。所以,他自己也已經感覺到時日不多。遠征明朝必須是一場快速而具有決定性的擊潰作戰。目的不在於征服明朝,而是擊敗和重挫明朝在東方的朝貢體系。

帖木兒的首都撒馬爾罕就是當時的世界交通大動脈

帝國的大軍從首都撒馬爾罕出發,只有經過費爾乾納的碣石、苦盞等地,才是東進最快的捷徑。只要翻過天山山脈的支系,就可以進入南疆的於闐等地。於闐一直是西域地區一塊不錯的農牧業產地。可以為大軍提供第一輪的本地補給。經過第一輪快速行軍的前鋒部隊,也可以補充大量消耗的體力和飲水。

於闐一直是南疆地區自然環境最好的地方

當時控制西域主要區域的東察合台汗國,在實際上淪為了帖木兒帝國的附庸。所以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能力。這就給帖木兒東征選擇走河西走廊提供了第二個方便。西域的大部分城市和草場,也會成為軍隊從河中本土到關中地區的中間站。

東察合台汗國 已經成為了帖木兒的附庸

如果不是從河西走廊進軍,那麽帖木兒的軍隊就沒有必要從費爾乾納進入西域。相反,他們可以一路北上,進入今天哈薩克境內的七河流域。這裡一直也是東西方交通大動脈之一。其可以承載的人數與物資,反而比小小的費爾乾納要多。

天山西北的七河流域更適合東進蒙古高原

但七河流域與西域又更高的山地阻隔,只有繼續向東進入蒙古高原才比較方便。那樣就意味著帖木兒需要去同蒙古高原上的各部落打交道。對於時間寶貴的他來說,這太過浪費。

帖木兒大軍的行動離不開各種畜力支持

何況,帖木兒的軍隊裡不僅有大量騎兵和更多的畜群。為了攻城掠地,也是為了提升部隊的戰鬥力,帖木兒的軍中還有不少步兵和工兵隊伍。這些人員要跟上騎兵的行動部分,也必須配備乘馬。他們的補給物資也需要馬匹和駱駝運送。

帖木兒軍隊裡大量使用的輕便弩炮

根據15世紀的中亞軍事習慣,人員集合後還要搜羅大量的口糧、武器和諸如斧頭、鏟子之類的必備工具。加在一起都是不小的後勤負擔。工兵使用的弩炮和投石機的零組件,也必須提前打造,並隨軍運輸。撒馬爾罕兵工廠裡鑄造的各種火炮,則很難被拆卸拖運。這些因素都限制了帖木兒大軍的行動力。

帖木兒工兵會在攻城時組裝回回砲

所以,雖然費爾乾納到河西的通道看似不大,但因為經常可以找到補給站而顯得更加方便。當地的自然條件非常複雜,既有無法讓人生存的荒地,也有水草豐美的草場林地。所以能支持東西方貿易商隊的往來,並為快速前進的分隊提供便利。

費爾乾納地區並非一片荒蕪

帖木兒通過長期到東方經商的商隊和使團,已經對甘肅等地的自然條件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這種熟悉程度是超過明朝對西域大部分地方的認識。他一方面要求士兵帶齊足夠的糧食,另一方面還帶著種子前進,準備在西域的前進基地內播種。大軍還隨行帶著羊群,以便在需要的時候作為口糧宰殺。至於荒漠地帶的水源問題,則可以用駱駝運輸的方式予以緩解。西域的綠洲、河流與河西走廊的湖泊,都是非常必要的飲水補給來源。

即便是在西域腹地的羅布泊 依然有水源可以尋覓

河西走廊本身也有可以供使用的水源

對於這次謀劃很久的遠征,明朝方面並非一無所知。但他們根據過往的戰略部署思維,習慣性的將帖木兒東征視為普通的蒙古部落叩邊。並將這次強攻想象為普通的邊境劫掠行為。這種對敵人認識程度的差距,也會在戰爭初期造成很大影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