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字要大!用大紅!” 他花了5年終於解決這一設計難題

老鐵們,給你看一篇乾貨。

“別跟墳前上吊一樣”字要大”“用大紅色” 這些需求跟設計審美之間的矛盾,該怎麽解決?

得到APP現有的視覺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學生的在校設計作品跟實際工作相差多遠?

今天這篇文章告訴你,得到APP設計師李岩是如何解決的這些問題的。

本文來自得到APP設計師李岩在得到3周年開放日活動的分享,已經過授權。

正文:

大家好,我是李岩,我是這家公司的第一個設計師。

先給大家看一張圖。這個不是我的作品啊,這是5年前,我來公司面試時,我的座位

對,就是五年前,那時候還沒有得到,這家公司只有一個微信公號,叫羅輯思維。當時這家公司特別破,在郎園一間很小的屋子裡。

沒有空調,就幾張桌子,連椅子都不夠用,所以剛來的前幾天,我只能坐在這個上面辦公。

其實我也不是很清楚,當時為什麽要接受這樣一家公司的offer。

這些才是我在這家公司的作品。有很多你們肯定都很眼熟了,像《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等等。

在這5年裡,做了將近四十套圖書封面、十幾套衍生品,各種大型活動,以及非常多的各種各樣的線上頁面設計。

不過其實所有這些作品,和我當初想的都不太一樣

上大學還有剛剛畢業的時候,我設想中的工作內容,那得是這樣的:

美!高級!有想法!是吧?

但是我要非常負責任地告訴你們,作為一個設計師,無論什麽行業。

一旦進入到真實的工作之中,不是在做畢業作品,也不是在做飛機稿了,那你的工作內容其實是離那個狀態很遙遠的

因為畢業作品啊飛機稿啊,它們的重點是理念,是為了創新,為了與眾不同,甚至只是為了參賽獲獎。

但在大部分的實際工作中,設計是要解決問題的,要傳達信息,要促進銷售啊等等。

其實說白了,你本質上的目標只有一個:滿足公司或者客戶的需求,從而為用戶創造價值。

這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呢?以我們公司為例,大家都知道,我們是一家知識服務公司。

所以在我們這做視覺設計,其實和淘寶美工一樣,因為大部分作品,是要銷售的。無論是書還是課程,最終的結果是要讓用戶下單購買、產生交易的。

但是作為知識服務公司,我們又有兩個特點和淘寶不一樣:第一個叫知識,第二個叫服務

知識—決定了我們銷售的不是普通的商品。

它不是一個實體物件,和賣衣服箱包什麽的不一樣,甚至和出版社賣書也不一樣。

它是完全虛擬的體驗,你不能去稱稱重量,看有沒有缺斤短兩,也沒有行業統一的質檢方法。

所以它的整個銷售過程必須是一個取得信任的過程,而且是長期信任

這導致淘寶的那些招數我們都不能用了,比如價格放大再放大,再虛標一個原價,這種非常管用的招數,我們不能用。

再來看第二個特點,服務

服務決定了它所有的一切必須建立在親切、友好為用戶創造價值這個基礎上。

但服務也不是一味低姿態,好的服務是我們和用戶相互尊重,相互創造價值的過程。

那我們來看看工作中,真實的情景是什麽樣的:

這些是我們公司微信群的一些截圖,這個頭像是我們的CEO脫不花。對,她在公司跟設計師說的最多的三個字就是:

字要大。字要大。字要大。

我相信做過設計的朋友,一定遇到過老闆或者甲方跟你說這三個字。

就算沒做過設計,也一定能體會作為一個追求美的設計師,看到這三個字,是什麽感覺。

那為什麽一直以來,甲方的“字要大”和設計師的審美之間,這個矛盾永遠不可調和

其實是因為缺少一個步驟:翻譯。我們仔細想想,當她說字要大的時候,到底是在說什麽?真的只是要把字放大嗎?其實不是的。

字要大的意思,翻譯一下:是要醒目、顯眼、信號強

OK,Get了這一點,接下來就好辦了。

比如這張圖:

當時脫不花看了就說,這個不行,字太小了,字要大。好,然後我就修改了一下,這是修改完的結果。

脫不花說,挺好!

