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琴棋書畫之藝在身之人,自帶中國式優雅

前段時間在一檔節目中,國樂大師方錦龍用一把自己複製的五弦琵琶,竟演繹出了數十種樂器的聲音。

時而是阿拉伯風情,時而讓人漫步印度街頭,接著又是一首西班牙舞曲。網友被他的表演吸引,節目影片在網絡迅速發酵,轉發量與點擊量數以億計,大家驚呼“原來國樂可以這麽酷”、“給大師跪了”。

其實方大師的表演已經不止一次走紅網絡,而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傳統才藝在社交網絡上熱傳,書法、國畫、古樂演奏等等。

有琴棋書畫之藝在身之人,自帶中國式優雅。

琴棋書畫,在我國古時被稱為“四藝”,是文人騷客和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在中國畫的雅集圖中,文人們在山水園林中飲酒賦詩,琴棋書畫更是必不可少。

明 杜堇 十八學士圖屏之琴

民國世家,除了站在權利頂端的“宋氏三姐妹”,還有聲明卓著的“張家四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她們氣度高貴,被譽為“最後的閨秀”。

後來,她們分別嫁給了小生名角顧傳玠、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從文、著名漢學家傅漢思,成就四段佳話。

三姐妹與三連襟。(前排:張元和、顧傳玠,後排左起:張允和、周有光、沈從文、張兆和)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張氏四姐妹才藝出眾。特別是受父親的影響,她們從小聽著昆曲長大,這優良傳統的古老藝術,也潛移默化培養出她們高貴不俗的氣質,被稱各個風華絕代,後世裡再找不到那樣的佳人。

老年張充和

有趣的是如今,馬雲在首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的演講上也說,“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去體驗世界,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因為沒有辦法勝過機器。”

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雅的志趣追求,是穿越數個世紀以來,永不過時的核心競爭力。

那麽我們該如何去接觸一門傳統才藝?

對大部分人來說,好學的心和好用的器,是必不可少的兩方面。

好學的心,離不開正確的認知和端正的態度。

曾經有段時間,關於孩子的假期被各類補習班佔據的新聞報導甚囂塵上,書法、國畫、古琴、二胡這類傳統才藝被當做考試加分項進行強製補習,實在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

對藝術文化學習遠超只是掌握一項技能的意義,它更像是對生命的豐富和性情的磨煉,不該以功利之心去衡量。

用喜愛之心接觸它、了解它,進而學習它,應當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豐子愷 《觀棋不語》

而好用的器,能使你盡可能地少走彎路。

當一個人決定開始接觸書法樂器時,必然要先了解工具。

入門的新手會在眾多基礎款中反覆琢磨性價比,進階者則想要更換更順手的精品,大師級會開始追求有紀念意義的限量。

無論是哪個層次,對器的追求,都是為了更好地輔助人的表達。

《琴史》中說:“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一把琴的音色或清亮,或渾厚,或古樸,或蒼勁,其中的妙處和選材有著直接的關係,正所謂材中自有五音。

一支順手的筆,在書寫者手裡,更是愛不釋手,倍加愛惜。字隨心走,或端莊凝重,或行雲流水,或大江廣川,伴隨著書法的變化,卻是一支支不同感覺的毛筆在與書寫者做著無聲的交流。

圍棋,一盤一黑一白,就能包涵進退攻守,陰陽相生相克之理。棋手持的這黑白兩子,就是看破生死的道具,黑白廝殺,死中有生,生中有死,一切無常。

南宋 劉松年(傳) 十八學士圖

人生難得一件歡喜的器。

一旦擁有,它就能成為你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鑰匙,內心的熱愛、執著、堅持都匯聚在每一次的使用中,隨著時間的流淌愈加熠熠生輝。

哪怕你在某段時光,因為各種原因將它遺忘在角落,拿起的那刻,這個世界的美好往昔總是能被輕易喚起。

藝與器,皆可傳。

《尋夢環遊記》中,一把曾祖父留下的吉他,串聯起了四代人的生命軌跡。即使祖母coco老到身邊人都快不認識,仍記得父親彈著這把吉他為她創作的歌曲。

這正是說明,才藝之貴,不在與技藝之高超,而在於感識與知性,在一筆一畫一撥一弄中,體會到文化韻味與思緒情感所產生的共鳴。器物之美,不僅在於造物之工巧,更在於每一件器物上,都含蓄著歲月的洗禮,凝聚著使生命具有儀式感的力量。

才藝可傳,器物可留。在器物留存下來之時,才藝自然流淌其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