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偽精致”和“儀式感”正在掏空中國年輕人

不知何時,“精致“和”儀式感”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標準。

前段時間,幾名研究生就因此走紅網絡。

為了追求“儀式感”,她們花了近萬元改造寢室。

羽毛、串燈、紗簾,這都是改造後“仙女寢室”裡的物件。

“仙女寢室”布滿Led燈 / 梨影片

然而“打臉”來得很快。

沒過多久,@中國消防 微博账號指出該寢室改造有消防隱患,勒令其核查處理。

隨後,寢室裝修被悉數拆除。

但在安全問題被指出前,網上鋪天蓋地的消息,是幾個女生花費昂貴的價錢,製造“儀式感”,打造出了“仙女寢室”。

微博上出現#美女研究生打造仙女寢室#的話題 / 微博

這種對“精致”感的追求,一時間成為被吹捧的焦點。

光鮮表象下,是把物質和外表變成了衡量生活好壞的標尺。

“偽精致”,正變成擺在年輕人眼前的陷阱。

1

逃離金錢羞恥的掌心

過“100塊”的生活

“能買吸塵器就不用掃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100塊錢一張的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口紅兩三隻不夠,要集齊全套;租房得獨立廚衛,還要帶落地窗。”

追求美好的生活本沒有錯,但所謂的“美好”,卻可能只是表象。

國外某社交網站有一位網紅,總是吃著擺盤考究的食物,住在一塵不染的家裡,不時和朋友聚會。

她的生活十分講究 / 日本綜藝《nino桑》

這樣的生活,讓她在網絡上備受追捧。

直到一檔綜藝跟拍了她的一天,人們才發現,她現實中的生活,和社交網絡上呈現的完全不符。

為了把食物拍出美感,她隻選擇適合拍照的食物。

討厭吃蔬菜,但為了拍出色澤好看的照片,硬著頭皮也要點一大碗。

房間很少收拾,凌亂得連找到站立的空間都困難。

但拍照時,只要把東西全推到一邊,露出乾淨的一角,看不出來就行。

和朋友的聚會,是偽造的。

點食物都點兩份,讓照片裡的自己看起來有伴。

精心打造出來的美好,或許能讓不明真相的人羨慕不已。

可戳破虛假後,只有自己知道,真實的生活有多糟糕。

理財師Tammy Lally提出了“金錢羞恥”的概念:

“人們總是相信我們的銀行餘額,等於自我價值。”

人們習慣把金錢等同於自我價值 / Ted演講《誠實面對自己的金錢問題》

為了凸顯自己的價值,“打腫臉充胖子”,也要偽裝過得很好。

哪怕隻承擔得起B,卻非要負擔A。

不顧一切,偽裝自己過得很好 / Ted演講《誠實面對自己的金錢問題》

然而Tammy Lally認為,人們應該放下物質對自我的束縛,拋棄“金錢羞恥”。

只能負擔100塊的生活,就不要硬扛1000塊的日子。

能無畏地說出“我可能承擔不起”,或許才是真正的勇敢和解脫。

2

“偽精致”背後

是消費主義陷阱

以物質為衡量標準的“偽精致”大行其道,背後不止是人們對於“物”的追求。

在《消費社會》一書中,讓·鮑德裡亞(Jean Baudrillard)指出,人們購買物品不止是“當作工具來使用”,同時也是“當作舒適和優越等要素來耍弄”。

在朋友圈曬出剛買的大牌口紅,想傳達的不是“我買了一個商品”,而是“我有消費名牌口紅的經濟實力”。

即使買這支口紅攢了很久的錢,抑或分期購入,都不重要。

據某消費貸款產品發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中國每4個90後中,就有1個正在使用網貸產品。

如果說通過物質得到滿足感,是“偽精致”盛行的內在原因。

那商家、媒體傳達的“物質至上”概念,就是那個推波助瀾的“幫凶”。

文化學研究者弗雷德裡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認為,大眾傳媒和消費主義文化,正在當下相互利用。

