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康管理模式創新之路究竟怎麼走?【VB100觀點】

12月18日,由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未來醫療學院主辦,君聯資本、BV百度風投、畢馬威中國、健康智谷聯合主辦的「2018未來醫療100強」論壇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盛大啟幕。這是動脈網主辦的年度品牌活動,創新醫療機構和嘉賓積極協同,與會嘉賓超過2500人。

大會設定了健康管理模式創新平行論壇,來自醫療器械、精神健康、中醫調理、醫學營養、社區健康管理等領域,以及投資界的多位重磅嘉賓,從不同角度探討健康管理模式的創新思路。

2016年,一紙《"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點燃了中國的健康管理;2017年,頭部企業獲得大額融資,科技巨頭、地產、保險等實力雄厚者跨界分食;2018年,健康管理沒有如前兩年一般迎來各大重磅的政策,健康管理這片診前市場,以創新商業模式為主題的切入點,多數仍在早期階段,盈利模式仍在探索。

健康管理有哪些可行的變現路徑?哪些企業是資本的寵兒?技術在健康管理領域落地有哪些新場景?本場健康管理模式創新論壇將以這些問題為核心,進行深度探討。

分論壇的參與嘉賓和議題為: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智慧與移動醫療分會秘書長 管燕

主題演講:醫療器械在健康管理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妙健康CEO 孔飛

主題演講:2018年不健康大字典

萬靈盤古創始人兼CEO 紀俊

主題演講:AI賦能精神健康,商業模式如何助力

宜生到家CEO 孫金政

主題演講:用中醫調理架構健康管理新模式

營康科技創始人兼CEO 陳宇新

主題演講:醫學營養專業服務之創新發展

家有健康創始人 張鵬

主題演講:社區健康管理服務的模式創新

約印醫療基金CEO&管理合夥人 鄭玉芬

主題演講:健康管理新模式

本文據嘉賓分享整理,有刪改,以下為正文。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智慧與移動醫療分會秘書長 管燕

  • 【醫療器械在健康管理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目前,全球醫療器械的銷售總額已經從2009年的3090億美元迅速上升至2015年的3 710億美元,增長率超過同期GDP增幅。2017年,全球醫療器械規模的增長率約為5.9%,2018年約為5%。

在全球醫療器械的產業格局上,IDD成為最大產業,心血管領域以500億左右的規模位列第二,由於影像設備更新較慢,逐漸被診斷心血管超越,由龍頭老大屈居到第三位,規模在450億左右。

在全球醫療器械產業創新上,美國、歐洲、日本在創新速度和水準上保持領先地位,他們佔據了近90%的市場份額。近幾年,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醫療器械市場和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在快速增長。

在醫療器械的創新方面,美國的創新能力排在第一位,2016年,美國創新率為7.1%,中國為3.4%,排在第11位。

目前,全球醫療器械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上遊有電子、生物、材料行業,下遊有醫院、其他健康產業、家庭個人。全球醫療器械的產業發展正保持較高的增速,全球化、產業服務及創新性不斷提高,全球醫療器械產業進入資本時代,隨之而來的監管壓力日益成為各國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醫療器械每年的增速在15%左右,2017年醫療器械整體的產值大概為5049.9億元,2018年1—9月醫療器械有7000億元的產值,增幅達到29.65%。未來5至10年,醫療器械的增長率可能會像發達國家一樣趨於平穩,保持在5%-8%左右。

從數據上看,醫療器械是前景良好的產業,但也面臨很多問題:第一、行銷模式發生變化,醫療器械在流通管道消耗掉很多毛利潤;第二,市場重點發生變化,從主流醫院市場變成基層醫療市場甚至是家用醫療器械市場;第三,利潤縮水,以前醫療器械和體外診斷的毛利達到90%,後來凈利潤是30%,現在整個醫療器械的凈利潤不到30%。

