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東方神犬到綠色金條,炒鞋的結局早已注定

圖片來源@全景網

文丨互聯網圈內事

1963年,美國探險家畢索普從喜馬拉雅山帶走了一隻純黑色的藏獒。一睹藏獒風采的美國人民給他起了個“來自世界屋脊的神犬”的別名,對它的推崇可見一斑,藏獒的身價也被炒了起來。

但藏獒迎來真正的“高光時刻”,是在二十年後。

東方神犬

1983年台灣知名演員張佩華從美國買了一隻名叫喬克的藏獒,花了120萬新台幣,這可是他一部戲的片酬,在台灣能買一棟樓了。這只是演員張佩華的一小步,卻是藏獒的一大步。

有了張佩華背書,再加上價格不菲,藏獒很快就在台灣成了“明星”。但當時只能從美國買,光是運輸成本就不低,於是藏獒的價格一路向上。到了80年代末,一隻幼犬能賣到20萬到30萬台幣,種犬的配種費也高達20萬台幣。 1985年,幾個福建商人拿著“西藏獒犬”的照片,到河南省鞏義市找到王佔奎,希望他能幫忙找幾隻藏獒。王佔奎就是日後名滿神州的“藏獒之父”。

“我都不知道這是什麽狗,記下了地址就讓他們走了。後來是供銷社主任告訴我,鞏義有個勞改犯剛從西北回來,帶的那條狗也許是藏獒。”王佔奎聞訊去找,看到一隻從未見過的大狗,正拖著個磨盤在院子裡瘋跑,力氣極大。他趕緊拍下照片給福建商人發過去,對方告訴他“這就是藏獒”。

1989年春天,王佔奎帶著跟台灣人簽好的合約,第一次進了位於甘肅瑪曲縣的藏區。 “鞏義有人躲計劃生育時去過瑪曲,說當地狗都很大,我們就去了。”王佔奎從蘭州到瑪曲縣走了兩天,瑪曲的海拔接近4000米,當天晚上幾個人就頭疼得睡不著覺,當時連這是高原反應都不知道。

十幾年後,你隨便進一家獒園,老闆都要跟你講一遍當初進藏區收獒的革命歷史,各種神奇,各種辛苦,很多真真假假的故事,都是從王佔奎這批先行者的敘述中衍生出來的。 王佔奎發現“藏民覺得用賣狗的錢買吃的,就跟吃老祖宗的肉一樣,會丟八輩子的人。就算他們願意把狗給我,也只能靠換。”王佔奎在縣上買了收音機、電燈泡等,花了45天時間,跟牧民換了23隻藏獒。

但是王佔奎並沒有立即出手藏獒,不是他不想,而是當時北京上海等地陸續發布了嚴格的養犬管理辦法,養犬熱在全國範圍內嚴重消退,來買狗的人越來越少。王佔奎主動找到媒體,講述了以西藏、東方神犬、驚險坎坷的為關鍵詞的尋獒故事。

1998年9月4日,大河報發表《千里尋藏獒,中原聽咆哮》,把本來只是為了賺錢而走進西藏的王佔奎,稱為中國搶救保護藏獒第一人。

“神秘的東方神犬、台灣明星高價購買、一隻藏獒抵兩隻雪豹”文章很快被《西寧晚報》《拉薩晚報》《海峽都市報》《春城晚報》《北京青年報》等媒體轉載。 1999 年,一條2個月大的幼年藏獒,在國內價格最高達 5 萬元,成年藏獒最高已經可以賣到20萬元。那年北京天通苑的房子,1平米才1000多。 當時的上海有句流行語:買棟房子、找個老婆、生個兒子、買輛車子、養條藏獒。

這話正代表了這一時期,人人想從藏獒身上撈筆金的財富夢想。 然而這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主角卻不是“神犬保護神”王佔奎。2003年,前中國田徑教練馬俊仁出任中國藏獒俱樂部的主席。 馬俊仁進軍獒圈後給藏獒插上了民族主義的翅膀,“我養藏獒,不是因為缺錢,是因為世界犬業中中國沒地位,而藏獒數來數去該是最好的犬;只要下功夫弄,咱們一定能拿世界冠軍。我們國家方方面面都不能讓人看不起;以後出口藏獒,我還要為國家賺外匯。”

就這樣藏獒的身價,在馬俊仁的民族主義口號推上了新高峰,3年後,馬俊仁在央視的節目上為藏獒開出了至今最高的價格:他聲稱一名韓國神父看中了自家的“小王子”,要花2000萬元人民幣買走,馬俊仁要價4000萬元。最後,韓國人只好花180萬,把“小王子”的兒子“小小王子”買走了。 沒

想到的是在他們眼裡理所應當的2000萬、3000萬,成了藏獒身價的天花板,從來沒有哪隻藏獒賣出過這個價。

2015年,狗販子們發現藏獒真的賣不出去了,連王佔奎的獒園都極少有人買獒。然而擊破狗販子們最後心理防線的不是賣家少,而是一個又一個扎心的新聞。

“百萬身價藏獒成火鍋食”,“2013年6月,一個月內全國發生了6起藏獒咬人事件”……. 這之後,那些原價百萬的藏獒,變成了燙手山芋,一萬、兩萬甚至幾千塊揮淚大拋售,幼犬幾百塊,甚至白送比比皆是。 2017年,北京青年報發表《藏獒經濟崩盤,高原上萬流浪狗“成災”》一文。一個人口只有17萬的青海果洛州,卻有1.4萬多條流浪狗,大部分都是藏獒。

