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藥房說小青龍湯有毒?不吹不黑談談中藥「唯成分論」

昨天,當歸醫生給一個咳嗽的患者開了小青龍湯,其中有15g細辛。今天他又找到當歸醫生。

「我跑了好幾家藥店,都不給抓細辛,說15克細辛會吃死人,怎回事?」

原來,細辛被檢測到含有有毒的「醚」成分,對呼吸有麻痹作用,過量吞服會導致死亡。因此藥典規定,細辛「有毒」,一副中藥裡用量不能超過3g。

那為啥我們還給病人重用細辛?

自古至今,醫家重用細辛的不在少數,其中首推「醫聖」張仲景。他在 《傷寒雜病論》中,曾 17 次用到細辛,平均用量超過3兩。

如果按照一兩約為15g計算,張仲景的平均用量是45g;按照現在多數醫家傾向的1 兩等於現代 1 錢的計算方法,1 錢等於5 g,則張仲景的平均使用量為15 g,也遠超《藥典》規定用量。

換個角度,醫聖治過多少病人?如果細辛有如此明顯的副作用,會加在方劑裡嗎?

後來,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證明,煎煮30分鐘後,細辛中的「醚」就揮發的所剩無幾,不會產生毒性了。

(所以我們開的葯大家放心用哦~)

PS:如果大家平時熬小青龍湯不方便,可以選擇中成藥小青龍顆粒

像小青龍這樣的好方子現在都配不到,中藥藥典之不合理可見一斑。

因此,很多中醫從業者疾呼:繼續這樣下去,中藥亡矣!中醫亡矣!

中醫從來都講究一個辨證思維。

小道經方雖然秉持著發揚中醫的信念,但對西醫的方法也保持客觀的態度。

今天,不黃就「不吹不黑」談談中藥檢測的「唯成分論」。


首先,「唯成分論」是啥意思?

簡單來說,是根據中藥材中某一兩種成分的含量是否達標,來判斷它是否合格。

舉個例子:有一瓶標籤是當歸粉的藥粉,怎麼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合不合格?

按照西藥的思維,能補血?是因為含有補血的成分!

那麼檢測藥材中是否有這個成分,含量有多少就行了。

看起來好有道理的樣子!但應用起來問題就多了。

首先,隻測成分,區分不出用藥部位。

還是以當歸為例,它可以被細分為當歸頭、當歸身、當歸尾,主要成分都是阿魏酸,是完全一致的。而眾所周知,不同的部位在中醫臨床應用上是完全不同的:

當歸頭——偏重於止血

當歸身——偏重於補血

當歸尾——偏重於活血

全當歸——主要作用補血、活血

阿魏酸含量檢測合格了,但該用當歸頭的地方用了當歸尾,豈不是不能治病還害了人?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麻黃的莖是發汗解表的,麻黃的根是止汗收斂的。用麻黃鹼的含量來評價並沒有區別;

生石膏成份是硫酸鈣,但硫酸鈣能代替生石膏嗎?

其次,隻測成分,不能反映藥材炮製後的變化。

比如,生麻黃髮汗作用強,用蜜炙過以後就成了止咳平喘葯;

首烏對肝腎有損害,但是經過古法炮製,即用黑豆水浸泡,再九蒸九製,之後就沒有毒了,反而滋補肝腎、烏髮的作用增強了。

中藥炮製是個大學問,有的炮製是用來增效的,有的是用來解毒的,有的是用來改變歸經的。

如果炮製過後主要成分變低了,不合格率高,豈不是逼著藥材廠商用未炮製的藥材?


那中藥成分檢測有必要嗎?

有必要。

古代一直依賴性狀判別中藥優劣。在手裡撚一撚、聞一聞,質量怎麼樣心裡就有數了。

這是個經驗活兒,需要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非「行家裡手」不可。

古代人少,藥材也少啊!一個鎮兩三個小藥房,質量把控完全沒壓力。

現在中藥的用量有多大,靠有經驗的人去分辨性狀,分辨的過來嗎?

古代藥材都是上山採的,沒有環境汙染的問題,也就是看看年份和產地。

現在中藥靠種植,有工業汙染、化肥、農藥;採收後可能摻假、染色、增重。撚一撚嘗一嘗能看出重金屬、農殘、黃曲霉素嗎?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中藥材。

多數的中藥材特定品種都有它特定的種植區域。人蔘被稱為「東北三寶」,但種到海南,就長得像蘿蔔一樣粗,已經沒有藥用價值了。

但藥材需求量大,單一產地供應不足,一味藥材從哪產的都有,性狀也不完全一樣。要保證這些葯都有用而不是有害,除了檢測成分,還能怎辦?

因此,中藥量產的情況下,為保障安全、有效,必須引入更先進的檢測手段對藥材的一些具體指標進行控制和規範!


中藥檢測有利有弊,讓每一個中醫人又愛又恨!

不黃認為,藥材含量檢測是對的。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在於標準沒有與中醫實踐相結合。

藥典是我們質量管控的底線。難以想像如果廢除藥典的標準,中藥材市場會是什麼亂象!我們還敢吃中藥嗎?

我們一直渴望著中醫中藥走向世界。

中醫如果想普惠大眾,讓全世界都承認我們的智慧,中藥必須可管、可控。

但中醫中藥,是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用生活實踐摸索出來的,怎麼能用西方的殼子硬套!

中藥成分複雜,我們更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徵求更多中醫專家的意見,參考中醫臨床經驗,摸索出一套適合中醫藥特色的標準。

進入現代社會,中醫中藥摔了個大跟頭,現在重新蹣跚起步。

不黃相信給他們多一點時間,多一點理解,藥典會更合理、更貼近中醫實踐。


#打臉西醫「器官無用論」#

寶寶一感冒就犯扁桃體炎

聽醫生的話切掉了

可Ta體質卻越來越差?

扁桃體、闌尾、膽囊,

這些器官真的是可有可無的嗎?

除了為醫院創收——

它們還有何重要意義?

聽當歸醫生為你解讀

那些「無用」器官的大用處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