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歷過高考,才是我們的“人生巔峰”

6月7日,又高考了。

之前看到個段子:

人生最輝煌的一段時間就是高考前6個月,那時候的你,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知無機有機反應,前有橢圓雙曲線,後有雜交生物圈,外可說英語,內可修古文,求得了數列,說得了馬哲,溯源中華上下五千年,延推五洲陸海百萬千。現在呢?除了玩手機,廢人一個。

港真,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從“學問”的綜合面考量,高考那一年,還真是我們的人生巔峰

理論上,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逼你去學你不愛學的科目,去死磕“無用的東西”;再也沒有你付出多少辛苦,就必然會有多少收獲的好事發生;甚至再也沒有那麽公平的競爭,不問出處不尋來歷不看雌雄不顧業績。

在我有生之年,我都會燒香拜佛高考千萬別取消,我要讓我兒子也走一趟他自己的“人生巔峰”。

1

如果要我把至今尚未活過大半的人生硬劃成兩半,我會選2000年7月7日參加高考那一天。

那一日應該是悶人的。江南的7月上旬,出梅與否完全看老天爺的心情。只是無論是黃梅天的悶熱,還是大伏天的酷暑,都濃烈得如野獸派的用色,一點都不適合考生的正常發揮。

2000年,手機還遠沒有普及,做生意的人才會在腰間別個磚頭一樣的大哥大,說電話就像吵架。所以,不存在把手機帶進考場去作弊。當然考場也不可能有冷氣機,教室裡都會放倆大澡盆,每個盆裡堆著一大坨冰塊,2個小時一場考試下來,冰塊也就化成了一盆洗澡水。

當年上海的高考還是3+1的考法,後來改革過幾次,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大致還是分為文理兩種。語數外必考,還有一科,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生物、地理這六門中選一門。數學卷亦根據選擇的科目而分為文理兩類卷子,理科卷在後面的簡答和問答題中會有不同。

我加考的是物理科目。第一天上午考語文;第二天上午考數學,下午考物理,第三天上午考英文。

我隻記得,家長們都候在考點的校門口外,三五一群,說些孩子平時如何備考的閑話。上午放考後,就有家長拎著半隻西瓜給孩子出來直接解暑降溫。我們這一代的父輩哪有現在自己當起爹媽來的雞血,但20年來不變是爹媽的心,等到自己小孩出了考場,不敢多問,生怕問多了影響下一場考試的情緒;可又特別想問,只能暗搓搓揣摩著小孩的臉色。其實,我們那時候也不是不想和爸媽交流考試心得,真的是他們只能領會個精神,講到具體的題目,能做出高考數學卷第一道填空題的大概就能算父母界的大神。

當然,父母們對語文卷的作文題還是特別來勁兒,這和如今的朋友圈一樣一樣的。作文沒門檻啊,就像評價一隻冷氣機是否製冷一樣,誰都可以啊!

我記得我當年考完語文,磨磨蹭蹭地出了考場第一眼見到我爸,他笑盈盈地劈頭蓋臉就問我:“你給世博會定了什麽主題啊?”

嗯,我感覺15年後,這一招我也會用在我兒子身上。

2

當年7月的那場高考,是被定義為“一考定終身”的。那時候,哪有那麽多的民辦大學?哪有那麽多的出國讀書?高考落榜,意味著含辛茹苦的高中三年打了水漂,父母們熬出了許多白發,巴望著你能考上大學,圓了家裡五行缺大學生的讀書夢,當然更多的是希望你將來能靠著讀書安身立命。

我們這一輩的爹媽,多數都很實誠。50後的身上有很多我們80後沒有的吃苦耐勞和老實安分。他們要孩子讀書,才不是求什麽大富大貴,更不是求什麽躋身上流社會。他們覺得讀書是正途,總得試一試,能讀成那最好,將來成家立業,便得幸福人生;哪怕讀不成,打罵也是不成的,那就希望孩子別誤入歧途,成了流氓喇三,別給家人丟臉就成。

我們當年自己還都是孩子,卻深知父母不容易,他們把家裡最好的東西都給了自己,如不好好讀書,辜負了自己倒算,辜負了爹媽,總覺得心下戚戚。所以,18年後,我依然覺得當初在精神和體能的雙重壓力下能挺過來的,真真都是一條條好漢——不是說那些最終拿到985、211的錄取通知書,才是強者;而是完成高考這件事,並且順利往下走的孩子們,都是好樣的。

要知道,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這一年,刷掉了多少題,做爛了多少卷子,頭上高考這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就懸在那裡,讓人不得安生。

我高中念的是市重點,高三讀的又是物理班,全班近50個同學,四分之三是男生。有些男孩子瘋玩了高中前兩年,高三開始發奮讀書,這些學霸才是真的“滅霸”:一晚上能滅十張卷子,三天能滅一整本英文課外練習書。下課後,學霸們圍成一團研究難題,有些題老師的解題速度都跟不上幾個傑出人士生。更別提每周各科一次小測驗,隔三岔五模擬考、五校聯考、十校聯考,考分都有排名,全在班主任手裡,誰都可以去借來仔細看……這種壓力,頂上整整一年,對男生來說,都成了金剛狼;對女生來說,都是金剛小芭比。

也有心理將崩而未崩的,或者直接崩掉的。具體表現為逃學不上課,不做題,不聽話,或者找衛生老師去聊天。還有談戀愛和寫小說的。

嗯,我就是高三寫小說的那個人。後來念大學一年級時,還出版在了一個小說集子裡,這也是後話了。

3

經歷過高考這種“人生巔峰”的人,就能一眼看穿如今市面上兜售的“快樂教育”、“快樂學習”基本都在扯蛋。對於多數智商不欠費更不超額的人來說,學習本身並不會是一件輕鬆之事。你必得歷經苦讀、苦背、苦練,才能千帆過盡,靈感乍現、妙手偶得。寫文章如此,學外語如此,搞數理化研究更是如此。別去妒嫉什麽“有些人就是老天賞飯吃”,你也要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得標好了價格”。

如果說學習是一種能力,那刻苦便是一種毅力,頂住外在所有壓力,完成“高考”則體現的是最終的執行力。你會說,沒有參加高考就不配有後來的人生巔峰了嗎?當然配啊,但那並非是絕大多數人的人生。況且,18歲那年的高考,就是一個讀書人第一次面對“最大規模”的公平競爭,那是年輕人的戰場,那是開始遠征的號角,那是對個體心智的堅韌程度最直接的考量——那麽好的機會,為何要放過?

所以,我對那些“不玩高考”的家庭而自帶的優越感有種不理解:只是道不同而已,難不成你用資本的優勢,就能換來人生的所有體驗了?

其實,教育無論是在所謂的“體制內外”,它最終的意義,都該指向個性的良好發掘和人生的價值體驗。一個孩子的受教育之路,如果沒有大小考,甚至沒有高考,我不知道這“是福是禍”。

反正人生的喜怒哀樂、成功挫敗都是一種路徑,而它會最終告訴我們:活得豐富,活得明白,活出潛能與韌勁來,才能活得灑脫,活得漂亮。

我希望我的兒子,終有一天,能趟過“高考”這條河,從而清醒地開始認識自己:什麽我能盡力去爭取,什麽值得我努力去證明。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