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給你一萬個理由 請務必關注癌症患者心理健康 (家屬患者必讀)

作者:壹生視野

在很多人看來,患癌即厄運的開始,人未死心先死,即便能夠配合治療,也多是半信半疑、走一步看一步,稍有風吹草動都會草木皆兵,甚至萬念俱灰,並因此而被「嚇死」...

殊不知,如果作為家屬或者醫生的我們,能夠及時幫助患者疏導心理,也許奇蹟就會發生!

而筆者從事腫瘤科工作近十年來,這樣的奇蹟也已經見多不多。

一般來說,在患癌後的診斷初期患者即會經歷這四個心理階段:

第一階段:休克-恐懼期

相信有很多人會以為,只有在確診患癌後患者才會出現心理壓力,但其實這是個誤區,要知道,癌症的診斷是不能馬上就能明確的,從「懷疑患癌」的那一刻起,患者的心理就已經出現變化,當確診後,這種心理變化則會被徹底「放大」,緊張、焦慮、恐懼就會如決堤的江河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出現心慌、眩暈等不適反應,直至把患者拖進死亡的深淵。

第二階段:否認-懷疑期

當重大事件發生,從最初劇烈的情緒波動中冷靜下來後,我們產生最多的反應就是「這是真的嗎」,癌症患者也不會例外。

此時,患者會懷疑醫生診斷的正確性,病人和家屬會輾轉各個醫院,企圖找到可以做出否認癌症診斷的醫生。

第三階段:憤怒-沮喪期

四處求醫結果都指向癌症診斷後,患者的情緒可能會變的易激惹、憤怒,也可能伴隨著沮喪和悲哀的情緒。

部分患者甚至感到絕望,併產生輕生念頭或有嘗試自殺的行為。

第四階段:接受適應期

經過一系列檢查和治療後,患者慢慢開始「認命」,但卻很難再恢復到患病前的心理健康狀態,常常進入到慢性的抑鬱和痛苦中。

而在治療階段,往往由治療所帶來的的副作用還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心理衝擊。嚴重不良反應也會是患者對化療產生抵觸情緒,增加對疾病的恐懼與無望,使患者感到心煩、情緒低落。長期持續的化療可能對患者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行為模式產生不良影響。

例如,放化療所致的噁心嘔吐、皮膚黏膜損傷,會使患者感到恐懼和焦慮,脫髮或由手術造成的外形改變(乳房切除、結直腸造瘺等)都會影響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部分患者還會變的不願與人交往。

有研究數據顯示,在我國癌症人群中抑鬱症患病率為54.9%,而健康人群僅為17.5%。

尤其是出現癌症轉移、伴有癌症疼痛的中晚期患者更容易出現恐懼、緊張、煩躁等心理,對治療失去信心,消極等待死亡的來臨。

其次,癌症治療時間長、費用昂貴、怕給家人增加負擔等也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絕望感和頻死感會造成心理上的極度恐懼,患者可能感覺到孤獨無助,而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還會形成惡性循環,對患者的恢復極為不利,甚至加重病情,導致患者無法堅持治療...

因此,筆者認為,想要戰勝癌症,我們首先要做的就要先認識它了解它,並盡量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無論是醫生還是家屬都應仔細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並積極溝通,必要時採用有效可行的自我評估工具進行自我評估或醫生評估。

一旦發現心理問題,絕不能選擇忽視或者諱疾忌醫,儘早實施乾預才是正確之舉。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