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處暑吃鴨,送病各家!明日處暑,這裡有一份處暑指南待你查收!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這時的三伏氣象已過或接近尾聲

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

全國各地也都有,

「處暑寒來」的諺語,

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

迎來秋天。

給大家一份處暑的指南,請收好


處暑的習俗



出遊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

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開漁節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

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采菱角

菱角和水鄉之間,似乎有著某種約定俗成的聯繫。

這也不為別的,它本來就最喜歡溫暖濕潤 的氣候,而在地球上符合條件的地域範圍內,好像也只有中國和印度把它的果實作為常規食材。

已經很多很多年了,菱角伴隨著長江流域的文化一起興盛起來,在一間間碧波蕩漾裡見 證著這塊土地的鶯鶯燕燕、魚肥米香。


處暑吃什麼

鴨子

在中國,傳統一直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

氣象溫差增大、晝暖夜涼,此時飲食應遵照潤肺健脾的原則,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而鴨肉味甘、鹹、性涼,具有滋陰補虛、清熱潤燥之功。 雖然處暑吃鴨子的理由有一堆,但吃貨說出了真諦———秋天的鴨子才好吃。

夏天鴨子愛出 汗,留不住脂肪,到了秋日,秋風一起,鴨子就到了最肥美的季節。

這時候,無論是一隻費 工夫的八寶鴨,還是皮脆肉嫩的香酥鴨,抑或是北京烤鴨??都足以快慰人生。因此,民間 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薑鴨、烤鴨、荷葉鴨、核桃 鴨等

龍眼配稀飯

處暑這一天福州當地居民會剝龍眼混著稀飯吃,具滋補養氣的作用。

因為夏天的時候氣象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的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

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老一輩的吃法就是剝一碗龍眼,混著稀飯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


酸梅湯

南方地區因為處暑時節秋老虎仍然還在,餘熱未消,這時喝晚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這也就是為什麼諺語說「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

製作酸梅湯也不複雜,先用水浸泡烏梅、桂花、甘草等材料,浸泡之後大火煮小火燉,再加冰糖,好放涼後裝入玻璃容器,放入冰箱保存。

看到這,是不是對處暑的認識又多了不少呢?趕緊和你身邊的人一起討論,處暑還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吧!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