因此,健康管理領域成為醫療器械下一個要開發的潛力市場。

20世紀50年代,美國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1969年,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了將健康管理納入國家醫療保健計劃的政策;1973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通過了《健康維護法案》,特許健康管理組織設立關卡,限制過度醫療服務,控制不斷上升的醫療支出 ;1978年,美國密執安大學成立了健康管理研究中心,旨在研究生活方式行為及其對人一生健康、生活品質、生命力和醫療衛生使用情況的影響。目前,超過9000萬的美國人成為PPO計劃(低醫療費用健康保險計劃)的享用者,每10個美國人就有7個享有健康管理服務

美國將健康管理分為六類:生活方式的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災難性病傷服務、殘疾管理、綜合人群的健康管理。在每一種健康管理分類中,醫療器械產品都是必須存在和發揮作用的。

在國內,由於人口老齡化嚴重、慢病管理、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的客觀存在,人們對健康管理的需求比較迫切。但同時,公眾對健康管理的認知度還不高。對於很多人來說,健康管理只是一個新概念,健康管理在我國實際還處於初級階段。

目前,國內的醫療健康管理主要有四種模式,第一是附屬醫院機構的管理模式,醫院的固有醫療設備,無法與後期的診療健康管理區別開;第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健康管理模式,醫療設備比較落後,無法與健康管理的體系相匹配;第三,專業體檢中心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設備比較簡單,以盈利為主;第四;第三方管理模式,屬於非專業型健康管理機構,設備以三無產品居多,良莠不齊。

綜合上述情況,醫療器械在我國健康管理產業中將有兩大發展趨勢,第一是全球數字化發展趨勢,2018年全球的數字醫療市場規模是1798億,未來將達到36000億,全球醫療數字化發展空間巨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醫療的數字化首先是醫療設備的數字化,數字醫療設備是醫療服務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最為重要的基礎裝備。目前國內的數字醫療設備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核心部件主要依賴進口,產品的功能性能還不能有效滿足臨床需要,產品的穩定性及可靠性仍有差距。因此,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醫療數字化轉型可能會更為漫長。

第二個趨勢是人工智慧化發展。醫療人工智慧目前有四個重點發展方向:醫學影像、虛擬助理、健康管理、藥物研發。

不過,正如美國NIH心肺血液研究所轉化研究與應用科學中心主任George A. Mensah所說,人工智慧健康管理也存在一些難點,例如:確保數據的品質、採集、和諧、處理、可視化和互操作性;利用計算工具來改善數據存取,促進數據分析;在決策支持上應有容易使用的、直觀的設備與兼容的格式;對於個人醫療,使用能夠跟蹤患者資訊並快速提供反饋的工具;制定並落實隱私保護和數據分享政策;健康數據很多,但健康數據分析人員數量不足,應加強相關培訓與教育。

妙健康CEO 孔飛

  • 【2018年不健康大字典】

妙健康CEO 孔飛

什麼叫健康管理?其實,健康管理最重要的是「管」和「理」兩個字,管即管住,按照要求做;理是說清道理,講清楚這樣做的原因、好處等。

過去的健康管理只是健康教育,既沒有「管」也沒有「理」。糖尿病患者去醫院,醫生告訴他,要按時吃藥,管住嘴邁開腿。但是,病人要怎樣去執行「管住嘴、邁開腿」這個方案?這個方案太籠統,我們不能稱之為「健康管理」,甚至連健康教育都不算,而妙健康要做的是真正的健康管理。

通常情況下,醫療是低頻的場景,天然不具備互聯網屬性,妙健康做健康管理的邏輯是,把健康管理做好,將低頻場景變成流量變現的工具。基於這個邏輯設計,差不多每天有116萬人使用妙健康的產品,產生6728萬M值(M值指健康行為指數)。

我們做健康管理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把健康教育變成健康管理,利用數據追蹤健康方案,從而起到健康管理的作用。

第二,通過人工智慧對每個用戶做好健康畫像,把醫生智慧作為一個庫,中間用演算法匹配,針對每個人做不同的健康管理方案,最後做成健康生活指數。

妙健康後台數據顯示,30-50歲的人佔了70%的比例,我們通過數據分析,為這些人做了畫像,並歸納出幾類常見的擁有不健康行為的人群:

第一種是「椅人」,這些人主要在20-50歲左右,佔整個後台人群的44%。特別是年輕人,久坐現象很明顯,而久坐是引起慢病的重要因素。

第二種是「穩心派」,很多人敷著最好的面膜,熬著最長的夜,雖然這些人知道熬夜不好,但每天的睡眠依然不足6小時。

第三種是「外維人」,即點外賣的人群,在上海、北京、杭州等一線城市,外賣人群非常龐大。

第四種是「誤肥者」,天津的肥胖比例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山西,再次是遼寧、河北等地。

第五種是「健康小白」,這些用戶下載了妙健康的APP,但從來不用,他們註冊之後,就變成了我們的流失用戶,很多人連最基礎的健康知識都不願學習。

因此,我們希望通過這兩年追蹤的數據,分析和提煉出一些對行業發展,對健康管理的發展有借鑒意義的東西,供大家參考。

同時,我們也做了地域健康管理的方案,以及遊戲化運營的健康管理方案。玩遊戲的人容易上癮,但他們不是對遊戲本身上癮,而是對遊戲帶來的舒適感和放鬆感上癮。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將這些感覺放到健康管理中來。未來兩三年,妙健康將會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

萬靈盤古創始人兼CEO 紀俊

  • 【AI賦能精神健康,商業模式如何助力】

萬靈盤古創始人兼CEO 紀俊

作為技術人員,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不平等的、非普惠性的資源普惠化,而醫療資源恰恰是非普惠性的,醫療資源裡的精神心理更是「窪地中的窪地」。因此,我希望能夠通過人工智慧的技術,把極少數人使用的專家資源「技術化」,普惠地供給群體。這裡的群體並不一定是病人,因為心理問題並非只有診斷出疾病才表明它存在。

大多數人沒有得神經病,只是處於有心理問題的階段。中科院資訊所2017年調查顯示,大約只有11%的人心理是完全健康的,89%的人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一些問題,剩下的10%的病例是病性的,需要管理、篩查、診斷以及乾預。

精神心理的早期癥狀可以通過AI配合醫生進行篩查。臨床醫生在面診時間裡,與每個患者交流時間有限,而AI的時間很充裕,它可以和專家配合起來,與患者進行交流,AI通過知識圖譜數據分析給出預診結果,專家面診時可以做出更精準的診斷結果。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有一些醫學上無法解決的軀體癥狀,比如說背疼或脖子疼,去醫院檢查,沒有發現問題。這並不是醫生水準差,而是這些癥狀沒有達到病變的程度。這樣的人群每年大概有1億門診量,我們希望從醫院裡將這些人識別出來,幫助他們掛對科室。

我們和頂級專家合作,通過機器建立從篩查到診斷再到乾預的閉環模型。我們主要做疾病篩查和愈後,我們的初心是通過技術把專家帶給每一個需要的人。

在這個閉環模型裡,我們先做篩查,應用場景較多,包括體檢、軀體檢查、心理篩查等;診斷裡面也配備了相關工具,乾預包括藥物乾預和非藥物乾預,其中精神科藥物對大腦刺激比較嚴重,非藥物乾預分多個流派,如心理顧問、認知行為治療等。認知行為治療可以程式化,我們可以通過CPT追溯源頭改變患者的行為。

從診斷到乾預,我們用的技術主要是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場景有體檢預警的系統,AI通過與患者聊天,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查缺補漏。知識圖譜輔助我們進行篩查和乾預,專家不斷給系統打標籤,系統通過演算法抽取相關知識進入機器裡面,最終形成「機理+數據」的應用模型。

宜生到家CEO 孫金政

  • 【用中醫調理架構健康管理新模式】

宜生到家CEO 孫金政

健康管理是真正長期維護人類健康的醫療服務,包括亞健康調理、健康篩查、健康管理、就醫服務等,形成完整的鏈條才是健康管理真正要做的事情。

健康管理真正需要努力的地方是疾病以外的部分,所以在未來,健康管理是貼近人們日常生活,比較方便獲得,並且能夠解決問題的服務。中醫認為「上醫治未病」,事實上,上醫不止要治未病,還要治已病。

