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多尷尬?老師受邀參加學生聚會,卻被擱一邊無人問津

某中學陳姓數學老師最近遇到了一件特別尷尬的事,讓他鬱悶了好長時間。兩天前,與他合作過的胡姓班主任老師打電話給他,說晚上有學生邀請他參加聚會,都是三年前帶過的畢業班的學生,他們從外地趕回來過年,想見見以前的老師,大家敘敘舊。胡老師說的幾個領頭學生的名字他有些印象,但由於自己隻帶了畢業班那一年,相隔時間又長,擔心到時候喊不出學生的名字,就推辭不去。胡老師再三懇請,陳老師賴不過去,就允了。

不曾想,到了聚會現場,學生們都很熱情的圍坐在胡老師身邊,他基本上就是被擱在一邊無人問津,偶爾幾個學生過來搭個話,還覺得挺不自在的。胡老師看到他有些尷尬,多次喊著他一起過來說說話,可畫面總是不搭調,陳老師覺得自己在這個聚會中顯得很多餘。而在當時的環境下,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尷尬透頂。

陳老師遇到的情況在部分老師身上都有遇到過。一些老師參加了學生們舉辦的聚會,卻又沒有被學生們完全接納,難以融入到學生中去。如果大多數參加聚會的學生都刻意與老師保持著距離,場面就會非常尷尬了。而且不僅是參加聚會的老師尷尬,以前教過的那些學生們也比較尷尬,他們可能是因為與老師很長時間沒有交流,找不到話題,也可能是因為對教師的敬畏,不敢隨口亂說,讓本來很自由的聚會變得很拘束。所以,每年的學生聚會,在邀不邀請老師的問題上,大家很難達成共識。

一方面是參加學生聚會的老師尷尬,另一方面是同學聚會安排的“尷尬”:到底要不要請恩師?這是一種典型的同學聚會“尷尬症”。在請老師的問題上,有些同學雙手讚成,有些同學心裡雖不樂意,但礙於臉面,沒有表達出來。在沒有充分客觀地了解大家意見的情況下,個別“熱心腸”的同學很容易就產生了錯覺,認為邀請以前的授課老師或班主任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於是就向老師發出邀請。一些接受到學生邀請的老師並非很想參加這種聚會,同樣也是礙於情面,不好拒絕,就硬著頭皮去參加。於是雙方就都有點尷尬了。

客觀的說,有很多邀請恩師參加的同學聚會還是很歡樂的。這種歡樂程度的深淺與學生和老師之間角色調整,以及師生之間感情的多少有很大關係。通常班主任老師與帶班學生之間的感情比較深厚,有些同學聚會邀請恩師也隻邀請班主任老師。若老師與曾經帶過的學生沒有較好的感情,甚至“得罪”過某些學生,就盡量別去參加同學聚會了。就算部分同學盛情邀請,也最好找個合適的理由拒絕掉,避免出現極度尷尬的狀況。

從心理學角度看,曾經在學校表現較好的學生傾向於在同學聚會時邀請老師,在學校表現一般的學生則不太願意邀請老師。這裡的表現不是指學習成績,而是各個方面的綜合。另外,一些平時表現不太好,但因為愛搞事,在經常被老師教育過程中,與老師達成某種心靈默契的學生,也傾向於在同學聚會邀請老師。可能這些學生成績較差,卻很尊敬老師,覺得老師在自己身上付出了很多,而這些為自己付出很多的老師長時間沒見了,有跟老師見面聊聊的想法。由於大家心理傾向有較大不同,基本上在同學聚會邀請恩師的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只能說是某一方的意見佔上風。

年底,一些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校友也都回到了家鄉,大家商議著搞聚會是很正常的事情。一群很長時間不見面的老同學找個機會坐著聊聊、樂樂,是非常好的。然而隨著年齡的漸長,同學們之間的關係變得不再那麽簡單,不僅在“邀請老師”的問題上達不成共識,在其他很多問題上也很難達成共識。再者,同學們之間的文化程度、收入水準,以至於社會地位都慢慢有了差距,很多大家以前能聊的東西,現在聊不起來了。不少參加過同學聚會的人都有一種感受“大家很難找到共同話題”,高調的同學喜歡顯擺一些東西,給大家帶來諸多不適感;低調的同學怕其他人誤會,盡量避免談及工作和生活;“混得不好”的同學怕別人瞧不起,總想通過某種方式表達自己活得不錯。老同學不敢相互交心,就在觥籌交錯中喝個酩酊大醉,等酒後清醒,再想想自己參加的那場同學聚會,感覺好沒意思。

當同學聚會有些變味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找個新的交流方式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