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正本清源:道不明言不盡的真假「野茶」

安溪的朋友送來了剛剛出爐的秋茶茶樣,還神神秘秘地告訴我:這是十分稀少的野生茶。我十分詫異,好奇地燒水沖泡,品嚐之後第一感覺:假的!

這才想起來,最近市場上突然出現形形色色的「野茶」,而且越來越多,越演越烈,不僅有雲南的千萬年古樹茶,還有福建各地的灌木茶。

到底有沒有野生茶樹?可以肯定地回答:有!但是,據我所知現存的野生茶樹並不多,大多是零星分布,產量極低。同時,野生茶樹未經馴化,可能含有不明的毒素,喝後經常會產生身體不適或輕微中毒(如發暈、冒冷汗,噁心、頭疼等),經濟價值不高。?

其實市場上所謂的「野生茶」,頂多是放養的人工栽培茶樹,充其量只能叫做「荒野茶」、「放養茶」。

2015年,安溪有人高調推出一款「野茶」,我反覆品嚐都無法感受到那種「野味」。從網上搜索到的資料「近年來,×××跋山涉水,訪遍周邊群山峻嶺,四處尋找野生茶樹資源。×××司機介紹,『××』是產自安溪感德的放養茶,茶園已經多年沒人刻意管理了,不施化肥,不施農藥,放養生長,有些茶樹都已經長到八九米高。『由於放養,茶樹生長慢,正常畝產100斤茶葉的茶園,這片茶園只能畝產10斤,而且一年只能在春季採摘一次。』」(閩南網《用安溪鐵觀音傳統工藝製作安溪野生茶得以「解放天性」》)顯示,這種野生茶原來是放養的茶樹做的,純屬偷換概念。

早在2012年,受媒體委託我到安溪桃舟拍攝生態茶園照片時,喝到了當地茶農做的「野生茶」,回來後於5月15日在部落格上發表《好茶共享:野性十足的茶》一文,首次提出「放養茶」、「野放茶」的概念,並受其啟發開始與茶農合作生產「放養茶」。之後,安溪的「放養茶」開始在各大媒體不斷放大、渲染。

2013年10月7日拍攝於安溪桃舟,安溪鐵觀音大發展之後出現的第一片放養茶園?

當時提出「放養茶」、「野放茶」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只是基於以下想法:①鐵觀音產能過剩,供大於求,讓一部分坡度大、條件差的茶園暫時退出生產,以減輕市場的壓力;②減少對茶園過度的人為乾預,讓茶樹休養生息,恢復茶園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和土壤結構;③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化解鐵觀音農殘超標的困局,並起到引領、示範作用;④最大程度地減少茶園管理的成本,減輕茶葉價格下行帶來的巨大壓力;⑤恢復茶園生態系統、土壤結構和茶樹樹冠勢態,為鐵觀音回歸傳統奠定基礎。

即便是「放養茶」、「野放茶」,現實中也沒有那麼多。至於什麼叫「放養茶」、「野放茶」,目前尚沒有形成共識的標準,但以下條件是最基本的、是必須的:①茶園的生態系統得到基本恢復;②不再違規使用高毒農藥、除草劑、植物生長劑等化學物質且土壤中的農藥殘留得到大幅度降解;③人為乾預行為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等等。

眾所周知,栽培型茶樹是野生茶樹馴化而來的,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而放養,是人類利用茶樹的一個逆向行為,實質上是放棄對茶樹的人為乾預,不再進行所謂的栽培管理,讓其回歸自然,進入大自然自生自滅的殘酷歷程。

栽培型茶樹放養的結果將會怎麼樣呢?經過長期人工管理的茶樹已經產生很強的依賴性,生命力、抵抗力遠遠低於野生的樹木、雜草。所以結果可想而知:首先,短時間內就會出現缺素症,即營養不良,生理機能衰退,樹梢、葉片變黃、脫落、枯死;接著,病蟲害發生,茶樹凋零、死亡;最後,雜草叢生、包圍,茶樹失去光合作用,大多數衰竭死亡,沒有受病蟲害危害、被雜草淹沒的也將提前進入衰老期,基本失去經濟價值。

