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田樸珺:那些money解決不了的事

從小長輩就告訴我,禮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的姥姥是大家閨秀。在我很小的時候,她就立了很多規矩,比如吃飯時不可以“吧唧”,喝湯時不能“吸溜”,不可以亂扔東西,進門時要把鞋子擺放整齊。記得那時姥姥說:如果不把鞋擺正的話,出去是會挨別人揍的。那時我根本不懂這些規矩有什麽用,而且還挺反感的,覺得我們家人的事兒怎麽這麽多啊!但現在想想,其實就是這些“連哄帶騙”的約束,讓我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個人擁有良好的行為舉止,是在社會上獲得尊重的基礎。我越長大越覺得,“有教養”是對一個人極高的評價,因為教養不僅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也體現出一個家庭乃至家族的風貌與傳承。

禮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儀”在當代的解釋是:“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而在我們傳統文化裡,“禮”代表行禮之器,本義指舉行祭神的禮儀。可見打老祖宗那兒起,“禮”這個字本身就是具有神性的,是很崇高的,後來引申成為約定俗成的儀規和行為準則,也是受到尊重與推崇的。

孔子思想中有兩條很重要的主線,一是孝悌的提倡,二是禮樂的實施。禮樂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禮樂文明”一詞也是由此而來。用現代一點的說法解釋:“樂”的核心精神是和諧,“禮”是有序,即通過強調和維護某些秩序及約定俗成的方式,培養個人的修養和道德,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與繁榮。

中國自古是禮儀大國,只是當代社會節奏太快,很多東西被大家忽略了。但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想:越是在這種忙碌和浮躁的環境裡,越應該重視“禮”,甚至可以說正是“禮”的缺失,才降低了我們對於生活中幸福感的感知。越在今天堅持“禮”,越凸顯一個人的品格和追求,越能鍛煉自己。禮儀無小事,從穿衣、妝容、走路、吃飯等個人層面,到面試、握手、談判、宴請等社會層面,都涉及“禮”的常識與門道。你懂得禮儀,往小了說會讓自己變得更好;而從大的方面講,也會大大提高溝通和工作效率。懂得禮儀知識並準確應用,是利人利己;上綱上線地說,也算利國利民。

禮儀是一生之事,需要慢慢學習和養成。初入社會的朋友們有很多地方不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也出過洋相。記得有次在國外參加一個晚宴,對方明確告訴我要穿正裝出席,但那時我在國內參加晚宴基本也都穿襯衫,所以就沒把這要求當回事。結果到了現場後我才發現大家都穿得很正式,只有自己穿得像是來“打醬油”的,只好趁人不備,衝到旁邊的店鋪趕快買一件禮服換上。

還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家庭宴會,主人的安排是客人要坐到指定的位置。但當時我跟現場多數人不熟,就自作主張找一個座位隨便坐了,結果馬上就有人走過來說:“不好意思,你得起來一下,這不是你的座位。”當時的我簡直就是尷尬本人。不過吃一塹長一智,這些曾經犯過的錯讓我更加重視禮儀,現在已不會重蹈覆轍。中西方文化不同,禮儀方式也有差別,很多人剛踏入社會,或是欠缺經驗犯錯誤,或是在重大場合過於緊張而不知所措,這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請你千萬不要害羞,更不必氣餒,多嘗試,多留心,多多學習和思考,就會知道正確的做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遇見過不少知禮懂禮的大咖,他們待人接物的態度與方法比課本更加生動、更加有說服力。在我的新書裡,我會分享幾則給我啟發很大的禮儀故事,以及所感受到的人生道理。

本文是田樸珺新書《那些錢解決不了的事》的序。

封面、題圖插畫:Cristiana Couceiro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