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債災再現?央行“出手”:違約可以有 但請排好隊

  原創: 火瀲灩 水翼 新浪金融研究院 

  欄目名稱:《前瞻》

  2018年,債市頻頻炸雷,截至6月5日,已有21隻債券出現違約。去杠杆變成穩杠杆,是否隱含緩一緩的意思?六一兒童節央媽擴大MLF擔保品範圍,是否意味著為債市兜底?新浪債券《前瞻》系列報導,帶您詳解為何2018要穩杠杆,央媽底線到底在哪?一句話就是:違約可以有,企業也可以“死”一批,但是請排好隊!!!

  在歡樂的兒童節這一天,“央媽”也給債券市場塞了一個軟糖。央行宣布,適當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

  將不低於AA級的小微企業、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A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等等納入擔保範圍。

  說人話,直白的意思就是,放心的買這些債券吧!央行給你兜底。

  舉例來說,某企業發債做投資,結果廠子改好了,但是產品賣不掉債券要違約了。原本應該是債券的購買人自己承擔本金損失的風險。但是現在,在了解到企業經營不善或者感覺不對勁的時候,你就可以直接用這個債券找央行兌錢去了。

  這是什麽意思?這是央媽憑空印鈔幫助那些忽視風險的債券買家兜底,換句話說,等同於鼓勵資方,去購買高收益債券而忽視風險——反正最後央行會吃的。

  這看似無厘頭的操作,引起了市場的多方面解讀。有人解讀為放水與新一次QE,也有人解讀為今年債券頻頻違約已經引起了央行的高度重視,為了避免債券慌,央行正式出手。在筆者看來,此舉更加是央行落實“確保不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此舉將平抑信用債市場恐慌,有助於恢復債券直接融功能。業內人士認為,央行的底線就是:可以掛掉一批企業,沒利潤沒效率的企業就去“死”吧。朝陽企業錯殺不得,對於優質行業和企業,不能被債券慌影響正常經營。違約可以,別扎堆,否則系統性金融風險我可吃不消!!!

  那麽一個最核心的問題來了,天天都在講的“確保不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到底是什麽?

  在打破剛性兌付債券圈,那就是沒有“親爹”或者“乾爹”關照的企業債,沒有人要了。連續的企業債違約可能會迅速的推高市場風險厭惡情緒,買方不願意為了一點兒更高的利息收益而承擔本金可能違約的風險,資金大量的湧向國債市場或者高收益債市場。

  而企業債流動性缺失會直接拉高債券的整體收益率,從而進入負面循環,因為所有的資金都不急於購買,而是在等更好收益率。

  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信用債市場市場流動性枯竭,企業從債市上無法獲得融資!!

  這樣的擔心並非空缺來風,進入5月以來,市場之間不同評級的產業債收益率迅速擴大。

圖注:不同等級債券之間的利差圖注:不同等級債券之間的利差

  國信證券統計的數據表明,在剛性兌付的年代,不同等級的債券呈現同漲同跌的趨勢,反應的僅僅是市場資金成本高低。而在打破剛兌的今日,收益率的變化更多的體現了市場對於債券的風險溢價。

  從企業的不同所有製結構來看,債券的風險溢價更為突出。即便在2011年與2014年的信用利差高峰期,AAA、AA+、AA評級的信用利差也基本呈現同漲同跌的走勢。而2018年以來,AA+、AA評級信用利差不斷走高,而AAA評級信用利差卻震蕩下行。簡單來說,資金都去追捧基本不會違約的高等級債去了。AA債都如此窘迫,民營企業融資之困難可見一斑。

圖注:央企、地方國企、民營企業在融資市場中的差異圖注:央企、地方國企、民營企業在融資市場中的差異

  1

  2018上半年違約頻現,債券市場惡化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6月1日,今年已有21隻債券出現違約。規模和數量都大大超過以往。

  同時,今年以來已有超過300隻債券推遲或者發行失敗,涉及規模接近2000億元,這些都暗示,信用債市場,尤其是普通信用債市場的流動性正在下降。

  當大量債券違約後,由於債券評級事實上無法提供任何預警功能,導致債券買家無法分辨誰有可能違約,誰又沒有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市場避險情緒激增,持幣不動或者轉向國債,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當下債券市場就出現一種AAA債搶不到,AA債賣不掉的現象。特別是中小企業,由於其企業規模所致,基本與AAA級無緣,因此中小企業需要發債的成本進一步提高,高息債的壓力進一步侵蝕企業的利潤。

  1、 發債失

  由於融資環境惡化,有可能導致企業發行債券失敗,企業融不到資,而陳年舊債不得不還,這種時候容易造成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企業經營惡化舊債違約,違約又會進一步加重惡化債券市場,形成惡性循環。

  2、 發債成功

  由於市場環境的惡化,即使企業發債成功,也要支付比以往高的利息,由於大多數企業受製於其自身規模限制,評級很難達到AAA,因此不得不通過提高發債利率來吸引投資者。企業的利潤率被進一步侵蝕,加重企業負擔,同樣會造成企業經營惡化,加重企業債違約風險。

  2

  增加MLF抵押物是再次大放水嗎?  

  貨幣政策導向變了嗎?

