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豬肉那麽貴,為什麽央行還要“降息”?

  原標題:為什麽豬肉那麽貴,央行還要“降息”?

  不能為了一頭豬犧牲整個國民經濟。——任澤平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11月以來,央行進行了一系列“降息”操作,當然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定向滴灌”。

11月5日,保持了19個月沒變的1年期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利率下調5個基點;

 

11月18日,保持了20個月的7天逆回購利率下調5個基點;

 

11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分別下調5個基點,5年期LPR是首次下調。

  有人問:為什麽豬肉都那麽貴,央行還要“降息”?還嫌CPI(消費者價格指數)不夠高嗎?

  回答這個問題,只需要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供需曲線。

  基礎知識:供需曲線

  (學過微觀經濟學的讀者可以跳過)

  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的兩個基本概念。它們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以至於150年前英國評論家托馬斯·卡萊爾曾說:教會一隻鸚鵡說“供給”與“需求”,你就得到了一個經濟學家。

  我們比鸚鵡多學一點,通過兩條曲線來認識供需。

  這是一條需求曲線,刻畫了某種商品(例如豬肉)的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關係。

  一般來說,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也就是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通過常識,不難理解這一點,當豬肉從12元/斤漲到20元/斤的時候,願意買、買得起豬肉的人自然就少了,反之亦然。

  這是一條供給曲線,刻畫了某種商品(例如豬肉)的價格與供給量之間的關係。

  一般來說,供給曲線是向上傾斜的,也就是價格越低,供給量越小;價格越高,供給量越大。

  通過常識,同樣不難理解,當豬肉從12元/斤漲到20元/斤的時候,願意養豬、願意把存著的生豬賣出去的養殖戶自然就多了,反之亦然。

  當我們把供需曲線放到一張圖上,兩條線交於一點。

  在這一點對應的價格上,全社會的豬肉供給量和需求量正好相等,也就是供需平衡。

  接受這個價格的賣家把豬肉都賣了,沒有誰賣不出去;接受這個價格的買家也都買了豬肉,沒有誰買不到;沒有過剩或短缺,市場達到均衡。

  雖然市場總有波動,每次的價格也會不同,還有“人為因素”干擾,但是平均交易價格總是逐漸向均衡價格靠攏的。

  基礎知識學習完畢,我們邁出了向經濟學家的第一步。

  推論:供需曲線的變化

  在現實世界裡,供需曲線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唯一能觀察到的是最終達成的(平均)價格和(總)交易量,以及兩者隨時間的變化。

  這能告訴我們什麽呢?我們再回到供需曲線。

  假如有一天,科學研究發現,多吃豬肉會更聰明,於是大家比以往更愛吃豬肉了。

  這時候全社會對豬肉的需求就發生了變化,不是沿著過去的需求曲線變化,而是需求曲線本身移動了,向著右上方。

  想象一下,更愛吃豬肉,就是說同樣的價格下,人們願意消費更多的豬肉;或者說同樣的數量下,人們能接受更高的價格——也就是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

  新的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相交於新的均衡點,這一點對應的價格更高,數量更大。現實中我們看不到曲線變化,只會看到:豬肉的總成交量和平均成交價都在上漲。

  於是我們收獲了一個推論:量價同漲或同落,說明需求曲線在變化,需求一方在主導市場的波動。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茅台,酒廠自2001年以來9次上調53度茅台酒的出廠價,看起來像是供給一方在主導變化。

  但是茅台酒的銷量自2001年以來翻了三番——量價同漲,說明還是民眾對茅台的需求主導著變化,酒廠調價只是根據市場變化做出的(滯後)反應。

  那麽供給曲線變化的時候是什麽情況呢?

