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她再現了一場大唐走秀,告訴你古人的審美有多高級

-歡迎關注CCTV國家寶藏微信公眾號-

-了解更多節目故事-

(本文共3192字,閱讀約需5分鐘)

這是一場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大秀,不僅對於《國家寶藏》的舞台,也對於整個服飾界。當十幾位風采各異、身著五顏六色唐衣的模特一齊向我們走來,他們優雅的體態、華麗的妝容、自信的氣場,仿佛是從莫高窟壁畫裡直接走了下來,從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長安穿越而來。當這些氣度不凡的模特們真真正正站到舞台中央時,我們對於“盛唐天氣”這四個字,有了更具體的畫面和感受。

這場大秀背後的設計師名叫楚豔。在她身上,有很多耀眼的光環和標簽,“中國服裝設計專業第一位女博士”、“2014年APEC會議長官人服裝設計師”、“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2018年冬奧會北京八分鐘服裝設計”等等。而在這些光環之外,她是一個溫柔優雅、不盲從潮流、有個人主見和風格的設計師,在她身上也蘊藏著一股自信、溫潤、獨立的大唐女性力量。(點擊下圖觀看精彩影片~)

-遇見大唐-

楚豔的家鄉在西安,她在這座古老而現代的長安城裡長大,青龍寺的空海與惠果,法門寺的佛塔與舍利,大雁塔的玄奘與聖教序,陝歷博的胡人與貴婦、碑林裡的顏真卿與柳公權,都給了她文化上的滋養和熏陶。她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去陝西歷史博物館,臨摹那些神態生動的古人肖像,一泡就是一整日。母親以為她會成為一個畫家。這些臨摹的確在她心裡播下了一粒種子,只不過它成長為了另外的形態。

在十二三歲的年紀,她在報刊亭遇到了中國第一本時裝雜誌《ELLE世界時裝之苑》,定價8元。翻開圖文並茂的書頁,裡面都是伊夫·聖·羅蘭、皮爾·卡丹等頂級時裝大師的作品,模特們穿著漂亮的晚禮服,這對於一個80年代的小女孩來說,那種美的衝擊力太大了。“它幾乎是讓我下定決心想要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楚豔說。

順利從北京服裝學院本科畢業之後,楚豔又繼續攻讀研究生,終於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了一步。這時候,她的導師李克瑜讓她對自己的設計方向有了新的反思。李克瑜對學生耳提面命,叮囑他們一定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楚豔才發現,她之前服裝設計的課程幾乎都是受到西式審美的影響,按照西方的體系和理念進行教育。“這樣的體系對於中國的服裝設計師來說,其實相當崩潰。比如紐約、巴黎、倫敦、米蘭四大時裝周,春秋兩季就是八個,每個時裝周上不少於50個牌子,一季至少上萬件衣服。你得去好好地研究。還沒學完這一季,下一季又都出來。我們就在這個體系的輪回裡面,轉來轉去,永遠是被裹挾。”更為痛心的是,很多西方設計師都開始有意識地運用中國元素,且大受歡迎。李克瑜說,“你看,你們再不用,就被外國設計師用完了。”

這些話點醒了楚豔。她不再盲目追逐西方時裝周的審美潮流,開始去認真了解中國歷朝歷代的服飾樣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她遇見了大唐,遇見了絲路和敦煌。她說,唐代最吸引她目光的就是那種自信的氣度。她發現,唐代壁畫、繪畫、唐詩中的女性還有女俑,都是悠閑自在、從容優雅的姿態。她們生活在一個遍地羅綺的環境下,因為昌盛的國力、開放的政策體現出一種無憂無慮的集體精神面貌。反映到服飾上,就是多樣性。唐代的服飾既承襲前朝,又吸納了很多外來民族、國家的特徵,運用的色彩格外鮮豔斑斕,紋飾簡約大氣。她被這種服飾背後獨立、驕傲、自信的精神力量所深深吸引,決定和它走得更近。

-眾裡尋它-

楚豔就從笨功夫入手,先老老實實地做大唐衣冠的複原工作。說是“複原”,其實因為古代的服飾保留至今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褪色,所以無法百分百複原,只能盡可能地去揣摩它原本的顏色,所以楚豔把這個過程稱為“藝術再現”。這三件新疆博物館的絹衣彩繪木俑就是楚豔藝術再現的成果之一。為了盡可能真實地還原歷史原貌,楚豔還得到了兩位蘇州絲綢織造技藝大師胡德銀李海龍的幫助,一起研究和複原了三尊木俑的唐代織錦、四經絞羅等面料。她說,“畢竟,我們受到的西方時裝話語體系教育太深,只有心無旁騖地去做複原和藝術再現,才能更好地擺脫這種禁錮。”也就能更深入地探索何為中國傳統審美體系中永不過時的元素與精神,並且做創新設計,古為今用。

