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代典方「六君子湯」被日本搶注 中藥缺乏質檢標準跨海難

播放GIF

在剛剛結束的中藥與植物葯國際論壇上,與會人員討論最多的就是中藥因缺乏從「種子到患者」的全流程監督及「從源頭到成藥」的質量檢測而無緣海外市場。我國一直強調大力發展中醫藥,並且,在施行」帶量採購「政策後,中藥的環境更加趨好,但這一切,並沒有從源頭上改變中藥自身的痼疾。企業的逐利與標準的搖擺,令中醫藥企業成了藥品生產安全問題及藥品質量的重災區。中藥企業,請服下這碗葯。

日前,一則重磅消息在中國醫藥圈炸開了鍋:中國古方復方中藥六君子湯被日本一家企業註冊,獲得德國葯監局的批準,進入歐盟市場。

復方中藥六君子湯自明代開始就已成為中國傳統中藥古典名方之一,此次卻被日本搶注,再一次引起了醫藥界對於中藥國際化的重視。

「這就意味著,我們手捧著老祖宗留下來的優勢資源,竟然乾不過『洋中藥』!」中藥與植物葯國際論壇聯合主席周路明感嘆道。

近年來,因新的化學藥物開發難度越來越大以及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日益顯現,人們開始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傳統醫藥領域,中藥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全球對中藥的需求猛增。

數據顯示,目前國際傳統葯市場的年銷售額約1700億美元,且仍以每年15~20%的速度在快速增長,而我國僅佔國際市場份額的3%~5%,其中更以低附加值的中藥材原料為主。更加嚴重的是,中成藥貿易自2008年開始已經持續10年出現了出口逆差。

而反觀國外葯企,歐美日韓等國早已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等創新手段研發中藥,日本漢方等洋中藥在國內乃至全球市場大行其道。其中,德國的平喘中藥「必泰成」僅在歐洲銷售額就超過22億美元;日本在我國的復方「六神丸」基礎上開發的「救心丸」,年銷售額達上億美元並返銷我國;韓國的「牛黃清心液」源自我國的「牛黃清心丸」,年產值超一億美元;德國每年從中國大量進口銀杏葉,生產出的德國雙心銀杏葉精華膠囊等產品又以高出十倍以上的價格返銷回中國。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中藥質量標準難以調和

周路明指出,造成中藥產業長期面臨「走出去難」的首因是國內缺乏中藥質量控制標準。他解釋:「以往的(中藥)以《中國藥典》為標準依據,但中藥材質量標準片面西藥化,導致中藥優劣、真偽難以辨別,嚴重影響中醫藥安全性和有效性,繼而影響中藥國際化道路。」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藥質量控制模式基本是走化葯質量模式,通過建立以測定某單一成分為目標的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標準,但藥典在2010年版和2015年版進行了調整。2010年版採用DNA特徵和指紋圖譜等新技術,試圖解決單一化學成分評判中藥的局限性問題;2015年版側重於農殘、重金屬、黃曲霉、二氧化硫等安全性標準的提高,也在試圖解決中藥西化的局限性問題。

事實上,為突破這些困境,國內專家也嘗試通過科研創新提出新的質量控制標準。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民族葯檢定所所長馬雙成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替代物質標準,結合雙標線性校正法、PDA光譜、質譜相似度比對以及基於大數據的色譜柱推薦來解決替代標準物質的色譜峰定性問題。此外,他還提出數字化標準測評。

「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對正品藥材的本草考證、種子種苗、種植養殖、採收加工、基源鑒定、藥材鑒定、飲片鑒定等,以及諸多相關偽品建立資料庫,可以為質量控制、標準制定等提供實物和信息支撐。」馬雙成指出。