鋪天蓋地的廣告、影視劇,都在告訴大眾,“女人就該對自己好一點”“做男人要捨得花錢”。

一個精致的女人,該用什麽護膚品,背什麽包,佩戴什麽首飾……早就被廣告做成了模板。

奢侈品因此不斷被吹捧和追逐,且逐漸低齡化。

千禧一代成了奢侈品消費主力軍 / 《2017年中國奢侈品市場調查》

千禧一代購買奢侈品的年平均次數,達到了8次。

93%的人,都有購買更多奢侈品的打算。

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對“儀式感”的追求,更是煞費苦心。

各種節日禮盒,被賦予重要意義的紀念版套裝,包裝精美的限量版商品……

這一切,都被打上“儀式感”的標簽。

購物人群在天津某奢侈品牌門前排隊等候購物。 新華社資料片(記者嶽月偉攝)

人們沉浸其中,以為這一切都是自願購買,實際卻受到外界的深刻影響。

有學者指出,商品和商品之間,其實存在一條“暗示意義鏈”。

當你買了一部新款手機時,就會被暗示需要一副高級的耳機搭配,緊接著又會被暗示買一個配套的音響……

消費就這樣,永無止境。

盲目地以此指導生活,很可能掉進物質的深淵。

3

看輕旁枝末節

轉換安全感來源

李銀河說:“在我看來,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樂的,不是痛苦的。”

許多人習慣把物質抬到過高的位置,過於看重細枝末節的講究,來標榜自己生活得很好。

可有時,看不見的東西,遠遠比看得見的更重要。

劉若英在文章《一世得體》中,回憶祖母對自己的影響:

“我會提醒自己臉上總要帶上笑容,心中滿是歡喜。這很重要,因為唯有如此,才是一切得體皆宜,這是祖母教給我的。”

她的祖母是將軍夫人,衣食無憂,但卻沒少乾活。

劉若英說,“祖母乾的不是體力活,而是拚命做到‘得體’兩字”。

祖父是軍職,家中出入的男士較多。

祖母在家便永遠形象端正,出了臥房門,就是一身整齊的旗袍。

即便懷孕身體變臃腫,也只會假裝去廁所,才解開旗袍領口的扣子。

得體不止表現在教養,更是細致之處的流露。

家裡宴客,客人一上桌,熱毛巾馬上送到。

第四道菜吃完,上冷毛巾;喝完湯,上熱毛巾去油;熱茶端上桌,再來條冷毛巾,以便客人吃水果甜點時清清爽爽。

待人接物,祖母也頗為淡定磊落。

在某次參加喪禮時,祖母聽到祖父的同學在背後議論祖父脾氣太過要強,祖母不緊不慢地對當事人說:

“我家先生的確有缺點,但身為同學,您該當面提醒而不是背後議論。”

這種得體,是發自內心的從容,和深入生活的習慣。

愉悅了自己,也照顧了他人。

內心真正充實豐富的人,即使脫離了物質,也可以過得美好。

《上海的金枝玉葉》講述了郭婉瑩——上海永安百貨公司四小姐的故事。

郭婉瑩物質富足,自小就讀貴族學校,衣食無憂。

但動蕩的年代,這樣的好日子並不長久,一連串重大變故後,郭婉瑩家道中落。

沒有財富支撐的她,依然過得有滋有味,“養不起名貴的寵物,就給兒子買了一隻小雞,叮囑孩子好好養著”,這樣的事,不勝枚舉。

她總說:要是生活給我什麽,我就收下它們。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事,那個時候一定不要怕,什麽都不用怕。

苦難沒有讓她失去光彩,反而頗有種“苦中作樂”的驕傲感。

心靈富足,才是好生活的真正底氣。

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人比你更富有、更漂亮、更優秀……

人人都不想落後,但以物質和外在作為標準,不會有盡頭。

一個人最美的時候,是開始真正成為自己的時候。

放下外在的物質焦慮,真正的精致,取決於你由內而外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本刊綜合. 年輕人消費趨勢報告新鮮出爐[J]. 時代金融, 2017(10):40-41.

[2]讓·鮑德裡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54.

[3]張一兵:《消費意識形態:符碼操控中的真實之死——鮑德裡亞的〈消費社會〉解讀》,《江漢論壇》,2008年第09期.

[4]高婕. 大眾消費時代廣告本質的批判社會學解讀[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 36(4):105-109.

[5]陳丹燕著.上海的金枝玉葉[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劉小草 | 校對:趙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