綠色金條

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將君子蘭作為國禮送給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君子蘭因此進入中國。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期,君子蘭開始從長春等地逐漸向全國普及。 1982年,長春提出發展“窗台經濟”,號召市民養君子蘭。兩年後,長春市通過《關於君子蘭花為長春市市花的決定》,君子蘭正式成為市花。

從此之後,“市花”君子蘭的身價一路上漲,養蘭人李健回憶,“端一盆君子蘭,不用走完整條街,買家給出的價格就能漲三次。” 到了84年,長春市政府為了讓市民脫貧致富,號召每家每戶都種三、四顆君子蘭,當時長春市家家戶戶都以種君子蘭為榮。

比政府更野的是民間交易,其中賣出天價的不在少數。 1985年初,長春一王姓養花大戶將一盆君子蘭賣給了哈爾濱客戶,價格是14萬元,創造了君子蘭交易之最。而當時長春的房價是每平米280元,用一株君子蘭換一套房的說法絕不誇張。

據長春市君子蘭產業辦公室資料顯示,按當時倫敦金融市場的黃金價格,14萬元可買40多兩黃金。有人算過,一株君子蘭頂多不過二、三十片葉子,1兩黃金可塑成17.5平方米的金片,按此可製成幾十盆“金花”。君子蘭也得了個“綠色金條”的稱號。

“綠色金條”的瘋狂始於長春卻不止於長春。 歌唱家王潔實、謝莉斯為君子蘭一展歌喉;畫家范曾為君子蘭作畫;作家萬憶萱為君子蘭寫詩;書法家啟功為君子蘭題字;侯寶林為君子蘭說相聲…… 這其中最著名的跟郭鳳儀有關,1985年1月,一位來長春的香港客商提出,用一輛最豪華的皇冠轎車,跟他換一盆最好的君子蘭“鳳冠”,卻被當時還是花卉公司總經理的郭鳳儀給拒絕了。

郭鳳儀回憶,“一是我不知道這盆‘鳳冠’究竟值多少錢;二是當時腦子裡還有階級觀念,認為香港客商是資產階級,不想讓這盆花到他們手裡。” 歷史總愛跟人開玩笑,拒絕香港客商的郭鳳儀,心中想著階級差別。可他沒想到,1985年下半年風雲突變,“鳳冠”不僅貶值了,郭本人作為新興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亦被有關部門審查。

1985年6月,吉林某省級報刊在該報6月1日、7日、13日的頭版刊發了三篇社評:《奇高的君子蘭花價能維持多久》、《再談奇高的君子蘭花價能維持多久》、《不能靠挖國家牆腳來哄抬君子蘭花價》。 這三篇社評,矛頭直指人們購買君子蘭的動機,以及君子蘭交易所衍生的腐敗現象和治安問題。由此得出結論:奇高的君子蘭花價應當平抑下來。

1985年6月10日,更高級別的《人民日報》,在二版顯要位置刊發《“君子蘭”為什麽風靡長春?》,文中將“君子蘭交易”稱為“虛業”,並提出“四化建設要我們多乾實事”。 長春市政府隨即采取行政手段抑製超高的花價,君子蘭花價貶值約100倍,史稱“君子蘭事件”。

2008年10月,那個曾經成功“抄底”的郭鳳儀已經68歲了,他坐在自家的養花大棚裡,目光始終不離盆中的君子蘭,“整天就是這麽看,40年都不膩。”

結語

炒藏獒、炒君子蘭、炒股、炒樓、炒幣,似乎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的炒作回憶,現在00後開始炒鞋了。

“4天暴漲900%”“華裔小夥靠炒鞋年入百萬”等傳奇故事不斷傳出。更誕生了“炒鞋”三大指數:AJ指數、耐吉指數和阿迪達斯指數。 Jordan 4 Laser 全世界限量 4 雙,20 萬人民幣入手,出售價格高達 50 萬,利潤高達 150%;Undefeated Air Jordan 4 當年發售 72 雙,3 萬入手 9 萬出手,利潤為 200%,目前市值為 15-16 萬……

一些圈內人士認為,“最近球鞋價格一飛衝天,肯定有資本在操作,像我這樣熱愛球鞋的人,這個時間點確實不適合入手。而球鞋交易平台上非常活躍的人,大多都是想賺差價的,他們把鞋價人為推高,最後找人接盤,誰收割誰還不一定。

曾經的“東方神犬”成了流浪狗,“市花”君子蘭被毫不留情的扔進垃圾堆,如今身價成倍暴漲的鞋子,又會如何?

投機就像山嶽一般古老。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那些毫無價值根基,純靠他人接力下一棒的炒作盛事終會變成一地雞毛,這一次的炒鞋也不會例外。

【鈦媒體作者介紹:互聯網圈內事(公眾號ID:quanneishi)】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