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感覺到「有人一直盯著你」或是「這種感覺似曾相識」?來看看大腦有多少「怪癖」

timg.jpg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最新研究表明,人類大腦處理資訊有一個「怪癖」——當某些事情變少或者風險降低時,我們的大腦仍能產生相關的聯想,認為擔心的事情「無處不在」。那麼除了上述現象外,在日常生活中,神秘的大腦還有哪些謎一樣的「怪癖」呢?

怪癖一:後背發涼的凝視感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正做一件事情或者發獃時,突然感到一絲寒意,似乎有人在背後看你。背後沒有長眼睛,這種「直覺」究竟從何而來?

有學者認為,該現象與大腦分區共同處理資訊有關。1974年,英國研究員拉裡·維斯克蘭茨發現初級視覺皮層受損的盲人雖然看不到物體,卻能感覺到運動物體的方位及運動方向。他提出了「盲視」這一概念,認為除了視覺皮層這個專門處理眼睛獲取資訊的腦區外,大腦中十多個不同的分區也會共同處理人體外部資訊。因此,即便眼睛看不到東西,大腦中的其他區域仍然能檢測到背後的目光,並提供凝視你的人的相關位置資訊。

此外,也有部分學者將此類現象歸結為「幻覺」或者「妄想」。醫學研究表明,某些神經或精神類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很強烈的「背後凝視感」。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系朱利奧·洛格尼尼團隊對12名頻繁出現「背後凝視感」的腦疾病患者進行研究發現,他們的大腦前頂葉皮質的布羅德曼7區均出現了異常。而在正常人腦中,該腦區主要負責整合併處理來自身體各處的感覺運動信號。因此,朱利奧團隊認為「背後凝視感」很可能是由運動信號紊亂引發的幻覺,並且他們通過一套特殊機械裝置在正常人身上成功誘導出了這種感覺。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王紅星也認為「背後凝視感」是一種「妄想狀態」。「妄想是高級思維活動,屬於皮層高級功能參與的活動。」王紅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會出現這種錯覺,屬正常現象。但如果在意識清醒狀態下經常出現這種錯覺,那麼很可能大腦高級功能已受損。

雪梨大學視覺中心心理學教授科林·克利福德則從進化的角度解釋了這種現象,他認為大腦中有一個專門的凝視檢測系統,這是一種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提示性社會機能。「這種認知一直存在。」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博士卜勇對記者解釋,「當你獨處或高度聚焦的做一件事情時,更容易產生這種感覺」。

「背後凝視感」的成因眾說紛紜,但大腦作為承載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秘器官,絕不會向我們傳遞無效資訊。相信隨著科研人員的深入研究,遲早會揭開這一現象的神秘面紗。

u=4079655535,2922576185&fm=27&gp=0.jpg

怪癖二:似曾相識的既視感

賈寶玉初見林黛玉時說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這種「似曾相識」其實也是大腦的怪癖——對從未見過的事物或初次遭遇的場景感覺很熟悉。「幻覺記憶」或「既視感」概括的正是這種主觀的體驗。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蕊在採訪中表示,幻覺記憶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病理性的,一些患有神經或精神類疾病的病人(例如癲癇病人)會出現此類幻覺;另一種則發生在健康人群中。

那麼,到底是什麼誘發了既視感呢?

王蕊指出:「既視感的誘發機制可能有許多種,目前觀察到的病理性和非病理性既視感現象,在表現和機制上不盡相同。」

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有過類似現象,在十幾歲至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中尤為普遍。記憶系統與顳葉有關,當顳葉遇到某種擾動,就會產生記憶的紊亂。額葉檢測到這種紊亂以後,就會強行做出解釋,從而引發既視感這種奇怪的感覺。而年輕人的額葉功能更加健全,更容易監測到記憶系統出現的擾動。從這個角度來看,既視感可能意味著大腦在正常工作。

讀過的小說、看過的電影也可能與既視感有關,那些殘存在記憶中的情節或場景會讓大腦誤以為眼前的事物已經見過。另外,疲勞或壓力會增加產生幻覺記憶的概率。

美國科學家弗農·內普於1983年在《既視感心理學》一文中,將既視感定義為「過去的某段經歷對當下造成的錯誤印象」。這種似曾相識感可能與我們的童年記憶、成長環境、家庭與基因遺傳有關。

另一些人則對病理性既視感予以關注。神經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昂耐吉·費夫表示,熟悉感讓大腦感到安全。當我們看到某個東西時,大腦中會形成影像,並與以前見過的物品影像進行連接。通過再現過往,讓大腦產生熟悉感。因而,既視感可以被理解成在必要時大腦進行自我保護的方式。這種保護機制也會在分別或哀悼的情境下出現。

19世紀的神經病學家推測,大腦某個區域的神經元發射失誤會影響到既視感,該區域與人的感覺知覺和聯想記憶有關。感覺知覺和聯想記憶是兩個不同的過程,依賴於不同的神經機制,當二者不同步時就導致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既視感的產生,至今尚未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偶爾出現既視感,不必擔心,如果頻繁出現,可能就要去看醫生了。

timg.jpg

怪癖三:揮之不去的怪念頭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拚命壓製某個念頭,卻總以失敗告終。比如,你越想節食,食物的樣子就愈加清晰。這種現象被稱為「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文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去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腦海中很快會浮現出白熊的形象。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媛解釋稱:「這種現象通俗的說是『不想要的想法』,專業術語稱為『侵入性思維』。」

據維基百科,侵入性思維通常是指不受歡迎、不自覺或令人不愉快的想法或形象進入腦海中。周媛稱,侵入性思維挺常見,但若反覆出現,可能造成困擾。在醫學上,無法擺脫侵入性思維,是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常見癥狀。

那麼,為什麼我們越抗拒的事情就越會想呢?

丹尼爾·文格納提出了獨特的解釋,即「具有諷刺意味的過程理論」:侵入性思維並非大腦運轉的隨機結果,它屬於壓抑過程本身。當人們想要停止某種思維時,首先會刻意地聯想其他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緊接著,思維開始無意識地監視這個過程,因為它想搞清楚:我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這時候,麻煩也跟著來了,當人們有意識地要停止思考某件事情時,無意識過程仍在尋找想要壓抑的事。大腦就陷入「怪圈」——循環思考原本想要抑製的念頭。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想要積極管理思維時,可能會造成更多壞處而不是益處。你越是告訴自己要少吃減肥,就越是容易想起令人垂涎的美味。思維就像一根彈簧,越是壓抑越是反彈。所以,當我們想要迴避那些惱人的想法時,與其壓抑,不如面對。

「通常認為這種侵入性思維和大腦抑製控制功能有關,大腦外側前額葉皮層是負責這一功能的重要腦區,如果外側前額葉皮層的抑製控制功能減弱,則不能終止不想要的想法,成為疾病癥狀。」周媛解釋道。

我們知道,外側前額葉皮層包含額中回、額下回等多個腦區。那麼,抑製控制作用與外側前額葉哪些亞區有關?外側前額葉皮層亞區是如何通過與其他腦區的合作實現抑製控制的?其資訊傳導的生理機制又是什麼?周媛坦言,儘管對侵入性思維研究得較多,但這些問題依然是個謎。


編輯:實習生奚清逸

責任編輯:張鵬

來源:科技日報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