  假設發生了養殖技術革命,同樣的價格下,養殖戶能夠飼養更多的生豬;或者說同樣的數量下,養殖戶能以更低的價格提供生豬——這時供給曲線向右下方移動。

  新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於新的均衡點,這一點對應的數量更大,價格卻更低。相應地,現實中我們會看到:豬肉的總成交量在漲,但是平均成交價在降。

  於是我們又收獲了一個推論:量漲價跌或量跌價漲,說明供給曲線在變化,供給一方在主導市場的波動。

  養殖技術革命不多見,可是信息技術革命一直在發生,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供給曲線隨之不斷變化。

  世界上第一台商用手機售價3995美元,第一台智能手機售價899美元,如今全球每年出產數以億計的手機,而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約為300美元——量漲價跌,這是供給帶來的改變。

  案例一:樓市

  接下來,我們在中國經濟中尋找實例。

  出於順應民情的考慮,政府一直希望房價不漲,甚至跌一跌。同時出於穩增長的考慮(2018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佔GDP的13.36%),政府又希望房屋銷售保持火熱。

  也就是說,完美的政策目標是量漲價跌。這有沒有可能實現呢?

  數據來源:wind圖表來源:中銀國際證券 徐高

  從圖上看,中國的平均房價和房屋銷售面積整體處於同漲同跌的狀態。

  也就是說,房地產市場是一個由需求主導變化的市場。打壓需求就會量價同跌,刺激需求就會量價同漲,而量漲價跌的追求難以實現。

  除非,政府放開土地供應,引發房屋供給曲線的變化,才能帶來量漲價跌。但是,這又會影響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地價跌才有房價跌——進而導致地方財政困難,所以放不開。

  於是,官方就只能在①保持賣地收入,②房價盡量平穩,③房屋成交量盡量平穩,這三者之間尋找動態平衡——房價太高了就壓一壓,成交量太慘淡了就托一托——不可能同時完美實現。

  案例二:豬肉

  近半年來,豬肉價格暴漲,帶動CPI暴漲(豬肉在測算CPI的一籃子商品中權重超過2%,是佔比最大的單品)。有人說,央行印錢太多,大水漫灌,導致通貨膨脹,應該收緊貨幣政策,少發點錢。

  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的貨幣偏多,於是同樣的錢,能買到的東西就少了;通貨緊縮是指流通中的貨幣偏少,於是同樣的錢,能買到的東西就多了。也就是說,貨幣政策調節的是整個社會的需求曲線。

  那麽這個鍋該不該央行來背?央行該不該針對豬肉漲價調整貨幣政策呢?

  數據來源:wind圖表來源:中銀國際證券 徐高

  不難看出,中國的豬肉產量與豬肉價格明顯負相關,量漲則價跌,量跌則價漲。

  也就是說,豬肉市場是一個由供給主導變化的市場。非洲豬瘟+環保關停許多小養殖場,導致近來豬肉供給不足,才出現了成交量下降,成交價上升的現象。

  對於豬肉供給,央行的貨幣政策無能為力,漲價壓力也怪不到他們頭上。

  2015年年中,全國豬肉價格也曾明顯上漲,部分地區肉價突破30元/公斤。在當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特意說明:“貨幣政策並不針對個別商品價格變化進行調整。”這裡的“個別商品”就指豬肉。

  前天(11月20日),央行在下調1年期和5年期LPR利率之後,也特意發文《全面看待CPI與PPI走勢》,解釋目前的形勢。

  簡單來說,雖然CPI漲幅明顯,但是如果剔除豬肉漲價的影響,其他居民消費品的漲價並不大(1.3%)——這叫結構性通脹,不是全面通脹。

  與此同時,PPI(生產者價格指數)連續四個月同比下降(通縮),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需要“穩增長”。

  這就是為什麽,央行下調MLF、7天逆回購、LPR利率,采取了一系列“定向滴灌”操作,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豬肉雖貴,提振經濟更為重要,頂著通脹的壓力,還是要適度“降息”。

  對此你可以讚同,也可以反對,但讚同與反對的前提是,明白這一切是為什麽。希望在這一點上,本文對你有所幫助。

  後記

  或許你聽過這樣一個笑話:老師教你的是1+1=2;老師帶你做的習題是2+2=4;而考試時遇到的題目是……

  
學習經濟學也會遇到類似的慘案。看看課本裡的模型,懂了;看看相關案例,也懂了;再抬起頭來看看中國的經濟形勢……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手裡這個模型有個p用?
這種憂愁長久圍繞著小巴。所以不難想象,當我發現最簡單的供需曲線,都能用來理解中國的樓市與豬肉價格的時候,那種“學習獲得了正反饋”的快樂有多麽大,多麽想要與你分享。

責任編輯:程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