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幢商住兩用樓垃圾分類兩年井井有條,原因其實與垃圾無關

位於虹口區歐陽路街道的東渡名人大廈,是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商住兩用樓。在路上,遠遠就能看見大樓外教育、瑜伽等機構的招牌,近300戶居民就和這些機構同處一幢樓中,而且全樓的出租率近2/3。

就是這樣一個在人們印象中本應難以管理的居民與商戶混居的老公寓,早在兩年前率先實現樓道內全部撤桶,居民和商戶自覺分類投放垃圾早已成為習慣。樓外的分類垃圾桶乾乾淨淨,沒有一點異味。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所謂“功夫在詩外”,這裡的垃圾分類推進得好,其實是一種必然,原因或許和“垃圾”無關。

老人特意在這裡租房圖“安全”

住在東渡名人大廈的居民,會津津樂道大樓裡的幾件事——

其一,早些年不少附近高校的留學生在大樓裡租房,留學生們有時候晚上喝醉了回到家,一進門就倒地上睡著了,鑰匙卻還插在門上。總有夜裡巡邏的大樓保安把他們扶進房,再把鑰匙拔下來,幫助他們把家門關好。臨走前,在門上貼一張條子:“門鑰匙替你放在XX地方了,記得拿。”

其二,在大廈一樓的門衛室裡,有一本老年人進出登記表。凡是樓內的獨居老人,每天都要進行“出現登記”。老人去活動室活動,或者出來扔垃圾,又或者出門,經過門衛室,都可以進行登記。如果今天老人沒出現,但看見家屬來探望了,門衛也會登記。二者都沒有,大樓物業或者志願者就要上門去問候老人了,看到老人笑盈盈地出來開門,才能完成當天的“出現登記”。

門衛室旁邊,還放置著一輛供老人免費使用的手推車。據介紹,這是黨員服務隊“東渡自家人”籌款購買的。只要樓內任何一位老人有出行需求,隨時使用,回來時歸還至此便可。大家都非常愛惜,手推車使用好幾年了,完好如初。

也因為這些,近些年東渡名人大廈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子女給父母在這裡租房,“就圖一個安全放心”。

東渡名人大廈業委會主任金雷,已經在這裡擔任業委會主任15年,年富力強。他告訴記者,這些年,在黨建引領下,小區的居委會、物業、業委會“三駕馬車”一直有效協同運轉,居民們普遍對小區治理非常滿意,對各類活動的參與度和配合度都很高。

早在2016年底,東渡名人大廈就開始率先推行垃圾分類。大廈共23層,居民264戶,其中1-3樓、21-23樓為商業租戶,5-20樓為居民住宅。原先每個樓層都設有垃圾桶,由於垃圾桶設置不合理、清運不及時存在異味,大樓群眾對於改變垃圾桶設置的願望強烈。

金雷介紹,當時對於分類後的垃圾桶究竟怎麽放、放在哪裡,大家一直在想辦法。大二居民區黨總支召集居民區“三駕馬車”先後召開街區聯席會議、民主協商會議,多次實地查看、現場測量,並兩次征詢所有居民意見,最終達成了共識:選擇將原先室外報箱處改建成垃圾投放點,報箱處移置一樓電梯口,這一做法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居民拿取報紙也比以往更為便捷。

“能做就自己做,不給人家添麻煩”

在東渡名人大廈一樓的分類垃圾桶邊,記者見到了東渡物業項目經理裘國躍。他告訴記者,垃圾桶之所以保持乾淨整潔,是因為每天兩次垃圾清運之後,物業管理人員都會用水槍對垃圾桶進行徹底清洗。這套水槍清洗設備就掛在垃圾桶旁邊,是物業花了400元專門購置的。

記者注意到,這個垃圾箱房不僅設置了雨棚、安裝清洗水槍,還增設了洗手水池。這樣,居民扔垃圾時下雨不會被淋濕,破袋後洗手也非常方便。金雷說,這些都是利用業委會維修基金改造的,而且排水地漏也專門重新設計過,以防止垃圾汙水集聚,保證垃圾箱房周邊的整潔,提升群眾在垃圾投放時的舒適感。

