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創始人離職,醫生集團進入泡沫破裂期?

鬆散的泡沫、野蠻生長、空殼化運營……一直以來,醫生集團都伴著質疑前行。


8月30日,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以下簡稱「博德嘉聯」)的聯合創始人謝汝石在微信朋友圈宣布已離職博德嘉聯。次日,他在其個人微博發表名為《我為什麼離開博德嘉聯?》的文章。

圖片來源:謝汝石微博

這一消息讓業界震驚。畢竟作為拿到全國第一張醫生集團的工商執照的醫生集團,博德嘉聯一直是業界公認的行業標杆,並先後得到松禾資本及香港新風天域集團的巨額投資,整體發展良好。創始人離職的故事,雖不稀奇,但似乎不該發生在博德嘉聯身上。

儘管謝汝石發文表示離開是「個人決定」,並稱「離開是為了更好得出發,對醫生集團的未來更有信心。」但他留下的醫生集團目前發展「不盡如人意」的四大原因,加上此前曝出的「醫生集團空殼化運作」的話題,難免讓人對醫生集團的發展前景擔憂。

醫生集團究竟向何處發展,懸而未決。

90%的醫生集團都會死?

在博德嘉聯的另一位創始人林鋒眼裡,謝汝石採用這種方式離開令人「難以理解」。林鋒告訴「醫學界」,此前謝汝石在公司內部的身份已經發生了變化。

8月21日,博德嘉聯內部會議上,新風天域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啟楠代表新風天域暨博德嘉聯醫生集團董事會宣布:謝汝石先生任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副董事長;宋軍先生為博德嘉聯醫生集團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的運作,並直接向博德嘉聯董事會彙報。這一資訊當天已通過博德嘉聯微信公眾號對外公布。

此前謝汝石在博德嘉聯內部的原有職位是創始人兼CEO,負責博德嘉聯的整體業務運營管理。林鋒表示,此次調動屬於公司內部人事調動,董事會在此前已與投資者進行了溝通,相關工作交接完成後才進行公布。「直到目前,謝汝石先生仍然是公司副董事長、股東。」

事實上,醫生集團作為舶來品,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並不短。

1998年,中國著名心臟外科專家萬峰與人合夥組建了「萬兆開心公司」,其後,他們先後與全國近五十家醫院簽了約,建立了合作關係。有媒體稱其為中國醫療行業內出現的第一個「醫生集團」。

但談及我國第一個醫生集團,更為人所知的是張強醫生集團。2014年的7月1日,張強醫生集團成立。他的成立,就此拉開了醫生集團發展的大幕。隨後,冬雷醫生集團、大家醫聯、胡大一醫生集團等各種各樣的體制內、外的醫生集團相繼組建。

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創新醫務人員使用、流動與服務提供模式,積極探索醫師自由執業、醫師個體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或組建醫生集團。」這是「醫生集團」首次被寫進國字型大小檔案。

有了政策指引,醫生集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媒體報導,截至今年8月,醫生集團已經達到了1180家。

在龐大的數量擴容背後,醫生集團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也隨之顯現。據「醫學界」了解,目前國內的醫生集團,一部分依託於醫生個人品牌,完全實現市場化,並獲得了資本、市場和患者的認可。剩下的絕大部分醫生集團,更多淪為「殭屍集團」。曾有行業分析平台放話,90%的醫生集團都會死。

這其中有醫生個人能力和心態上的原因,也有外在競爭的壓力。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大多數醫生集團對於自身的運行機制和業態關係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且醫生集團背後的商業模式仍不清晰。

醫學界創始人兼CEO陳奇銳認為,目前的醫生集團主要有三類運營模式。一是名醫「走穴」模式,這是典型的輕資產模式,賺錢快,但對運營管理的要求高,擴張難;二是集合專家「飛刀」、走託管醫院、科室共建模式,這也是一種輕資產模式,但此模式盈利能力不強,回報率並不高。所以目前許多醫生集團不得不選擇第三種,即收購、自建醫院或診所,但這種重資產模式對企業資金要求較高,也會拉長投資回報周期。

重資產運營?醫生集團落地的一種探索

林鋒和博德嘉聯無疑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路。

林鋒告訴「醫學界」,輕資產化的確是醫生集團的最終目標。但在目前階段,有利於醫生集團發展的良好生態並未形成,四處尋找多點執業平台,醫生集團很難發展壯大。因此,重資產化的起步,搭建適合醫生集團落地的平台成了必然的選擇

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創始人宋冬雷也表示,冬雷腦科目前也在建立自己的腦科醫院,這是因為「優秀的(私立)醫療機構不多,能夠供醫生集團合作或者運營的更不多。」

「假如沒有先行者匯聚到足夠資源,打造出適合醫生集團落地的平台的話,醫生集團沒有發展之路。所謂輕資產的醫生集團只能在天上飄。」林鋒直言不諱。

林鋒認為,生態尚未完全形成的原因不在於醫生,也不在於政策。「現在政府釋放的政策已經很寬鬆了,關鍵是醫生集團本身能否存活。這是需要自己去探索。」

林鋒經常用「機場理論」來描述醫療機構與醫生集團的關係:醫生與平台必須分離,就像航空公司與機場一樣,機場提供很好的地勤保障,使每一個航空公司可以差異化落地,而航空公司的定價、服務等級由航空公司來決定。

