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去年滬市進行1226家次並購重組交易

  本報記者 朱寶琛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1月25日介紹,去年滬市並購重組市場總體保持穩定,全年共進行並購交易1226家次,交易總金額1.2兆元,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42%和31%。重大資產重組方面,共有131家公司啟動重組,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披露117單方案,同比增長18%,活躍度有所提升;涉及交易金額近4000億元,接近上一年度水準。

  “這其中,呈現出了一些良好態勢,向好的動能正在積聚。”上述負責人說,具體看,產業類和實體類並購的主流特徵更加鮮明。2018年,以“同行業、上下遊”整合為目標的產業並購數量已佔全部交易的70%以上,產業邏輯已成市場的主流和共識,並購重組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其中,標的資產屬於生物醫藥、高端設備製造、電子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的方案數量和交易金額,佔比均超過七成。

  海外並購瞄準科技創新和產業更新。2018年,滬市上市公司進行海外並購共63家次,交易總金額約1500億元。並購重組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架起了一座資本的橋梁。隨著“一帶一路”戰略越走越寬,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也逐步實現了從粗放型擴張向集約型發展轉變,新興產業與高端技術更受青睞。

  市場化要約收購出現積極變化。2018年,滬市共發生9單市場化主動要約收購,頻率遠高於以往年均1單的水準,活躍度與市場化程度提升明顯。

  “可以說,2018年的要約收購案例反映了市場化發展趨勢,控制權市場逐漸理性成熟,有利於價值發現和提升公司品質。”上述負責人說。

  他同時表示,經過前期對“忽悠式”“跟風式”“三高類”重組等亂象的整治,市場環境逐步規範,估值體系回歸理性,投資者對於重組概念更加理性,股價反應總體平穩。

  近年來,滬市民營企業數量穩步增長,國有、民營上市公司均實現了較為快速的發展。上述負責人介紹,目前,滬市民營企業的數量接近六成,總市值接近五成,在並購重組市場已經成為不可忽視、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體。

  一方面,並購重組服務供給側改革與國企改革呈現新面貌。2018年,滬市國有企業共進行並購536家次,交易總金額6757億元,增長25%;重大資產重組方面,共披露37單方案,佔比約32%,涉及交易金額2029億元,佔比約53%。滬市國有企業通過並購重組化解過剩產能,整合優勢產能,機制創新與技術更新同向發力,實現改革乘數效應最大化。

  另一方面,並購重組助力民營企業獲得發展新機遇。2018年,滬市民營企業共進行並購重組690家次,交易總金額5328億元,增長40%;重大資產重組方面,共披露80單方案,佔比約68%,涉及交易金額1804億元,佔比約47%。

  此外,兩種所有製在利用並購重組發展壯大的同時,高度融合的混合所有製改革也在同步推進。,通過兩種所有製之間的“鯰魚效應”,建立起有效製衡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讓“物理反應”變為“化學反應”,提升國有經濟競爭力,實現兩種所有製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上述負責人同時介紹,上交所發揮貼近市場的優勢,結合企業具體情況,堅持監管與服務並重,在相關案例中,在政策谘詢、方案調整、培訓指導、技術保障等方面提供一攬子服務,助推這些重要政策落地。

  優化募集配套資金制度。提升募集資金上限,充分滿足上市公司在培育新動能中的資金需求。滬市公司全年重組配募金額共577億元,有效補充了營運資金。放寬配募配套資金用途,允許補充流動資金與償還債務。

  豐富並購重組支付工具。創新推出定向可轉債,為交易雙方提供更為靈活的利益博弈工具。

  簡化預案披露要求。通過修訂相關準則,對重組預案資訊披露要求進行簡化,落實股票停複牌制度改革。

  2018年,部分公司暴露出控股股東高比例質押股權,股價波動時無力償債,面臨平倉風險,引發市場高度關注。上述負責人介紹,為防範局部風險擴大,引發系統性風險,證監會、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均推出一系列紓困措施,幫助有發展前景但暫時陷入經營困難的上市公司紓解股權質押困境。上交所立足於資訊披露和風險釋放,穩妥審慎地開展處置工作。其中,並購重組作為處置風險的重要選項之一,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轉讓部分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二是轉讓控制權,化解資金危機;三是簽署合作協定,實施資源整合。此外,還有部分公司及股東通過處置資產等方式主動瘦身回籠資金,提前償還債務,避免風險積聚。目前,已有約20家公司通過上述方式化解股權質押風險,滬市的股權質押風險化解已取得一定成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