我們想做的事情就是通過中醫調理,做健康管理的工作。中醫在健康管理中有很重要的價值,除了治病,還能幫助病人調理健康。

中醫的本質屬性是「簡、便、效、廉」。簡,即不用帶任何東西就可以解決問題;便,即便捷,不管在任何場景,都比較容易獲得;效,即臨床效果明顯;廉指廉價,中醫調理可以因人製宜,節省資源,老百姓也會有身體上的獲得感。

目前,基層健康服務市場的主要痛點是醫療機構、國家要求、居民需求三者之間是斷開的,必須通過醫療創新的方式來解決。

那麼,醫療服務如何成為入口?首先需要解決頻次的問題,醫療服務很難成為入口,我們通過中醫調理,便可以與用戶產生緊密聯繫,未來也會接入更多服務。其次,中醫調理具有高普適的市場特點,可以做到從小孩到老年人的全人群覆蓋。再次,中醫調理具有高粘性的特點,用戶留存高,穩定性強。

我們通過「醫生+技術」為用戶提供服務場景體系,如上門服務、自建門市、社區醫院、企業理療室等,用戶可以便利地獲得測試服務以及更多的醫療服務。如果有大量公司合作,整個醫療服務體系可以搭建一個平台,前端有大量用戶,後台有大量數據,通過共享用戶和數據,幫助更多人獲得健康。

我們最終希望,將中醫調理作為醫療服務的入口,打通健康管理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營康科技創始人兼CEO 陳宇新

  • 【醫學營養專業服務之創新發展】

營康科技創始人兼CEO 陳宇新

有人說,現在的病人有三個特點:人數越來越多、慢病越來越多、全民在養生。可見,營養對老百姓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很多人對「營養」存在誤區,認為營養就是用營養的教育和預防的手段對待一些營養相關性疾病的治療和改善。事實並非如此。

專業的營養師有職業醫師證書或者受過專業培訓教育,他們是有臨床營養背景的人群,面對的群體是有營養相關疾病的人。醫學營養的對象是腫瘤人群、腎病人群、心血管人群、成人肥胖、孕婦幼兒人群。

有調查數據表明,醫院住院患者有57%的人中重度營養不良,還有一部分人住院之後,通過化療引起體重下降等一系列營養問題。醫學營養的人群對象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第一,基數龐大;第二,營養相關性疾病很難治癒;第三,這類病人首先會因為其他某種疾病而入院治療,住院之後以及康復治療的過程,都需要醫學營養的支持。

雖然人群基數大,但醫學營養並不好做。首要原因是政策法規的滯後,2009年,我國才開始在醫院設立臨床營養,在院校進行營養學科建設。其次是因為臨床醫生的營養意識匱乏,目前大城市的醫生陸續在提高意識,但小城市的醫生依然普遍缺乏營養意識。第三,營養科起步晚,基礎薄弱,缺少發展抓手。第四,群眾的營養意識偏低,主要被保健品市場教育,缺乏營養意識。

營康如何破局醫學營養領域?

首先是熬,熬意味著對這個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同時還要作出判斷:是否能熬出自己的市場壁壘。第二是思考做法,未來的場景一定是N個醫生面對億萬用戶,這種場景需要建立服務連接與合作,更離不開技術的支持。第三是整合醫生資源。第四是利用AI和大數據,緩解醫生的壓力;第五是開放合作。

在移動醫療領域做了兩三年後,我們堅定地選擇往線下走,服務好醫生,未來更要服務好患者。同時,我們將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建立專業的資料庫。第三,重點滿足醫院內患者的營養需求,服務好院內的病人。

所以我們的業務構架有三塊,包括軟體業務、產品業務、醫生集團業務。

軟體業務上,滿足營養醫生對軟體的一切需求,滿足業務發展所需要的核心開發需求。

產品業務上,通過專業化服務,與所有營養產品廠家建立合作,共同滿足患者多樣化的產品需求。

醫生集團業務上,抓住院外專業服務的核心主體,培育院外市場。

醫學營養在近幾年有了積極變化,2009年開始建設學科,2016年,醫學營養已經進入學科規範化和產業化發展階段。同時,推動醫學營養產業化發展的相關政策陸續頒布,臨床醫生營養意識和科室地位有所提高,這些現象表明,醫學營養在快速向好發展,醫學營養的春天應該很快就到了。