字大了嗎?並沒有,這兩張圖上的字是一樣大的,我只是把顏色調了一下。字並沒有變大,但是這個標題的信號變強了。

我們再來看這個,《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這是當初在做封面時的一個過程稿,當時這本書我們公司非常重視,封面做了很多方案:

這個是最終被選中的方向。覺得都挺好,只有一點,書名太小了,字要大。

這是修改完的,也是你們最終看到的封面。

薛老師、脫不花以及大家都挺滿意,字大了麽?沒有,實際上甚至更小了。

僅僅是字體的區別對吧。最終這個是我自己做的字體,更簡明粗壯,就讓信號變得更強了,同時也有教科書的經典感。

那這本書上新當天就賣了兩萬冊,到現在為止,各種版本已經銷售了將近一百萬冊。

作為一個設計師,能參與到這樣一本有分量的書中,是很榮幸的。

那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同樣,收到的反饋是字太小了看不清楚,字要大!

然後右邊這是修改完的。

字體字號完全沒變。但清楚了很多對嗎?只是分了個段,信息就清晰了很多,於是信號一樣也變強了,達到了“字要大”的需求。

前面這幾例子中,我收到的反饋從來沒有變過,只有一條:字要大

那我給的這些解決方案,是不是字要大呢?

你也可以說是吧,雖然實際上沒有一個是把字放大了的。

但因為字要大背後的意思其實是信號要強,這些改變都做到了信號強。

原研哉說過,“設計行為是對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呈現”,做設計,本質就是處理信息。

那麽字要大翻譯過來,代表的就是信號強。

OK,如果你理解了這一層意思,就是當老闆或者甲方說字要大時,其實是想說信號要強。

那你就不會真的只是把字放大了。

你的處理方式有很多很多種,一定能找到一種既不破壞你心裡的審美,又能滿足需求的方式。前面說的那個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例子:羅胖每年跨年演講的keynote(演講PPT)都是業內著名的馬馺老師做的,包括我們今天這個活動的keynote也是。

羅胖說,跨年演講辦了4年了,但是他和馬馺之間還是一直存在這個矛盾:羅胖要字大,馬馺覺得不行已經非常大了,而且信號已經非常強,上面講的各種手段都用過了,羅胖還是不滿意

後來終於整明白他們倆的矛盾在哪裡了,是因為他們倆看這個字的視角不一樣。馬馺是在電腦螢幕上看這個字,想象的是現場效果怎麽樣;

而羅胖想象的一直是:有一個觀眾在現場聽羅胖演講,看到這一頁keynote不錯,掏出手機,把現場的這個照片拍下來,然後發了個朋友圈。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場景,所以對這個字到底多大,也就是這個信號到底多強,這個需求自然是不一樣的。

好,這是怎麽翻譯“字要大”的問題。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翻譯的問題:

熟悉我們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我們得到App的首頁banner、彈窗、開屏等等這些重要的位置,設計圖基本都是暖色的

但其實最開始的時候不是這樣的,最開始什麽顏色都有。

那現在這種暖色是怎麽來的呢?

這是脫不花某一次提的修改意見,叫“別跟墳前上吊似的”

那對於一個設計師來說,聽到這個需求,那是一臉懵逼啊,啥叫“墳前上吊”?後來改了半天,改成了這樣。

嗯,OK了,滿意了。哦我明白了,原來是顏色的問題。

那再後來她就說的更具體了,每次都說要大紅色,要辦喜事。那是讓我們以後每個banner啊彈窗啊全都做成大紅的,是這個意思嗎?這當然不可能啊。

比如這個,脫不花一看說,不行,要大紅的。

然後改完是這樣。嗯,可以了。

這是另外一個,說要大紅,要喜慶!

