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年語文高考試卷釋放了哪些改革信號

“滿滿的正能量、濃濃的育人味”“德智體美勞高考全體現,試卷帶領孩子美起來動起來”“高考試題讓學生答卷有益”……這是專家們對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的評價。

今年高考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高考命題專家、高校教授及一線語文教師,梳理今年的語文高考試題釋放的改革信號。

滿滿的正能量

專家們都對今年全國Ⅱ卷的作文題目“青春接棒,強國有我”表示了讚賞。他們認為,今年的高考語文試卷命題充分發揮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將濃厚的家國情懷以貼近現實、貼近考生的方式,生動地呈現在試題之中,營造了極富時代特點和青春色彩的語境,彰顯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專家們還認為,語文命題從材料選擇、題目設置等方面充分挖掘優秀品德文化內涵,切實發揮了優秀文化的浸潤功能、榜樣人物的示範功能,對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比如,全國Ⅰ卷名篇名句默寫題要求默寫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的就是為國戍邊、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全國Ⅲ卷默寫題要求默寫《論語·子罕》中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堅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命題充分發揮優秀文化的浸潤功能,利用傳統的優秀品格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高考命題專家說。再比如,全國Ⅰ卷名篇名句默寫李白《蜀道難》中“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兩句,隱含的是傳說中“五丁開山”的奮鬥故事;全國Ⅰ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選用了魯迅的《理水》,小說塑造的大禹及其隨員正是“埋頭苦乾、拚命硬乾”的實乾家、奮鬥者的真實寫照。命題設置就是在著意引導考生思考“中國的脊梁”,進一步強化奮鬥者形象。

“試卷要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但是選材還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巢宗祺說,本次語文試卷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全國卷中,材料涉及港珠澳大橋、“一帶一路”、“嫦娥四號”等國家發展熱點,也涉及世乒賽、冬奧會等體育熱點;此外,命題材料還涵蓋了中國傳統音樂、中國書畫藝術等大量內容,甚至還出現了壓力與肥胖、生物酶與飲酒等生活熱點。專家指出,這種選材設計,貼近現實生活和學生,有助於引導考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理解語文、應用語文,在應用語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參與社會、服務社會。

近年語文高考試題更強調思辨

每年高考試題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的重視,不僅因為高考關係到萬千學子的命運,人們還希望從高考的變化中探尋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從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看,服務高校選才和引導高中教學這兩個功能都體現得非常好。”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說。比如全國Ⅰ、Ⅱ、Ⅲ卷中的第二十題,學生在填答時,都要建立在嚴謹的邏輯推理基礎上,“這與大學的邏輯性訓練非常一致”。

“確實,這幾年的高考試題強調思辨和論述了。”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這個特點從今年的作文題上就有明顯的體現。陳志文說:“比如今年的江蘇卷以‘五味調和’為主題,‘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實際上是引導考生進行換位思考,然後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這是在督促學生去思辨。這一方面檢驗同學們的論述能力,同時也對同學們的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進行考察。如果沒有很好的思辨能力,很難寫出優秀的作文。”

高考命題上的特點,一定會影響到基礎教育。一位來自一線的語文教師指出,教師們不一定都會認真研究課程標準,但是所有教師都會研究高考試題。

既然“指揮棒”確實存在,那就應該用好它。

教育部高考命題專家指出,從今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確實實現了“精準落實高考評價體系,持續深化語文科考試內容改革”的命題目標:適應新時代高素質人才需求,緊密銜接高中課程標準,精準落實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續深化考試內容改革,增長考生知識見識,提高考生能力素養,凸顯語文學科的應用導向,突出試題命製的情境設計。在服務高校人才選拔的同時,引導語文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語文改革,提升學生關鍵能力是根本

隨著高考改革不斷深入,學生和家長對語文的重視程度正在提高,甚至有人提出“得語文者得天下”。不過也有專家指出,現在社會上也存在對高考甚至對整個語文改革過度關注的傾向,不少人對語文的重視還停留在“學好語文能提分”這種淺層次的認識上。

這種“熱炒”語文的現象並不利於語文學科的改革。“我甚至發現,現在有的小學生的作業也在往高考的出題思路上靠。”巢宗祺說。這種傾向非常不好,因為高考的考查是以理解為主的,但是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重點並不在這裡,而是要培養語文直覺、要有豐富的積累。“小學生出現的病句,教師根本不需要去特別糾正,隨著孩子積累的增加、語感的豐富,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專家指出,語文改革不需要炒作,而是應該聚焦在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上。

高考命題專家介紹,“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是新一輪高考內容改革的重點,而今年的高考語文命題正是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處理、邏輯思辨、審美鑒賞、探究創新、語言表達等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

信息處理能力是21世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從今年的試卷中,我們就能看到,考題加大了對考生實用信息處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專家介紹,全國Ⅰ、Ⅱ、Ⅲ卷均在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學類文本及文言文閱讀部分專門設題,重點考查考生面對不同問題情境時的信息處理能力。此外,在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第21題還要求考生對一則新聞報導進行關鍵信息提煉。“這一創新題型引導考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信息的獲取、篩選、提煉和表達,有助於進一步強化信息處理能力的實用導向。”高考命題專家說。

遠離“炒作”,把焦點放在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的提高上,其實更有助於人們對語文改革保持更為理性的認識,尋找真正的問題。“應該看到,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能力上還存在著比較明顯的欠缺,比如說,如何表達。”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說。

很多專家都有類似的感受。陳志文介紹:“一些高校正在把表達與寫作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這件事本身就說明大學生在這方面存在著普遍欠缺。”

作文就是一種語文表達,但是專家認為,要解決學生表達能力欠缺的問題,依靠的不是幾次作文突擊教學,而是要體現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陸儉明教授舉例,魯迅的作品《祝福》中有一段對祥林嫂的描寫:“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我們的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能否把這樣的句子改成一個長句?‘比她更長的竹竿’能否去掉‘比她更長’這個修飾?我們的教師只有在課堂上經常進行這樣的引導,才能讓學生逐步去學會思考,學生的表達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陸儉明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