  目前看,國家的調控目標已經從去杠杆轉為穩杠杆,此前我國去杠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M2增速看,2018年已經穩定在8%出頭,M2增速已經小於名義經濟增速,這是2000年以後從未有過的,所以中國整體的信貸從加杠杆變成了去杠杆。 

  從企業方面來看,過去一年企業的信貸增速低於5%,小於M2的增速,因此傳統的借新還舊模式難以維持,企業必須用自身利潤來償還債務。

  對於自身優良的企業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前期經過大規模擴張,新項目還沒有形成穩定現金流的企業來說,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較大。

  同時由於去杠杆的進一步進行,2018年市場的融資環境相對趨緊,債券違約和發行失敗頻頻出現。

  3

  穩杠杆是什麽

  何為穩杠杆,其實就是貨幣政策保持實質中性,既要保證我國金融市場的杠杆率不再擴大,又不能出現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 整體穩杠杆,不出現系統性風險

  2、首先要保證中國GDP的增長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業內人士認為保持在6.5%的可能性較大。一方面控制國企、政府減少負債;另一方也要保證真正需要資金的項目能通過市場正常融到資。

  3、淘汰落後產能穩杠杆不代表不去杠杆,是要局部去杠杆,結構性去杠杆。沒有效益,沒有現金流的部門,要去杠杆。比如鋼鐵、煤炭等這種高耗能高汙染等重化工業,產能嚴重過剩,部分企業出現開工賠錢,不開工更賠錢的兩難境地,不得不通過大量的融資來保持企業的正常開銷和償還舊債,有點類似個人借信用卡後的以卡養卡。這種企業要堅定的去杠杆,不能任由他們繼續浪費市場本就有限的資金,應該堅定的改革或淘汰。

  4

  目前遇到的問題

  1、 債市惡化,投資人辨識債券優劣能力差目前市場上出現AAA債券買不到,AA債券賣不掉情況。由於近期違約事件的增多,市場資金處於觀望態勢,抱著寧可不做也不要做錯的態度,對AA評級的債券不聞不問。除了暴露債券市場的惡化以外,更體現了目前債券投資者不夠成熟,無法客觀的識別優劣債券。

  2、 償債高峰到來,壓力山大根據數據統計,2018年是償債高峰期,全年共有超過14000隻債券到期,尤其在6月到9月,共有8267隻,佔全年到期數量的58%。如果債市進一步惡化,未來債券違約規模恐進一步擴大。

  中誠信國際董事長閆衍5日在京舉行的“穆迪—中誠信2018年中信用展望研討會”上表示,預計今年將再次迎來債市違約“小高峰”,違規規模與2016年接近。今年信用債到期償還量仍處於高位,有近5.68兆信用債到期;同時今年信託到期規模大幅增加,高達6.2兆,如此大規模的到期債務如何接續是重大挑戰,實體經濟面臨較大的再融資壓力,未來非標不良率會進一步抬升。

  4

  央行出手恢復債券流動性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降準也好,增加MLF的抵押物也好,其本質目的都不是貨幣政策轉向或者再次的大放水。而是針對市場可能出現的非理性風險的一次技術性調整。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上的幾句話用意明顯:

  1、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可以理解為企業不能無目的舉債,也意味著真正需要融資發展的企業必須要保證資金供應;

  2、借錢是要還的——舉債之後必須承擔償付責任,誰借的錢誰還錢;

  3、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只要沒有出現系統性的風險,不能指望別人剛兌兜底。

  5

  穩杠杆底線在哪?

  那麽問題來了,穩杠杆如果不代表貨幣政策再寬鬆,到底穩到何處才是底?業內人士認為,只要不出現系統性風險,一切皆好談。

  首先,不能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違約可以,一個一個來,扎堆兒違約誰都吃不消!吃不消!吃不消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第二,要容忍劣質企業違約如果企業自身無法產生效益,要堅決的出清掉,不能因為怕違約就以債養債容忍僵屍企業的生存。落後產能必須要淘汰,比如鋼鐵、煤炭等這種高耗能高汙染等重化工業等。

  第三,好企業一定要融到資。不能因為政策不寬鬆,而錯殺了需要資金的優質企業。

  第四,杜絕明股實債和地方高利貸死灰複燃由於債市環境的惡化,融不到錢的企業可被迫通過明股實債或地方高利貸融資,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容許出現的。(試想企業通過股票融資,還沒有到期日,不用還錢,想想都可怕)

  6

  情況或許還不那麽糟

  東方金誠評級首席債券分析師蘇莉表示,今年以來,在金融嚴監管的背景下,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暴露的進度明顯加快,但遠未到“大規模違約”的程度。截至6月5日,違約債券規模和支數佔存量信用類債券的比例分別為0.6%和1.1%。

  而所謂債券市場“流動性喪失”甚至出現“債券慌”也言過其實。我國債券市場尚未形成多層次的投資人結構。在信用供給趨緊、風險暴露的時候,信用投資風格的單一化,很容易出現單邊交易,一旦債券賣盤有余,買盤不足,就會引發流動性風險(債券短期內難以變現)。而風險債券供大於求,會使價格持續下跌,進一步危及市場情緒,最終提升違約風險。

  但嚴監管是我國主動降杠杆以應對風險的舉措。化解系統性風險是監管的目標,因此不可能出現降杠杆引發流動性風險而最終導致“大規模違約”。

  那麽中國的債務到底有多少?什麽類型的債違約風險更高?

  敬請關注債市專題報導《前瞻》第二篇。

責任編輯:郭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