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悸就診,以為只是房顫,結果卻出乎意料!

面對新發房顫患者,不可掉以輕心!

作者|何金山

來源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房顫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很多患者為無癥狀性房顫,首發癥狀即為「腦卒中」,因而有人稱房顫為「沉默的殺手」。面對房顫,我們需要進行抗凝治療律率治療上遊治療,來減少甚至避免這個「沉默殺手」的併發症,減慢它的發展。

但有時,房顫卻是另外一個更為嚴重疾病的前兆,其背後隱藏著更為致命的「殺手」。

心悸就診,以為只是房顫……

病例介紹

患者70歲老年男性,本次因發作性心悸1月就診。

患者1月前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發作性心悸,每次持續1-3分鐘,每天2-3次,除心悸癥狀外,無胸悶、胸痛、憋氣、頭暈、黑朦等不適。患者既往高血壓、糖尿病,否認冠心病史,長期吸煙30年,否認心臟病和猝死家族史。

患者入院心電圖為竇性心律(圖1),入院後第1天即出現心悸癥狀,和平素心悸發作癥狀相同,心電圖證實為房顫(圖2),3分鐘後自行好轉。此後3天患者心悸反覆發作10餘次,和活動無明確關係,白天和夜間均有發作,心電圖均證實為房顫

圖1:患者竇性心律心電圖

圖2:患者心悸發作,心電圖證實為房顫

患者經常外出出差,又擔心長期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副作用,因而和患者及家屬共同協商後,準備行冷凍球囊消融治療房顫

  • 完善相關的化驗檢查,血常規、生化、凝血功能均未見明顯異常,經食道超聲未見左房內血栓,但肺靜脈CT卻出現了異常。肺靜脈CT掃描的過程中,發現了右肺中葉佔位伴肺不張(圖3)

圖3:胸部CT發現右肺中葉佔位(紅色箭頭),考慮惡性病變可能性大。

  • 完善PET-CT也考慮右肺中葉佔位,惡性腫瘤可能性大,伴肺門淋巴結轉移(圖4),此時患者痰塗片也發現了可疑腫瘤細胞(圖5)。

圖4:PET-CT證實右肺中葉佔位,考慮肺癌可能性大,伴右側肺門淋巴結轉移。

圖5:痰塗片發現可疑腫瘤細胞。

萬萬沒想到,從發作性心悸,到明確診斷陣發性房顫這個線索觸發,竟然遷出了肺癌這樣一個可怕的「幕後殺手」

房顫與肺癌,有啥關係?

平時我們了解更多的都是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甲亢等這些慢性病導致房顫的發生風險增高,或者肺癌術後房顫發生率明顯增高,可達8%-42%。

但由於肺癌本身導致的房顫,卻了解不多

  • 早在1940-1950年就有散在的病例報導指出,腫瘤轉移侵犯心臟後可引起包括房顫在內的心律失常,後續研究發現肺癌的病人術後房顫發生風險明顯增高

  • 也有人進一步研究發現,肺癌患者即使未開始進行手術治療,其房顫發生風險相比正常人群增加3-5倍

  • 2014年,丹麥進行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發現,房顫患者和非房顫患者相比,在診斷房顫的3月內,結腸癌的診斷率增加了3倍

可見,腫瘤和房顫之間還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只是腫瘤治療後出成屋顫發生率的增高,腫瘤治療之前房顫風險同樣增高,到底是腫瘤導致了房顫,還是共同的原因同時導致了腫瘤和房顫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假說:互相影響,惡性循環……

針對這一複雜的問題,也有人提出了下面的假說(圖6)。

房顫和腫瘤可能共享諸多的危險因素,如患者的遺傳和免疫狀態,以及吸煙、飲酒、活動減少等不良生活習慣,或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腫瘤的同時也可導致房顫,而腫瘤診斷後進行的放化療和手術治療,又會反過來促發上述危險因素,導致房顫發生風險的增高,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圖6:腫瘤和房顫「共享」諸多危險因素,可能是兩者並發率高的原因。

小 結

或許腫瘤和房顫之間混亂的關係我們短時間內還不能理清,但有一點至少是肯定的,面對新發房顫患者,我們不但要考慮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傳統的危險因素,也不能隻關注抗凝、律率和上遊的治療,同時要仔細評估下,是否房顫背後還有一個更為致命的殺手

參考文獻:

1.Chugh S, Havmoeller R, Narayanan K, et al. Worldwide epidemi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0 study. Circulation. 2014; 129(8):837–847.

2.Rahman F, Kwan GF, Benjamin EJ. Global epidemi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Nat Rev Cardiol. 2014; 11(11):639–654.

3.Soliman EZ, Safford MM, Muntner P,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4; 174(1):107–114.

4.Schnabel RB, Rienstra M, Sullivan LM, et al. Risk assessment for incident heart failure in individual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Eur J Heart Fail. 2013; 15(8):843–849.

5.Kalantarian S, Stern TA, Mansour M, Ruskin JN. Cognitive impairment associat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meta-analysis. Ann Intern Med. 2013; 158(5 Pt 1):338–346.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