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代苗族守靈人:白天工地挑土,晚上葬洞守567具族人棺材

湘西趕屍人,隻流於傳說;但平壩守棺人,卻是延續千年的傳統。在貴州省平壩縣齊伯鄉,苗民劉朝先,這位當代守靈人,每天守護著平壩棺材洞567具族人棺材。

撰文/雷虎 攝影/阮傳菊

編輯/黃松

出品/騰訊新聞

洞葬,曾經是一項流傳廣泛的苗族風俗,但如今已慢慢變成歷史。因而尋訪葬洞的過程,就像發崛埋藏在土層中的瓷片一般。給我們做向導的是平壩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人人都羨慕他的工作:每一次文物挖掘,都是歷史拾遺。“向導”搖了搖頭說:“我們每一次考古,都是在上墳,是在提醒大家,不要忘了祖宗!”

葬洞在距平壩縣城20多公里的桃花村,雖然葬洞讓人感覺陰森恐怖,但桃花村卻是個詩情畫意、極具象徵意味的名字。我們開著越野車,在喀斯特峰叢中蜿蜒,就像《桃花源記》中的武陵人,駕一葉扁舟,在江湖中漂蕩。

削壁上的洞穴中,曾經有人家;山谷小徑更深處,現在還有村落。正是無窮盡的山水阻隔,使得村民們進出山村比爬蜀道還難,因而貴州很多村莊還處在“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狀態,各種奇風異俗也得以留存至今。

桃花村讓人有些失望:沒有桃花樹,不見落英繽紛,村莊中央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小廣場,場上盡是黃土,幾輛推土機來來回回平整土地,幾個工人跳著竹簍運土方,據說這裡將要發展旅遊要修一個停車場。

向導指了指停車場旁邊的峭壁說:棺材洞就隱在環繞廣場的群峰中,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去。他從推土機旁邊找來一位挑竹簍穿勞工制服的村民,只見他拍了拍沾滿泥的手,從褲兜裡掏出一串鑰匙。這把鑰匙,就是棺材洞的通行證。這位村民叫劉朝先,是平壩棺材洞的當代守棺人。如今,他被文物局“招安”,另一個身份是村文物協管員。他管理的“文物”,是棺材洞567具棺材。

劉朝先帶我們繞過推土機,朝“停車場”走了兩分鐘,來到一座小山山腳,“這座山,我們都叫它老熊山,棺材洞就在我們頭頂上,我守洞沒事時,就挑挑土方換點煙酒錢!”

經劉朝先提示,我們才發現,距地面20來米高的山腰上,果然有一個若隱若現的山洞,藏在幾十株古樹後的圍牆內。古樹之前,是村裡的中心廣場,是人氣最鼎盛的地方;古樹之後,是傳說中的棺材洞,是千百年來逝者集中安放之所。古與今,只不過一樹之遠。生與死,只不過一牆之隔。

守靈人劉朝先沿著懸崖邊的百步階梯盤旋而上,走到一半時停下來和長在懸崖邊上的古樹老藤點頭示意,似乎這古樹和老藤是他的老同事,點一點頭是交接班儀式。眼前的場景暗合“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詩境,很難和葬禮聯繫在一起。直到走到階梯的頂端,葬洞的一角露出黑壓壓的棺材。

葬洞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的陰森恐怖,反倒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景象:這是一個喇叭型的喀斯特岩洞,按考古隊的測量,洞長45米,寬24米,最高處21米。幾百具棺材由外到內擺滿了整個山洞。

“平壩棺材洞有棺木567具,大多保存完好。葬洞內的棺材,分為船形棺、圓木棺、栓棺、方形棺、梯形棺和普棺6種。1987年貴州省考古所對部分棺木進行清理,其中第516號船棺木經碳14測定,年代距今約一千一百年,是葬洞中最早的棺木。

平壩棺材洞是研究我國西南貴州一帶少數民族歷史、葬俗傳統的重要‘標本庫’。”隨行的平壩村文物局工作人員賈賢徽對棺材洞給出了官方解釋。

距今約一千一百年前中唐時期,自第一具中唐風的棺材被放入棺材洞後,每隔一段時間,棺材洞就會再放進一具新棺。如果把棺材洞比作一顆大樹,那麽這567具棺材,就像567個年輪。生物學家觀察樹的年輪,能看出每一年的氣候變幻。而考古學家則通過不同的棺材型製變化,以及棺材內陪葬物的風格變遷,推測這個村莊的歷史。

文物局的專家說,桃花村的村民在去世後,要請鬼師作完法,才能把死者送進葬洞,因而要了解葬洞的由來,和鬼師溝通是最好的方式。

於是我們打算讓劉朝幫我們去請村裡的鬼師,只是他卻對此表示不屑:“鬼師,村裡的鬼師,今天正在山裡放羊,一時半會兒回不來。為何要找鬼師來講呢?那些個儀式,我都會。而且,鬼師們早就不做儀式了!”