然後最終改完是這樣。OK了。

還有這些個,也是說,要用大紅色。改完了,都長這樣。

你看,上面這幾個例子,每次脫不花的要求都是大紅色。設計師改的顏色卻各不一樣,然後脫不花覺得OK,符合要求。

所以對於脫不花來說,這些都是大紅色。

在我們設計師眼裡,這些全都是不同的顏色啊,這些顏色唯一的共性是暖色。

你要知道,在潘通色卡中,即使是最簡陋的那一版裡,暖色就有五百種。

但是不好意思,這麽多顏色,在脫不花那,統一都叫一種:大紅色。不過讓我很奇怪的是,她管這些全叫大紅色,但口紅色號她分的清清楚楚

玩笑歸玩笑。後來,我們明白了暖色這回事之後,我們制定了一個標準,除了特殊情況,做banner的時候,只能在色環的這個範圍取色。然後就再也沒有“墳前上吊”這個問題了。

所以你看,脫不花表面上在說要大紅色,實際上翻譯過來:是說這個信息要傳達地溫暖親切、要友好的感覺

那為什麽要這樣呢?只是一個審美偏好的問題嗎?其實不是的。我們設想一下,用戶剛進門,你來迎接,那你希望這個氛圍是什麽樣呢?

是冷冷清清地說“哦,來了啊,坐,喝水麽?”;還是這樣“呦您來啦,趕緊請坐,您喝茶還是喝咖啡?”對,當然是要後面那樣嘛。

而且,整個互聯網多年的經驗和統計數據也表明:對於要銷售東西來說,紅色、橙色這種暖色確實效果更好,這一點,你去看淘寶和京東的頁面,他們其實也一直在這樣做

那明白了這些,再翻譯成設計上的具體操作,其實就是兩條:顏色上要用暖色,構圖上不要太單調。

前面講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兩個詞的翻譯,類似的模糊的需求還有很多很多。我順便做了一個表:

這是我們公司常見的一些設計需求的詞,除了字要大、大紅色,還有比如說炸裂,炸裂是什麽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信號超強。

大概是這樣,具體操作上就是用重型字體、強對比色、最少的文字信息

還有高級,這個高級是啥樣呢?大概這樣,就是要用流行色、元素要少、要用非常規的構圖;

還有什麽簡潔、喪、喜慶、對話感……就不一一舉例了,我大概總結了一下它們的翻譯,送給大家。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前面說的那些例子,無論需求是字要大還是大紅色,最後解決的思路其實很簡單,就是兩步:

第一步是翻譯需求,弄明白他說這個到底是什麽意思。

第二步是專業匹配,從我掌握的設計技巧中,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實現需求。

我們平時工作時,往往特別重視第二步,拚命提升設計感,拚命美化細節,但其實更重要的是第一步。

我們經常看到網上流傳的那些段子,什麽高端大氣上檔次、五彩斑斕的黑、logo放大的同時縮小一點等等。

這些其實不是瞎編的,做設計的人都知道,這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你要明白,這些看似奇葩的需求,不是他們要故意為難設計師。甲方他們不是設計專業的人。

他不懂我們的那些什麽襯線體、視覺平衡、色彩構成這些玩意,我們不能期望他用設計專業的語言去描述需求。

他只能用他能想到的有限的詞匯。甚至實際上,在他沒看到心目中對的那個方案時,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麽。這很正常。

只要你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品牌和用戶創造價值,那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就是一個翻譯的問題。

先想一下,這個看似奇葩的需求,在這個目標的情景下,代表的是什麽意思。翻譯好了,再運用你的專業能力,自然能達到需求和審美之間的平衡。

最後我想說,我是一個設計師,聽起來似乎挺藝術的一個職業,不過本質上其實就是一個手藝人,靠手藝吃飯。

那像我這樣的人其實特別多,你可能不是設計師,可能是一個程序員、編輯、運營,或者什麽別的手藝。

對於所有手藝人來說,其實經常都會面對這種問題,就是我們作為內行,有時候面對一個不是內行的人提出的需求,感覺很難做。

比如一個程序員,老闆說我要做一個人工智能軟體;一個運營,甲方說,咱們搞一個事件行銷、病毒傳播;一個產品經理,老闆說我要像微信那樣的用戶體驗……

我覺得面對這種情況,解決思路都是一樣的:翻譯需求,匹配專業。按照這個思路,一定能找到一個合適的辦法

好,這就是我今天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看完後,你有什麽收獲,

你是否也遇過一些奇怪的需求?

一起聊聊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