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個假期,你回學校看老師了嗎?哪類老師有更多學生看望?

春節假期,

到處都充滿著團聚的歡樂,

很多小夥伴也趁著春節假期

參加同學聚會、看望老師

這個春節,

您的學生們來看您了嗎?

您有沒有回到母校,

見見以前的老師呢?

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關注

“假期看老師”的二三事吧!

哪些學生畢業後更願意看老師

哪些學生在畢業之後更願意探望老師?曾有調查試圖通過280多份問卷反饋尋找答案。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

從年齡來看,25歲以下和55歲以上的人每年探望老師的頻率相對較高,能保證一年一次甚至達到一年多次。

25歲以下的人大多仍保持學生身份或者剛剛工作,從身份認知和時間條件來看,他們更容易將看望老師的想法付諸實踐。

哪類老師有更多學生看望

調查還發現,大多數學生都會去看固定的老師,而不是無規律地看多位老師。

可是,為什麽同樣教書育人付出辛勞,有些老師常常受到學生惦念和探望,有些老師則相對沒有那麽“吃香”?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

學生更容易去看望當年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老師。

老師最容易記住表現特別好的績優生和最調皮最令人操心的“熊孩子”,至於方方面面都表現平平的中等生則很容易被忽視。

同理,表現平平的老師在學生求學征途上是最易被淡忘的一類。

雲南大學石鵬飛教授把教師在學生成長中起到的角色作用分成三種——“探照燈”,“手電筒”和“螢火蟲”。

“探照燈”式老師就是傳說中的“好老師”,做的工作多是引導性的,不光為學生指明眼前迷惑,更是目光高遠具有前瞻性;

“手電筒”式老師中規中矩,能保學生平平穩穩完成學業,不至於走歪路或掉到“坑”裡去;

“螢火蟲”式老師就只是在學生成長路線上一閃而過,沒發揮特別的影響因此也換不來學生深刻的記憶。

什麽阻擋著探訪之路

有人用心牽掛就有人認為“相見不如懷念”,有人視老師為親為友就有人要“相忘於江湖”,是什麽阻擋著學生探訪老師呢?

分析了調查結果之後,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

時空條件限制

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想看老師但沒有時間,五分之一的人因為距離太遠而沒能去探望老師。

的確,如果畢業之後在異地工作,可能一年到頭連見父母的機會都非常少。

不過好在當前通信科技發達,即便實在擠不出時間,一條簡訊、一通電話甚至一段在線影片也能表達關心之情。

情感基礎薄弱

老師的精力很難顧及所有學生,而自己上學期間又默默無聞,沒有得到過老師特別的幫助和引導。

或許一別經年,老師都不記得教過這麽一個學生,貿然去看反而尷尬。

行動歸根結底由情而發,既然沒有這份感情自然無意聯絡,人生中有難忘的人也有過客,希望即便是一別兩相忘的師生們都能各自結識真正難忘的人吧!

禮物成為新負擔

有些朋友原本願意也經常去看老師,不想一些額外的人情世故給他們添加了負擔。

混”得不好,有負所望

有的學生,有種心理壓力,總覺得如果自己“混”得不好,沒臉面去見當年的恩師。

關於返校看望老師,老師會不會在意學生混得好不好的問題,網友“閱世書生”或許說出了多數老師的心聲:

作為一個老師,學生來看我,真正讓我感動的,絕不是他當了多大的官,掙了多少錢,那是他自己的福報,和我沒關係。

真正讓我感動的是,不論他現在是誰,他的心裡還有我這個人,他還記得他曾經是誰。

你知道,自己曾在他的生命裡扮演過一個重要的角色,你曾經影響過他,甚至改變了他。這是多麽奇妙的緣分!

不知見面聊什麽

很多學生對老師的了解僅限於校園,少有額外交集,對其他情況知之甚少,畢業後,原先的環境不複存在,物是人非,老師也有了新學生,再見面聊些什麽才能不尷尬?

老師,如果您看出來探望的學生也有這樣的尷尬,不妨引導他們用這些“姿勢”打開話匣子——

聊聊從前的班級和學生,上學時他們調皮掏蛋的糗事;

聊聊學生畢業後母校的新變化,談談其他任課老師的近況;

問問學生近來的學習、工作,如果有什麽困惑或許能試著支支招;打聽其他學生的近況……

您曾是學生,有自己的老師,

如今您也成了別人的老師,

身份的轉變是否讓您對

“回學校、看老師”

有著別樣的理解?

曾經是學生的你,

畢業後是否曾經“回學校、看老師”?

看望的時候,有什麽樣的感觸?

沒有的話,原因又是什麽呢?

歡迎您在留言區分享自己的看法。

來源 | 中國教育報

編輯 | 中國網教育頻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