家有健康創始人 張鵬

  • 【社區健康管理服務的模式創新】

家有健康創始人 張鵬

地產醫療和傳統醫療以及互聯網醫療的區別是什麼?地產醫療不但可以擔負起傳統醫療的責任,還能為地產商賦能,比如可以提高地產商的樓品。

家有健康選擇走地產醫療的模式,主要做三甲醫院覆蓋不到的院前醫療服務。

家有健康的盈利點首先在於防病和控病。

防病是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出發,幫助他們解決日常遇到的小問題,如除蟎、健身等,控病主要在於延長病人的搶救時間,為120、999爭取更多的時間窗。

這是社區醫療機構的必備功能,也是老百姓的真正需求點。家有健康與地產商合作的最大好處便是節省了與老百姓建立信任感的成本和時間。

其次,家有健康由醫療向醫療服務轉變,有市場潛力。

近年來有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的服務業產值佔GDP總值的73%,南非排在世界第二位,服務業佔GDP總值38%,而中國隻佔了14%,中國的服務業尚未達到先進國家的水準。而家有健康擁有標準化醫療服務管理中心、品質控制中心等硬體,以及醫療總監、產品總監等軟體,正在由醫療向醫療服務轉變。

第三,通過智能化醫療降低成本,提高服務工作效率。

家有健康自主研發社區管理HIS系統、微診室、家庭機器人、智能巡迴醫療車等,利用AI收集基礎數據、醫療數據、基因數據、運動數據、營養數據、心理數據、生活習慣數據。

約印醫療基金CEO&管理合夥人 鄭玉芬

  • 【健康管理新模式】

醫療無非做三件事:搶醫生、搶患者、搶醫院。不過,醫生和患者都要在醫療服務機構中進行服務和被服務。

醫療服務的特點就在於,生產、輸出和消費同時進行,因此醫療服務與普通產品不太一樣,醫療服務連接起醫療產業鏈最核心的要素:藥品、器械都要通過醫療服務賣出去。

中國有2.7億慢病患者,老齡化人口有2.22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也不在少數,其中慢病費用支出佔總醫療費用的70%,而中國的醫療資源卻比較匱乏,每千人的床位數只有4.55張。不管是從VC角度、巨集觀角度,還是細分賽道的角度看,健康管理的市場都足夠大。

而VC要做的事情,就是判斷企業是否有足夠的成長性,是否有清晰的商業模式,是否到了臨界點,即萬事俱備只欠錢。

一般來講,天使投資人更像幼稚園老師,培養企業的規範性,同時有很多資源幫助企業;PE就像高中老師,企業IPO之前,PE會像高中老師一樣,懂得如何輔導企業拿高分,最後企業通過IPO一舉成名。因此,企業融資時要做好匹配,不同發展階段尋找不同性質的投資人或投資機構,企業的估值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想要融資或藉助資本發展,企業必須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比如引進科研能力很強的科學家,或者在基因、蛋白、代謝、微生物等領域有自己的獨特成果,單靠模式創新很難打動投資人。

目前,健康管理的場景在發生改變,Homecare在美國已經很普遍,中國也有自己的特色模式——Medical Mall,不僅有商業,醫療服務業很便利,人們逛街的同時,就能看一些基礎的疾病。

未來三到五年,醫改的方向會比較清楚。歐洲有很多大醫院主要解決住院問題,第二門診開放給私營醫院或機構,中國會不會這麼做,還值得關注。

不過,醫療AI、風險識別虛擬護士、多維度檢測等,都是熱門領域,目前醫療AI已經產生很多估值較高的公司。如何選擇商業模式、產品和服務,如何進行管道建立,如何甄別目標客戶,這些是所有VC都非常關注的。

添加時請註明:姓名-公司-職位

後台發送關鍵詞即可獲得相關好文

網站、公眾號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