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珍藏】練太極拳的肩、肘、手及腕、指部的基本規律

肩、肘、手及腕、指部

這些關節最為靈活,上、下、前、後、左、右全能活動,可以隨勢的需要而配合眼、身、步法以照顧全身,並且當兩人對抗時,手臂系首先接觸對方的部位,在太極拳十三式中,手法就化了八種方法,實際上每種手法還各有其不同的變化。總起來講,可分三節。即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過細的分解,亦可以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茲介紹其基本規律如下:

:要鬆開,是臂部如同繩掛在肩上一樣。這樣做,不但臂、手靈活,而當手臂受到外力牽動或壓迫時,不致影響到身體的重心平衡。

肘,肘應隨著肩的放鬆而經常下沉,臂部的伸縮都應從松肩沉肘的運動形式中變換方向,才能使全身的力量適當的到達手部,以因敵變化。這種要求並不是太極拳運動中的特殊規律,而是我們在勞動時的一般規律,例如我們拿一個物件,分量輕的,臂部可以略伸,分量越重,則肘部越向下沉,而臂部向裡收縮,甚至使肘部貼近兩肋。即在不用多大力氣時,如寫字執筆,騎自行車拿把,同樣是鬆肩沉肘的形狀,才能得勁。但當手部加大裡纏發勁時,肘部偶然隨之從外側上轉,如同一根繩子作螺旋纏繞時,螺旋的線路,可能從下旋轉向上,再斜轉向前向下。這是手法中的變格,只要肩部加松,手不發勁,身、步隨手旋轉,仍可不失其松靈之勁。總之,任何變化,只要全身按照螺旋纏絲的規律來配合著上下相隨的運動,就不會發生丟勁或頂勁,而保持其輕靈沉著。

手:手是在推手對練中手下接觸對方。儘管臂部鬆軟,手部則應保持一定的力量,不可丟勁,但也不是頂勁。在上盤來講,從肩到手如同一個舊式的秤桿,頂勁如同提秤的繩子,而手則等於秤砣。手部的旋轉變化,等於在稱物時,因物的輕重而撥動秤砣,以求平衡。陳式拳論說「拳者,權也」權就是秤,沒有秤砣,這個秤就等於廢物了。在力學方面講,從頂勁到襠勁,特別是頂勁是支點,手部是力點,對方加來的力是重點,是先求平衡,然後隨來勢,加大、減少其力量,使重點的力量挑上去,或滑下來。這就是借勁(滑下來),截勁(挑上去)的方法,滑下來是「引進落空」,挑上去是「合即出」的作用。

手部的形狀,可分三種:

一、掌:掌要五指自然伸開,還要自然合攏(特別是大指不可張著),掌部發勁經常是偏重對方的外側。

二、拳:拳要握緊,但不用拙力。握拳的方法,應從小指開始,依次貼於掌心,成螺旋形,大指斜扣於中指之上(指尖正壓住中指的中節上端),拳部發勁,外纏以中指的根節,裡纏則以中指的中節為箭頭。

三、勾手:五指撮住,大指合在食指小指的上方,如以手指捏取東西之狀,勾先應斜向裡下方,不可正面向下,更不可折腕。當撮合五指時,它是從小指開始向裡旋轉,不是直著撮合,指部的中節要鼓起來,圓如雞頭。它的作用,一是防人折捏手指,二是用其尖端,做攻擊對方穴位的工具。

腕:腕是手的根節。要挺拔有力,更要旋轉靈活,這是在松肩沉肘的運動或帶動下,以旋轉變化手的方向和手型的關鍵。並且有秤砣的作用,不挺住則丟勁,不靈活則頂勁。應當十分注意。

指:手指的變化最為靈活,它是領著臂部因勢變化的先鋒。內勁要經常保持在中指肚上,外纏是,小指領先,大指為輔,圍繞著中指,手向上翻轉;裡纏時,大指領先,小指為輔,圍繞著中指,手心向下翻轉(這是講手轉半圓的形狀。如手部轉一整圈,則外纏的手心可由向上而翻轉向下,裡纏的手可由向下而翻轉向上)。在掌法的變轉中,手指總是像擰螺絲似的,反覆轉動,所以五指雖然都動,卻要依次而動。同時動轉,反而無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