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診斷為癌症後,有多少人選擇了自殺?

有人說,她父親被確診為肺癌後,在家人苦苦相求之下父親答應第二天住院治療的;可當天晚上,父親選擇自縊身亡了,為的是不給本就不算富裕的家庭增添負擔……

事實上,這不是個案;癌症患者,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是自殺高危人群。

1.

國外一項納入超過四百萬名癌症患者的分析顯示,被診斷為癌症後,患者死於自殺的風險較一般人群高20%;診斷後的6個月內患者死於自殺的相對風險最高,並在診斷後的3年內持續高於一般人群。

從病種來看,間皮瘤、胰腺癌、食道癌、肺癌、胃癌患者的相對風險最高。

除自殺成功的患者外,存在自殺觀念及自殺未遂的患者比例可能更為驚人。

2.

癌症患者意圖自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癌症發展到後期(在我國,80%以上的患者被確診時,病情已發展到中晚期),患者很難忍受身體上的痛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據報導,鋼彈53%的癌症患者經歷著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1/3的患者為中度到重度疼痛,嚴重干擾了患者的睡眠和日常活動;癌痛是癌症晚期患者普遍存在的痛苦癥狀。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癌痛是二十一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另外,癌痛患者因受病痛折磨,多伴有焦慮、抑鬱、絕望之類的心理困擾。

3.

國內研究發現,≤50歲的癌症患者心理困擾程度要明顯高於>50歲的患者。這可能與各年齡段的心理與生理特點有關;相比年長者,中青年精力旺盛,不太會想到死亡,而癌症卻意味著極度的痛苦和死亡,很難接受自己患有癌症這個事實。

此外,大部分年輕患者擔心疾病的預後,擔心伴侶對自己患病不理解,特別是年輕男性癌症患者主訴患病後性慾降低;這些也是引起心理困擾不可忽略的原因。

與此同時,該研究還發現,初次化療的患者心理困擾程度要高於多次化療者。這可能是因為初次化療的患者正處於心理調適期,而多次化療的患者渡過了心理調適期,心理狀況較為平穩。

另外,初次化療的患者心理困擾多由化療所致的軀體不適引起,初次化療的患者不了解這些不良反應,容易產生擔心、焦慮,而多次化療的患者多能坦然面對。

4.

這裡要引起注意的是,癌症患者的心理狀態與家庭狀況密切相關;家庭狀況直接影響了治療效果,與自殺行為的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收入越低的家庭發生自殺行為的概率越高。

癌症患者的醫療救治過程,主要依靠家人及朋友提供幫助,由於經濟、照護、情感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癌症的複發、轉移、治療效果不佳,普遍存在擔心拖垮家人的心理負擔。

近年的研究顯示,患者擔心會成為家人負擔的顧慮「是一個共同的體驗」。

此外,調查還發現,也有患者因經濟困難無法繼續治療而產生輕生的念頭。

5.

不過,我們要看到,若是能給予及時、有效的乾預,癌症患者完全有希望度過心理危機,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甚至通過積極的抗癌治療迎接新生。

(參考文獻:《晚期癌症患者發生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調查與乾預》,張秀蘭、彭金蓮、韋若梨、周妮亞、詹鳳球;《癌痛患者自殺風險因素及心理乾預應用的研究進展》,黃英、汪紅英、洪潔、馬丁丁;《癌症患者心理困擾程度及相關原因分析》,韓靜、劉均娥、孟潔、張義玲;《晚期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負擔的研究進展》,田秀麗、劉化俠、柴士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