因此,從栽培學的角度看,還要繼續利用的茶園不可能長時間完全放養,置之不理,以下田間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①施肥:樹一方面從空氣和水中吸取二氧化碳和水分,在體內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質;另一方面從環境(主要是土壤)中吸取各種無機元素,在體內通過同化作用變成自身所需要的物質。營養是生長髮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茶樹長勢、產量、品質等都與營養密切相關,一旦嚴重缺素會出現生長緩慢、停止直至死亡。

②灌溉:茶樹有較強的抗旱性,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灌溉、澆水。但如果遇到長時間乾旱,茶樹嚴重缺水會導致枯萎、死亡。

③防治病蟲害:有些病蟲害是致命的,一旦發生或嚴重發生就會導致茶樹死亡;有些病蟲害儘管不是致命的,但遭受危害會影響茶樹的生長和產量、品質。

④除草:雜草一方面會與茶樹爭肥,導致營養不良;另一方面會把茶樹遮掩,影響其光合作用,導致光合約化量低於呼吸消耗量,加快茶樹衰老,直至導致死亡。

⑤修剪:茶樹的頂端優勢較強,特別是灌木型茶樹如果不修剪就會導致無序生長,影響側芽萌發,減少有效分枝層次和采面芽葉數量,降低產量和品質,還會大量消耗營養成分,導致茶樹碳氮比失衡。

此外,過於密植、矮化的茶園放養之後的成活率、利用率均較低。特別是安溪近年來大面積採取條播密植矮化的種植方式,茶樹枝條又短又細,非常脆弱,茶園一旦失管便快速死亡,即便沒有死要恢復其經濟價值也很難。

?2013年5月6日拍攝於安溪感德,大嶺的這片茶園當時號稱茶葉品質最好、價格最高,茶樹雖然密密麻麻,但低到看都看不見,一片黃土,滿目瘡痍

2014年,在有識之士的推動下,安溪開始對茶園進行密改稀、矮增高。下圖2014年1月6日拍攝於安溪感德,是全面挑戰安溪鐵觀音密植矮化錯誤做法的第一次行動?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出發,無疑是必須大力提倡精耕細作,不宜過分渲染半耕半休,通過精細管理中獲得更多、更好的產量、品質和效益。

但是,目前許多茶產區無序開墾、生態環境惡劣、產能過剩、農殘超標等諸多問題突出,適當的放養即「半放養」未嘗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方法。特別是近年來茶葉市場的日益冷淡,棄耕拋荒的茶園會越來越多,採取「半放養」的方式既可以降低成本、維持收益,又能夠讓茶園恢復生態環境和土壤結構,避免茶樹衰竭、死亡。

十年前,和家緣茶業在安溪西坪建設傳統工藝鐵觀音「古早茶」茶園時,對原有的二十多畝老茶園就是採取「兩年全放養、三年半放養」的方法進行涵養、修復。實踐證明,通過放養茶園生態基本得到恢復,土壤農藥殘留達標,茶樹長勢明顯變好,效果非常理想。因此,放養是改造、修復老茶園的主要措施之一。

2001年10月19日拍攝於安溪西坪,放養中的「古早茶」茶樹?

那麼,「放養茶」到底好在哪裡?

這年頭,無論什麼東西只要帶個野字,似乎就跟純天然、無汙染、高營養且珍稀品掛上了鉤,就能賣出特別高的價格,茶葉也不例外。從植物學的角度看,放養的茶樹往往營養不良,長勢較差,樹梢、葉片的纖維素含量高,茶多酚、遊離氨基酸等含量低,總的內含物質含量比精心管理的茶樹少。從生長周期與內含物質積累的理論看,定期採摘的「放養茶」也不能跟靠時間積累的土雞土鴨相比較。

「半放養」茶葉由於缺少管理,長勢不好,產量低,經濟效益差。如果採製工藝不到位苦澀感、木質味明顯,口感較差。

當然,「半放養」茶葉自然、生態、健康,無農殘或少農殘,採製工藝到位的還有濃鬱的大自然氣息和令人愉悅的天然韻味,極具個性化和獨特性,深受人們的喜愛與追求。

當前,市場上的「野生茶」泛濫成災,良莠不分,真假難辨,購買、品飲時要注意辨別,不要盲目追求動輒千年萬年的「野生茶」和口味怪異、價格奇高的「放養茶」,避免上當受騙,花冤枉錢又損害健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