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泡東加健身 清明節古代也是健康節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中國土地廣闊,南北氣候不同,但到了暮春季節,不論南北,都已經一片春色,江南草長,江北花開,因此,清明也就成了春天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清明節是唯一一個節日和節氣重合的日子,同時,在上千年的演變中,清明節又融合了寒食、上巳等傳統節日的內容,演變出豐富的節日文化。

到今天,清明節依舊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現代都市裡生活的人們,趁著節日,祭掃、郊遊、踏青,既延續了傳統,也實現了現代人休閑娛樂的需求。

資料圖:清初書畫家惲壽平的《春山暖翠圖》。

三節合一,古人也有黃金周

在傳統時代,清明節前後,原本還有寒食、上巳兩個節日。寒食節起源於春秋,一般認為是紀念被火燒死的義士介子推而設立,人們在這一天不生火,隻吃冷飯,所以名為“寒食”。但也有人認為,寒食節起源於古代“換季改火”之俗,和火的崇拜有關。

魏晉時,寒食節的影響已遍及中原,到隋唐時代,寒食節正式確定為冬至之後105天,一般都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寒食節吃寒食的時間長度,各地不同,最長的有1個月,最短的1天,但一般多為三天。這意味著寒食其實已經涵蓋了清明節。因此,隋唐之後,逐漸和清明節合並,到宋元時代,基本融合完成。

上巳節為每年三月三日,發源於周代,古人在這一天會到河水中沐浴。杜甫詩“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即描寫上巳節的盛況。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森嚴,上巳沐浴的風俗逐漸衰微,一部分郊遊、踏青的習俗融入到清明節中。

清明節是法定假期。其實在古代,清明也會放假,且是長假,這一規定起於唐朝玄宗時代,最開始放四天假,後延長為五天,最後延長為七天,和今天的黃金周一樣長。不過,古代只有官吏才會放假,百姓是沒有假期的。

資料圖:明代畫家仇英的《蹴鞠圖》。

蠢蠢欲動,清明也是健康節

古文中,“春”和“蠢”往往通用,《說聞解字》中說,“蠢,蟲動也”,意思是春天到了,冬眠的蟲子開始活動了。

不僅蟲子開始活躍,過了一個冬季的人,也開始活動起來了。古人沒有發達的供暖系統,冬天也不需要從事農業生產,大多閉門“貓冬”,洗澡也不太容易。所以,到了春天,紛紛走出戶外,郊遊沐浴,感受春天的氣息,洗淨積累的塵垢,也讓一冬天僵硬的身體得到舒展。

所以,古人的清明節,也是健康節,著名民俗學者高巍說:“到了春天,人就要動起來,古代習俗中的踏青、射柳、游泳,其實都是動起來,不僅是身體動起來,人的思想、情感也要動起來,想想看,春日漸深,草長鶯飛、小河潺潺,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思緒自然也會變得靈動、活躍起來。”

古代的清明節,民間活動極多,如蕩秋千、蹴鞠、射柳等,都和運動有關,“古人同樣重視健康,認為人的作息活動與自然規律的統一,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冬日蟄伏,到了春天,就要動起來,才是健康長壽的途徑”。

資料圖:明代書畫家陸治的《梨花雙燕圖》局部。

孔子出遊,王羲之沐浴山陰

作為春天最重要的節日,古人留下了大量清明節活動的記載和故事。

《論語》中,孔子讓眾弟子“各言其志”,弟子曾點說,“暮春之時,人們乾完了農活,穿著單薄的春衫,大人帶著孩子,在河邊沐浴游泳,在春風裡唱著歌回家,這就是我理想中的盛世”,孔子說,“吾與點也”,只有曾點深得我心。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暮春郊遊的名篇,《蘭亭序》中寫道,“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修禊”是上巳節的習俗,後來融入清明。其實就是沐浴,古人在春天沐浴於郊外的河邊、溪澗,一方面是為了清理個人衛生,另一方面也有祈福禳災的寓意。

王羲之是晉代人,他寫了《蘭亭序》之後,蘭亭也成為名勝古跡,一直到唐宋時代,蘭亭都一直有舉辦“修禊”儀式的傳統。

資料圖:明代文征明所畫的《蘭亭修禊圖》。

慎終追遠,快樂的生命教育

最初,清明節並沒有祭祀掃墓的習慣。有學者認為,清明祭掃的風俗,來源於寒食節祭祀“介子推”的風俗。也有人認為和秦漢時代出現的帝王“墓祭”的禮儀有關。

古代學者考證,秦之前的上古三代,並沒有掃墓的習慣。在墓前祭祀,是從秦始皇營造大墓之後才有的,漢承秦製,一直延續下來。到唐朝開元年間,官方才正式允許民間在寒食節祭掃,此後遂成定例。

對祖先的崇拜,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古人講究“慎終追遠”,要求人們認真對待生命的逝去。高巍認為,“這其實也是一種生命教育,人們通過紀念祖先,來思考生與死的意義,懂得敬畏生命,這一點,不論傳統還是今天,抑或是未來,永遠都是人們所需要的。”

不過,古人對於清明的祭掃,並不要求過度地嚴肅和莊重,反之,因為祭掃和踏青等活動結合在一起,常常顯得輕鬆而愉悅。高巍說,“我們研究古代的風俗,發現很多古代的大家族,會在祖先的墳塋處營造陽宅,也就是地上的建築,人們在這一天和家人一起,祭祀祖先之後,還會在陽宅聚一聚,坐一會兒,聊天、踏青。”

有時候,遊戲的重要性甚至遠超祭掃,以至於官方不得不通過行政手段淳化風俗,如在唐朝,唐高宗李治就曾下詔,不許在墓前嬉戲,“寒食上墓,複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

現代以來,清明祭掃中又增添了“祭祀先烈”的傳統。今年清明前夕,由雙擁雜誌社舉辦的“傳承·2019 清明祭英烈 ”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認為,清明祭英烈,對“提高‘傳承’認識,銘記歷史、牢記使命,築牢新時代追夢人理想信念精神高地,都具有積極意義。”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牽 校對 盧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