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啥有的寶寶10個月會走路,有的一歲半也不會走?家長自身有原因

文|秘籍君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寶寶走路很早,10個月的時候家長扶著就能搖搖晃晃地走路了,但有的寶寶卻不行,過了一歲還只是扶著沙發或者牆角沿著走。雖然寶寶早走晚走幾個月沒什麼,但造成差別的原因,還真在家長身上。

有位家長自家孩子一歲半了還不會走路他也不以為然,直到有位當醫生的親戚去家裡做客,發現孩子的異常,告訴他們可能是孩子發育遲緩了,他們才大吃一驚,趕去醫院做檢查。

如今我們都在強調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切不可揠苗助長,但是家長也不可太過「佛系」,走了另一個極端。畢竟,孩子的生長髮育雖然有個體的特點,但也需要尊重大規律。

為啥有的寶寶10個月會走路,有的一歲半也不會走?家長別總「順其自然」,其實反省一下,家長自身也有原因。

為啥有的寶寶10個月會走路,有的一歲半也不會走?家長自身有原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家長是否遵守寶寶先爬後站再走的運動規律?

寶寶在生長過程中,有一定的發育規律。從大運動發展情況來說,是先爬再站,最後到走。寶寶在爬行階段,可以增加手臂和腿部的靈活性,有效鍛煉四肢協調能力,從而為站和行走墊定基礎。可以說,爬得多的孩子,自然站得穩,走得也穩。連專家也建議,寶寶在行走之前最好要爬夠500個小時。

但如今很多家長在寶寶還沒怎麼爬行時就急著拉寶寶站起來了。寶寶站立之後,視野範圍變大,自然不願意再趴著爬行。結果白白錯過了爬行鍛煉的機會。就算早早學走路,也是顫顫巍巍,家長不僅費心費力,寶寶也要在學走路上走很多彎路花很長時間,可謂「欲速則不達」。

為啥有的寶寶10個月會走路,有的一歲半也不會走?家長自身有原因

家長在寶寶學走路過程中,是適當放手,還是過度呵護?

我曾看到一位奶奶招呼自己的孫子走路,兩手外擴像老母雞護崽子一樣謹慎。孫子不小心摔倒了,奶奶心疼地摟在懷裡又是擦眼淚又是怨地不平。結果寶寶走路的時間還沒在奶奶懷裡的時間長。

寶寶剛學走路時,其實是對外界的一種探索方式。在這個過程匯總難免會跌倒,遭遇一些挫折。其實這時候寶寶自己還沒什麼反應,他們的感受往往來自家長的態度。跌倒後如果家長沒說什麼,寶寶就會把「跌倒」當做一件很平常的事,爬起來就繼續走下去了。但當家長大驚小怪地查看寶寶受傷情況,嘴裡還不住安慰時,寶寶就覺得「這事很大」,不自覺地就會對走路產生畏懼感,從而延長學走路時間。

為啥有的寶寶10個月會走路,有的一歲半也不會走?家長自身有原因

寶寶該學走路了,家長是否仍抱著,或者讓寶寶坐在小推車裡?

老家有位鄰居,寶寶已經一歲兩個月,仍然沒有要走路的意思,她自己也時不時地疑惑「我家寶寶怎麼不走路呢?」但看她的行為,外出時不是讓寶寶坐小推車裡就是抱著,根本不給寶寶下地的機會,寶寶又怎麼會學會走路呢?

很多時候,寶寶走路晚其實在於家長給的機會不夠。走兩步摔倒了就心疼不讓走,或者在該學走路的時候卻不放寶寶下地學走,都會延遲寶寶會走路的時間。

你家寶寶是多大會走路的呢?

-----------------------

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餵養、輔食添加、疫苗接種、疾病護理、成長髮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給您定期奉上實用育兒生活小常識,讓你用科學的方式輕鬆帶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