在做笨功夫的過程中,楚豔發現大唐對紅色的使用情有獨鍾。赤、丹、緋,這些都是紅色系裡的詞語,並在唐詩裡大量使用。唐人對紅色的喜愛,源自於一種新的染料——紅花。在唐代之前,傳統的紅色是用茜草染製,染出的紅色暗沉、發黃;而經過絲綢之路傳入長安的紅花,可以染出一種嬌豔的正紅、玫紅,打開了一種全新的視覺印象,也改變了中國服飾的紅色體系。中國古代傳統色彩是個龐大的體系,據清代文獻記載,在天然染料技法下,一共存在有兩千多種顏色的繡線。古人對於色彩的審美敏感性是非常高的,就算是玫紅色,也有幾十種不同的區分。楚豔想通過把紅色系的類別梳理清晰,重拾古人這種敏銳的色彩感知力。

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是找到紅花這種天然的染料。機緣巧合下,她看到了日本的紀錄片,裡面有一個名叫吉岡幸雄的老先生做紅花染的鏡頭。她帶著學生趕赴日本京都,探訪吉岡幸雄。見面時吉岡告訴她:“其實這些方法都是你們中國人在幾百年前教給我們的,只不過我們一直保留到今天。”吉岡無償地把一些染製技法的教材贈送給楚豔,她又在京都的小店中購得紅花原料。買回來一看,才發現產地是中國新疆。而她去新疆實地采摘時發現,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紅花是一種寶貴的天然染料,只是以很便宜的價格就對外出售。

楚豔的藝術再現重要參考對象之一,就是敦煌壁畫。獲取染料之後,“如何讓色彩繽紛絢麗但又不生硬僵化是個難題,我們製作紅花餅,用紅花餅做染料,染製了一條真絲雪紡連衣裙。經過反覆嘗試,終於染出與敦煌壁畫色彩接近的顏色。”最終,楚豔和她的團隊把原汁原味的大唐風采再現在世人眼前,連妝容也是100%的還原,讓古代的染織技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她們把這場秀命名為“觀唐”

-古為今用-

研究唐代服飾給楚豔帶來最大的改變就是真正理解了什麽叫文化自信。楚豔說,“早年做自己的秀,我堅持不用外國的模特,以此來表示我不崇洋。這其實是一種盲目的、狹隘的文化自信。在做敦煌服飾的複原中,我突然意識到,連唐人都和外來文化如此自信地去交流,為何我要排斥外國模特呢?因為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更深了,反而什麽都可以為我所用,不會擾亂我內心的認可和自信。”

重拾文化自信,回溯中華民族的審美基因,也是為了找到連接古今、服務當下的新靈感。在對這些唐代文物和人物服飾進行藝術再現的過程中,楚豔找到了一種與古代服飾對話的全新設計語言。2014年,她通過研究複原,將宋錦和漳緞運用到了APEC國家長官人及其配偶的服裝設計中,展現了溫潤、儒雅、謙和的大國氣度,也讓幾近沒落的宋錦聲名鵲起,讓江南地區許多瀕臨倒閉的宋錦絲織企業起死回生。這也許是古代審美體系應用於今日最好的范例。

楚豔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服裝學院的老師,她所在的專業,叫“服裝傳承與創新設計”。除了課堂教學,她還會帶著學生們去采摘紅花,去體驗古琴、茶道、插花等等中國傳統的美學生活方式,從這些活動裡感受中國文化之美,獲取設計靈感。她常說,“不知古,焉知今。我們中國有自己獨特的色彩體系,有自己獨特的服飾風格。但我們卻常常羨慕韓國有韓服,日本有和服,印度有紗麗,那我們呢,我們今天中國人應該怎麽穿?”

在中國,傳統服飾的傳承有過斷層,它曾經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完全消失過。要重新續接起來很不容易,楚豔曾經最大的困惑是:歷朝歷代有不同的服飾,各個民族也有不同,到底什麽才是真正的傳統服飾?在她探索唐朝時逐漸明白,立足於唐人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對服飾的傳承也應該不拘泥於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不拘泥於一個特定的民族,提取古代經典的設計元素,比如立領、盤扣、交領右衽,變成新時代的創意設計。

楚豔的唐代美學探索之路還會繼續走下去。她希望未來,中國設計對於傳統的繼承,能夠得到世界的認可,獨立於世界的時尚之林,拿回屬於我們的話語權;更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的大唐曾經有過如此優雅、多元、自信的審美精神,所謂“知來處,明去處”讓大唐衣冠美在大唐,活在當下,盛放在未來

撰稿 | 許雪菲

編輯 | 江菁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