“這個棺材洞,是我們桃花村劉家人的祖地。桃花村的劉姓,都是一家,後來才分出桃花、鵝抱蛋、新寨、中寨4個村民組。所以,洞裡的棺材就按不同的老祖宗分支,安放在對應方位。最左邊的第一區歸桃花組;第二區是鵝抱蛋組的;新寨和中寨在第三區——老祖宗最講究規矩,即便是去了那邊,‘趕集’也要保持隊形!”劉朝先指著層層疊疊的棺木調侃,他說調侃不是對死者不敬,對死者敬而遠之,那死者才是真的死了。

“最右邊是第四區,我們稱它為‘自留地’,葬在這裡,沒有長幼尊卑那麽多規矩,大家可以‘雜居’。洞裡最裡邊的是‘禁地’,隻用來安放重病去世的族人,病得越重放的越深!像是得肺結核去世,那就得放到最裡邊。”山洞雖然不大,但卻崎嶇起伏。劉朝先每講解一個區域,都需要從岩石上爬高下低。

從第四區到第三塊,要經過一塊一人多高的岩石,劉朝先縱身一跳,但卻沒有站穩,在倒地前,他左右手各扶住了一塊棺木,劉朝先於是一路扶棺而行。似乎在他眼裡,棺材不再是棺材,像是電梯扶手,僅僅是輔助上下的工具;又像是親朋好友,是相互攙扶的臂膀。

“你看那邊一對是劉興忠夫婦,劉興忠先過世,家裡窮,一具大的棺材都打不起,棺材也沒錢油漆;等到劉興忠妻子過世時,已經是很多年後了,孩子們給她打了一具黑漆棺,棺體比他愛人的大了一圈,說不定裡邊還有陪葬呢。雖然生前,貧富貴賤不一,但死後還是不離不棄!”

“你看那邊是一對父子,父親沒有等到孩子長大,就來這兒了。更沒想到,孩子還沒長大就來這兒陪他老爸了。小棺材立在大棺材上,像不像兒子在老爸背上騎大馬?這爺兒倆幸福的背後,站著心碎的妻子和老媽。”

劉朝先坐在洞內一塊巨石上,環顧四周的棺木,棺木不言,但劉朝先已默默記下長眠在棺木中的人的故事。

來葬洞後,我們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桃花村村莊規模不小,為何洞葬流傳了千年,卻隻留下567具棺材?劉朝先呵呵一笑:“洞葬的風俗在村裡傳了千年,如果棺材都進洞,那村裡有十個洞也塞滿了。城裡雖好,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城’的。就像北上廣好,但真正能在北上廣留下來的,又有幾人?”

桃花村村民去世,有“進城”和“下鄉”之分:進城,不是去城市,而是指進棺材洞洞葬,苗族人認為棺材就是亡靈們的“房屋”,當族人死後,棺材集中放入葬洞,就像在一磚一瓦建造冥界之城。下鄉,則是指在野外隨便找個地方土葬,就像農民自建房。最早時,“進城”是一種身份的認同,是族人凝聚力的象徵。而且,並不是所有劉姓族人死後都能“進城”,死在外地的劉姓族人,是不許“進城”的。

為何會有這個風俗,劉朝先也說不清楚,他隻介紹了村裡關於洞葬起源的傳說:有一年,一位劉姓祖先去世,後人決定把祖先在村外的山坡上安葬,在抬棺出村時突然遭遇山洪,祖先的棺材被大水衝走,全村的人找了三天三夜,才在村內的山洞裡發現。村裡的鬼師說,這是祖先思念故鄉不想離開的表現。從那以後,所有去世的劉姓族人都會“進城”,久而久之,形成了這龐大的棺材洞。

“以前,‘下鄉’是對犯族規者的懲罰;如今,“進城”成為族裡年輕人眼中的奇風異俗。“這是我爺爺,這是我太爺爺,這是我爺爺的爺爺……他們都‘進城’了,毫無疑問得‘進城’。”劉朝先拿著根木棍,指著一摞疊起來的棺材。“但我母親,她以後要不要‘進城’,我得要好好問問,因為現在‘進城’早已不流行,現在流行‘進城打工’,我們全村的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

劉朝先把棺材洞中的棺材清點了一遍後,在洞口的長凳上靜座很久後默默離開。清點洞中的棺材,然後在長凳上靜坐守靈一小時,是他的例行工作。

我們問劉朝先為什麽要在這麽陰森恐怖的地方工作,他回答:“做守靈人,每個月文物管理局會給我300塊工資哦!”

平壩文物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說,劉朝先在開玩笑,他根本不在乎那300元工資。而在乎的是,棺材洞裡的族人不再被偷走。原來,千百年來,這棺材洞都是沒人專門看護的,直到前幾年,洞裡十幾具棺材被偷,這案子一直沒破。大家流傳,這些棺材,被偷到河南配了冥婚。從那以後,文物局就在棺材洞邊修了圍牆,把棺材洞上了鎖。劉朝先就主動請纓當了守棺人。

劉朝先還沒來得及關上棺材洞的鐵門,近處的工地上就傳來叫喚聲——包工頭正在催他挑土方,棺材洞下的廣場上正在修建停車場,包工頭雇傭劉朝先做零工,開出了150塊一天,包工頭覺得劉朝先太愛貪小便宜,有了150元一天的高工資,還做300元一月的守靈人。

挑完土方回到家,劉朝先的妻子已經準備好晚飯。晚飯很簡單,白米飯、蘿卜乾。還好,每天都有人陪著一起吃飯。

吃完晚飯,夜幕降臨,守靈人的工作才正式開始。劉朝先沿著懸崖邊的百步階梯盤旋而上,經過古樹老藤,直至階梯頂端。葬洞裡567具棺材黑壓壓一片,依舊靜謐而祥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