在林鋒看來,經過幾年發展,博德嘉聯當下進入到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博德嘉聯惠州二級醫院已開業運營兩年多,並實現盈利;深圳自建的門診部和日間手術中心已完工,計劃運營1-2年的時間實現盈虧平衡。

「三甲醫院有的我們都有,目前只是在數量上有區別,但是在品質上新建醫院無疑更優勢。」林鋒表示,機場已經搭好,近期正在準備引入影像醫生團隊、疼痛醫生團隊落地。「未來,每個醫生或者醫生集團都能找到好的醫療機構落地,才能構建良好的生態。」

或是由於先行者帶動,或是由於別無選擇,越來越多相對成熟的醫生集團都在開始建立實體醫療機構。因為他們需要培訓醫生的基地,需要更多容納醫生集團執業方式的場地。

但這種模式是否能成為醫生集團的最終形態,似乎還言之尚早。畢竟在選擇重資產運營這條路後,無可迴避的一點就是資本介入的問題。

一直以來,市場默認資本和管理層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謝汝石離職後,外界也曾有過相關猜測。林鋒否認了這一傳聞。他表示,「我很有幸,博德嘉聯的每一任投資方對醫療本質都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們對博德嘉聯的支持是無限期的,我們沒有簽過任何對賭協定。」

曾有一位醫療投資人對「醫學界」表示,國內醫生集團發展時間較短,醫生集團的可複製性尚未實現。未來在醫療體系內將扮演什麼角色目前無法定論,但他認為,參考國外醫生集團發展的模式,我國醫生集團的創業機會短期內是「醫生+互聯網醫生集團」,過渡是「醫生+醫院」,終極形態是「醫生集團+保險」,而中間的鏈接介質是醫生經紀人。

沙漠中行走的醫生集團何時才能找到綠洲?

業內對醫生集團的發展也存在兩種觀點。

北京一位醫療管理者告訴「醫學界」,她本人並不看好醫生集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目前醫生集團主要是靠高年資醫生的個人品牌帶動患者流量,但對低年資醫生而言,發展會受到製約。二是醫療主要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非資本密集型產業,醫生的數量限制了能提供醫療服務的數量和品質。三是醫生集團的快速發展,直至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行業,其上下遊需要更多支撐。所以醫生集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少數派」。

醫道社創始人湯國平則認為,醫生集團經歷了第一輪洗牌後,如今正是發展的最好時期。他解釋道,中國的患者群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基本醫保覆蓋患者,主要在公立醫院就診;二類是已經購買商業保險的人群,更青睞選擇高端醫療機構;第三類則是既有醫保,但對價格並不敏感的人群,主要是中產階級以上的消費者。這類人群會詬病公立醫院較差的醫療服務環境,但更在乎民營醫院是否擁有好醫生。為這類人群提供醫療服務,恰好是醫生集團的機會,也能解決醫生集團的患者源問題。

湯國平表示,第一批創立醫生集團的人,驟然從醫生跨界企業家,所需要的觀念更新以及可能面臨的心理障礙,可能會超出很多人的想像。由於對企業運營管理並不熟悉,加上心態問題,不少醫生會考慮退回到體制內。經過此輪大浪淘沙後,如今還想成立醫生集團的人一定是更有決心和動力的醫生,他們的合作意識也更強。但湯國平也坦言,對於第二批創建醫生集團的人而言,更大的難點是如何處理股權分配的問題。他認為,未來的醫生集團大股東不可能是醫生。「未來的醫生集團一定需要靠一批醫生來形成,一旦一家獨大,其他醫生便會退出。」

然而,更多人認為,目前國內醫生集團發展的太空還不成熟,但仍有較大發展太空。

陳奇銳表示,醫生集團一直在沙漠中尋求綠洲,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保險機構也就是醫療支付方的缺位。據了解,國外醫生集團的總體利潤主要源於醫保項目指定的衛生服務款項以及商業醫療保險的報銷款項。集團內醫生可以通過利潤分成和勞務績效獎金等方式獲得報酬。但國內的支付制度並不完善。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很多商業保險公司主動向醫生集團伸出橄欖枝。

醫生集團這個江湖,有人看好,有人唱衰,有人觀望;有人退出,有人加入,有人兩難。但與任何一種新興業態一樣,醫生集團必然會經歷探索期,發展期和陣痛期。

但踐行者們堅信,即使在沙漠中嘗盡烈日、風沙、失去方向的恐慌,只要堅定走下去,醫生集團一定會找到屬於自身發展的綠洲。正如林鋒所言,總要有人去做這些事。

或許,醫生集團將會推進整個醫療體系的重構。醫療資源的優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也能夠得到逐步落實。

- 完 -

醫療機構管理培訓課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