垃圾分類看似圍著垃圾轉,實際則是居民思想認同、形成自覺的過程。東渡名人大廈虹陽人家黨員服務隊就像一隻“小喇叭”,組建由黨員、物業、商戶代表組成的志願宣傳隊、分類指導隊、巡查監督隊。

志願宣傳隊在每個樓層垃圾投放處張貼友情提示,提醒現行的投放處。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分發宣傳冊、耐心細致做好解釋工作。巡查隊每天輪班在垃圾房前值守,保證及時清運,同時與清潔工及時溝通,有問題立即解決。

分類指導隊每天面對面在桶邊指導,幫助投放的準確性。按照原先計劃,行動不便的老人只要將垃圾裝好放在門口即可,分類指導隊會幫助其扔到樓下的分類垃圾箱房。然而,兩年多來,很多老人卻主動拒絕幫忙,要親手分類好扔下去,或者請家裡的保姆分類好扔下去。

住在大樓裡的王老伯告訴記者:“大樓裡的黨員服務隊平常老關心我們的。就連每年兩次清洗水箱,都要每層敲門,確認水龍頭關好。有一次水來了,我還真忘記關水龍頭了,水嘩嘩流,幸好物業及時提醒。所以現在要垃圾分類,能自己做的我們就自己做,不給人家添麻煩。”

值得一提的是,居民2001年入住大樓以來,期間物業費上漲過3次,從開始的1.8元/平方米漲至目前3.5元/平方米,每次都征詢了全體業主,並得到絕大多數業主的同意。儘管目前的物業費不菲,卻奇跡般地達到100%的收繳率。

東渡物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物業做得好,居民願意繳費、承擔漲價,物業有了更多的資金支持,自然可以做得更好,居民也更滿意。目前大廈有12個保安、4個保潔、3個值班人員,每天都要在大樓全層巡邏12趟,可以做到居民“隨叫隨到”,並通過一些智能化手段增強大樓的技防。

近20年大樓有自己的發展總綱

在東渡名人大廈2樓,是一家少兒美術培訓機構。在通往2樓的樓梯兩旁,孩子們的畫花花綠綠地裝飾在牆上,邊上還鑲嵌著綠植,為原本單調的環境增色不少。

金雷說,這是大廈商戶主動幫助裝飾的。此前,大樓重新翻新時順便幫助商戶翻新了樓道、天花板,並更新了廁所,商戶十分感動,也就經常主動參與環境美化。遇到垃圾分類這樣的事情,更是義不容辭。

業委會平日想辦法通過電梯廣告、個別樓層出租等公共收益,不斷充實維修資金,目前維修資金保持在150萬元左右,也一直按照要求對維修資金的账目和使用向業主征詢並公示。

而在多年前,業委會就和物業一起商量制定了大樓發展總綱,每2-3年就對大樓的各項維護做中長期規劃、提前公示。這樣一來,大樓儘管使用了近20年,但利用維修資金對樓裡的水管、電梯都進行了更換,由於維護得當,環境、功能等保持的不錯。下一步,正在計劃對大樓進行智能化改造。

記者注意到,大樓每層的住戶超過10戶,每戶面積不過五六十平方米,但每層樓道都十分乾淨整潔,沒有任何堆物。一樓的大堂,有相當大的公共空間,為居民的各類活動、討論提供了場地。60歲的韓阿姨表示,自己和子女一起住在這裡,最大的感受是特別安心。有時間的時候,自己還會參加大樓裡的插花、包粽子等各類活動。

歐陽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燕華告訴記者:“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小區,基本都是此前社區自治做得好的小區。因為在黨建引領之下‘三駕馬車’協同配合,有良好的氛圍,有居民的主動參與,再加上有效的資金支持,便讓‘垃圾分類’這件事成為新時尚而不是難題。”

據介紹,歐陽路街道因地製宜開展垃圾分類,形成了建案小區“三駕馬車”齊抓共管、自管小區自治管理、售後房小區黨建引領、無箱房小區定時定點收集等各類模式。在虹口全區第一個兩網融合垃圾分類的蔣家橋小區,目前還聘請了專業第三方組織,將小區裡原先閑置的房屋打造成社區微型垃圾分類互動體驗館,通過垃圾再利用、製作酵素肥皂,讓小區及周邊更多居民深入理解垃圾的妙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