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大戰役,東吳參與的兩場全勝,為何卻還是三國中最弱的

說起來,東吳其實是很厲害的。三國時期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曹魏打了兩場,一勝一負;蜀漢打了兩場,一勝一負;東吳打了兩場,兩場都勝。東吳的勝率,遠遠高於曹魏和蜀漢。除此外的其它戰役,東吳也是敗少勝多。但是,就是這個打了不少勝仗的東吳,在三國時期存在感卻是最弱的。蜀漢在穩定局勢後,一直都在北伐。曹魏也是四處亂打,最終一舉平定天下。可是,東吳卻基本上沒有什麽作為,最後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很憋屈地被司馬晉朝給滅掉了。

那麽,明明打了不少勝仗,明明能夠打勝仗,為什麽不接著打下去,結果把自己搞成一個不利的局面,最終失敗了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領導比較保守。

東吳在大部分時間裡,領導是孫權。孫權之後,那些後代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不值一談。值得講一講的,就是孫權。

孫策當時把江山傳給孫權的時候,就對孫權說,打江山你不如我。但是守江山,我不如你。所以我要把江山傳給你。

孫策這話說得很明白,孫權這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守江山,而不是開疆拓土。

當然了,當時東吳也確實需要孫權這樣的人站出來。因為孫堅孫策雖然打出了一片天地,但是當時江南計程車族,其實並不怎麽擁護他們,地方勢力非常多,山賊也非常多。而且這些勢力,還受到來自曹魏等各個地方的引誘。而孫權的性格非常寬厚,能善待人。因此,孫策傳位給他,讓他先把國內擺平,搞穩定了再說,其實是非常恰當的。

不過,孫權確實有些保守,進取心不是很足。東吳所打的仗,無論是赤壁大戰還是夷陵大戰,其實都是被動接受。是曹魏和蜀漢打來了,前往抵抗,很少有主動進攻的時候。

總之,孫權保守的性格,決定了吳國的整體大政方略。

二、時機未能把握。

其實,東吳有好幾個可以做大的時機。

第一個時機,是在赤壁大戰以後。雖然說,這場大戰是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但實際上,當時劉備的力量是比較弱的。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東吳。

東吳在取勝後,得到了一個擴大地盤的絕佳時機。當時周瑜甚至已經制定了進軍益州的計劃。如果這個計劃實現,那麽東吳將坐擁半壁江山,也就沒有劉備什麽事了。可惜的是,周瑜在那個時候恰好去世了。周瑜一去世,就沒有恰當的主帥領導這場開疆拓土的地盤爭奪戰。結果就給了劉備很好的機會。劉備佔據荊州,截斷東吳與益州的聯繫。接著,劉備快速推進入益州,從劉璋手裡把益州奪回來,同時,在漢中打敗曹操,實現三分天下。

總之,赤壁大戰的勝利,本來應該東吳受益的,最終受益最大的,卻是蜀漢。

第二個時機,是在奪取荊州後,那時候,也遇到呂蒙去世,沒有繼續擴大戰果。

第三個時機,是在夷陵大戰勝利後。夷陵大戰勝利,東吳確實獲得不少地盤,奪得了荊州,把西邊的防線推進到三峽。但是,孫權擔心曹魏會趁火打劫,又擔心劉備會反戈一擊。總之,他可能是想得多了一些,因此沒有趁機出去,獲得更大的成就。

三、太多人事傾軋。

三國時期的三個國家,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天時。蜀漢有山川之險峻,佔據地利。東吳既沒有天時,也沒有地利。他們唯一可以做文章的,就是人和。

在孫權時期,東吳處於一個守勢。孫權最終也實現了這個目標,很好地把早期打下的地盤守住了。

守住以後,接下來就應該打反擊。但恰恰在這時候,東吳失去了他們賴以立足的“人和”。由於孫權兒子們爭奪儲位,而大臣們也依附於皇子們,形成兩派。因此,東吳就陷入了人事傾軋之中。

這種人事傾軋,一直延續到東吳被司馬晉朝滅掉。

當東吳失去了他們賴以存在的東西的時候,他們就沒辦法取勝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