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嘉峪關的修建,看古人如何搬磚

明代時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明洪武五年,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建關。建成後的嘉峪關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百裡一城的防禦體系,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自建成嘉峪關後,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從空中看,嘉峪關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各築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三簷五間式,周圍有廊。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

西門外套築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土築圍牆,連接長城。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牆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登上羅城,看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牆相接,外城牆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牆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

午後到城外的北面沙地遠眺等黃昏,看“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築,同在一條中軸線上,南面是常年不化的祁連雪山,巍峨蒼茫。

在雄偉的嘉峪關城腳下,有一汪清泉,名曰“九眼泉”,泉旁水草豐美,景色宜人,波瀾不驚,是當時屯軍養馬、戍邊防患的好地方。

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關外邊陲各遊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

嘉峪關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裡以外的地方燒製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儘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蘭州的@一葉孤舟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說謊的孩子來到嘉峪關修建現場說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就這樣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嘉峪關的修建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人卻抬不起,車也拉不動,當時又沒有吊運設備,且山高路遠,工匠們是怎樣運輸的呢?

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可見古人的聰明才智。

看大漠的太陽從嘉峪關樓的飛簷一層一層地沉醉,感慨萬千,嘉峪關防線明朝經營了200多年,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討賴河峽谷、黑山、新城草湖天險,長城、墩台、營堡倚憑天險,至明代萬歷時期有60裡長城和邊牆,近70座墩台,在河西和中亞範圍,找不到這樣一個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國家防禦工事。

交通:

飛機:嘉峪關機場目前班機少,每周只有飛往北京、蘭州、西安等地。 火車:有烏魯木齊到蘭州、北京、上海、成都、西安、鄭州等城市的往來列車經過。

汽車:嘉峪關汽車站每天都有班車發往蘭州、武威、金昌、張掖、玉門鎮、烏魯木齊、安西、臨夏等地。嘉峪關市與酒泉市距離很近,有公交互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