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空有其名」的婦科病,不知道嚇壞多少女性!

日前,一則「廣東女 子找『度娘』看婦科花掉2萬」的新聞曾引起關注。新聞中稱,該女子懷疑自己外陰增生,問「度娘」結果卻被推薦到一民營醫院就醫,幾天就花了近兩萬!

其實,這樣的案例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經常有女性朋友因對婦科疾病不夠了解,往往被一些看上去很嚴重的疾病嚇壞了,甚至四處投醫,浪費不少錢。其中,最常見的就數「宮頸糜爛」、「盆腔積液」、「外陰增生」這三種了。

很多女性在體檢中發現報告裡寫著這些診斷結果,從而憂心忡忡,其實,如果你了解它們的真面目,你會發現這些看似「嚇人」的疾病並不是什麼大事!

宮頸糜爛: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不是病!

要說最常見的就是它了——宮頸糜爛。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婦科主治醫師張玉萍介紹,其實國際上早就廢棄了「宮頸糜爛」這個詞,而是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這一生理現象取代,換言之,就是以往把正常的生理現象當成病了。

她解釋,宮頸上皮是由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和宮頸管的柱狀上皮組成。鱗狀上皮看起來「粉粉嫩嫩、光光滑滑」;而柱狀上皮看起來比較淺薄,血管都能看的清清楚楚,顏色比較嫩紅,像是充血了,俗稱「糜爛」了。所以說「宮頸糜爛」只是宮頸的一種生理現象。

那麼如果體檢顯示「宮頸糜爛」能否看出宮頸到底有無病變呢?

張玉萍介紹,如果婦科檢查後醫生告訴您有「宮頸糜爛」,首先它不一定是一種病,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有三年或以上的性生活史,建議這類女性行宮頸防癌篩查(即宮頸液基細胞學和人乳頭瘤病毒),由醫生根據篩查結果判定是否需進一步治療或檢查。

如兩項篩查均提示正常,多數宮頸糜爛是不需要治療的。偶有防癌篩查陰性但有同房出血的情況,此時可行物理治療,建議正規醫院治療,物理治療門診即可實施,無需住院。

盆腔積液:大多數情況無需治療

再來說說「盆腔積液」。很多時候女性因為某些原因行婦科彩超檢查,結果裡面有一項說「盆腔積液」,其實盆腔內本就是有液體的,大多數時候盆腔積液是不需要治療的,且積液量多小於20mm;如果出現腹痛、性交痛等下腹不適感,這時候如果盆腔積液量又較多,如大於20mm,考慮盆腔炎可能大,需專科就診治療。

此外,還有一些情況也可能出現「盆腔積液」,如黃體破裂、宮外孕破裂內出血,這種情況下,超聲除了顯示盆腔積液外,還會顯示一側附件去包塊或卵巢黃體,則需密切觀察甚至住院治療。

另外,某些惡性腫瘤可能合併腹水,也可能出現盆腔積液,但除了盆腔積液還會有惡性腫瘤的其他特徵,如瘤標記物異常升高、大量胸腹水、年齡較大等,這種情況下則需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積極治療。

張玉萍提醒,有時候盆腔積液大於20mm,亦可能是生理現象,需行相關檢查排除其他病理性可能。「不要看到超聲提示盆腔積液就覺得緊張,特別是年輕女性,如果積液量不多,且超聲未提示其他異常,你本身又沒有腹部不適感,多數是無需乾預的」。

外陰增生:不需要特殊處理

張玉萍介紹,這其實在醫學上是一個被廢棄的概念。增生其實就是細胞數增多的現象,分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兩種。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外陰瘙癢抓撓破損後,出現增生,此時的增生可能是生理性、也可能是病理性的。

如果出現外陰清洗時可觸及外陰丘疹、斑塊、贅生物等異常時,建議正規醫院婦科就診檢查,由專科醫生檢查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活檢,確診是否存在病理性增生,或者說外陰癌前病變等可能。

她建議,從專業的角度建議各位女性,如果看到某些檢查結果讓您擔憂的話,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掛個號,顧問專科醫生,一來減少了誤診的可能,二來也可以讓您少花冤枉錢!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余燕紅 通訊員 白恬

圖/視覺中國

歡迎轉載,註明出處!

(責編:陳映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