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核磁共振有望代替腎活檢,腎病將邁進「核磁共振時代」!

目前腎臟病的治療,是通過血肌酐、蛋白尿和超聲等項目來提供指導。可是這些檢查有很大的缺陷:無法明確病因,甚至連病灶位置都很模糊,不能依此很好地制定治療策略,以及預測患者的病情進展。

在全球,超過10%的成年人都患有慢性腎臟病,僅發達國家每年新發急性腎損傷者就超過200萬人。而且,慢性腎病和急性腎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增加了全球負擔。

我們急需一種腎病診斷方式,可以明確病因、顯示病理過程腎臟損傷位置,從而改善目前腎臟病治療不理想的現狀。

2018歐洲意見書:建議加快核磁共振在腎臟病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以便代替腎活檢(腎穿刺)為腎臟病臨床治療提供指導,並預測患者的病情進展。

現有的檢查項目中,腎活檢是目前唯一的可評估腎臟微結構的方法。

但腎活檢的缺點很明顯:

1.具有侵入性,會有出血、感染等風險;

2.存在取樣誤差,穿刺出的十幾個腎部門無法顯示全部腎臟200萬個腎部門的狀況。

因此,臨床非常需要針對腎臟病診斷、預後特異性更高的檢測方法,提高生物標誌物的檢測,明確病因或病理生理過程。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些缺陷,成為最佳選擇。

核磁共振可生成定量成像生物標誌物,對腎臟血流量,組織灌注,氧合和微結構(包括炎症和纖維化)的變化十分敏感。

核磁共振生物標誌物有兩個優勢:

1.可顯示腎臟的微結構,便於診斷病因,準確制定治療方案;

2.能早期發現疾病進展跡象,以便醫生做出治療調整。

所以核磁共振在提高腎臟疾病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核磁共振在腎臟病領域的應用還未普及,主要原因是價格較高和臨床研究較少,但由於核磁共振有獨特的優勢,非常有應用前景。今年歐洲的慢性腎臟病磁共振成像生物標誌物意見書,目的在於促進核磁共振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更廣泛地用於腎病患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