除了專家,國內一些第三方機構也早已依據歐盟標準建立了一套科學的質量控制標準體系。「我們機構依據美國、歐洲、日本藥典的藥品檢驗和方法確認,建立符合各類藥典特別是USP和EP的中藥專屬雜質的分析方法,通過HPLC、TLC、GC、UV、FT-IR、AAS、ICP-MS、卡爾費休水分測試、電位滴定等檢測方法對藥材等進行包括細胞毒素(黃曲霉毒素、赭麴黴毒素等)、元素雜質(汞、隔、砷、鉛等)、農藥殘留等檢測。」江蘇一中藥標準檢測第三方機構負責人說。

雖然各方都在積極推動中藥標準化,但多位中醫藥界人士認為,從根本上來說,這種化葯分析模式,與傳統中醫理論的「整體」、「系統」觀念是不相容的。在推廣與建立過程中,也遭遇各種困境。

上述中藥標準檢測第三方機構負責人坦言,鮮有公司會主動找上門請第三方機構做檢測。「一方面是費用太貴,(另)一方面是標準差異較大,企業藥品是很難通過檢測(的)。」

高昂的費用也是阻止中藥進入國外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去年11月,成都泰合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三七通舒膠囊原料葯三七三醇皂苷提取物標準進入德國藥品法典,實現了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藥提取物進入西方發達國家藥典的突破。在中醫藥圈為之一振的時候,就有企業便提出這樣的質疑:沒有足夠的財力,一般企業想要完成這樣的標準根本是天方夜譚。

「三七通舒膠囊原料葯從標準檢測到國外上市,耗時至少10年以上,所耗上億乃至數十億元人民幣,一般企業根本承受不了。」江蘇省一上市中藥企業副總經理表示。

自建基地仍無法控制藥材質量

標準的缺失導致中藥產品亂象橫生。過去「葯對方,一碗湯,中病即止」,現在是「病對、方準,葯不靈了」。

「假冒偽劣;採用有機染料將劣質藥材染色;受利益驅使惡意增重;硫熏過度問題;種植養殖不規範導致質劣等已成為中藥產業存在的巨大問題。」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民族葯檢定所所長馬雙成表示,中藥材自源頭到流通環節都出現了嚴重的質量問題。

長期以來,中藥飲片生產企業都是國家食品藥品質量監督局回收GMP證書的重災區。數據顯示,2018年,葯監局全國共收回224張(110家)GMP證書,其中中藥飲片收回96張,佔總量的43%;口服製劑收回88張,佔總量的40%;原料葯收回22張,佔總量的10%。

此外,深圳一中藥企業負責人還坦言:「現在市場上很多企業為了搶佔市場,不看質量,隻拚價格。很多原材料都是低價收購,亦或者直接拿偽品來冒充,甚至有些偽品還是有毒的。」

這就導致了一個尷尬的局面:真心做產品的企業因成本高、售價高,導致其銷量差,嚴重打擊企業的生產的積極性。

深圳市開物成務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CEO戴苑認為:「這就要求中藥產業從源頭上控制中藥材的使用,要求企業建立自己的原藥材生產基地。」

事實上,2018年7月,新發布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徵求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六條中就提到,企業應當統一規劃生產基地,統一供應種子種苗或者其它繁殖材料,統一供應化肥、農藥或者飼料、獸葯等投入品……

「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大作用。一方面,意見要求企業要在道地藥材產業建立生產基地,而葯企自建Gap基地更多是對原材料質量進行標準化管理,這其中要付出Gap標準維護和管理成本,有時候藥材基地原材料生產價格甚至比從散戶收購的價格還高。一般中小企業根本沒有那樣的實力。如果在非道地基地生產,藥材的活性成分等就會遭到破壞;另一方面,中藥生產需要的是『種子到患者』的全流程的監督,僅靠監督源頭遠遠不夠。」上述深圳一中藥企業負責人表示。

據悉,目前國內大型葯企大部分建立了自己的藥材生產基地,但並未能避免葯企出現中藥產品檢測不合格現象,甚至一些知名葯企也是如此。例如,2017年5月,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藥飲片分公司先後兩次分別因土鱉蟲和菊花不合格而上黑榜;2017年4月,康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因5批次菊花性狀不合格遭點名。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