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因為一句話,我被領導開除了”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小夥說,自己被解雇了。

當天,領導讓他算一個數,他因為平時跟領導關係特別熟,隨口說了句:就一行數,你還讓我算,懶死你得了。

結果,當場被開除了。

這個小夥冤嗎?我覺得一點都不冤。

職場上,缺乏分寸感的人,就算不會被解雇,職場之路,也不會太順。

職場上的哪些關係間,特別需要分寸感?

我們先來看幾個故事:

1

之前有個候選人,是一個工作了近10年的職業經理人,裸辭了。

他是一家公司的地區銷售主管,在公司很多年。他的上級本應是銷售經理,但這個崗位一直空缺,他就直接匯報給銷售總監。

他和這位銷售總監,相處得很不錯,工作中配合順利,私下裡脾氣相投,每次銷售總監出差到他所在城市,都會相約吃飯聊天。

後來,公司招募了一位銷售經理,成了他的直接領導。

無論從管理風格還是行為方式,候選人都覺得,這個經理,跟他“不是一路人”,後來有一次,倆人發生了比較大的衝突,嗆了起來。

這個候選人,覺得有必要和銷售總監溝通一下,就直接撥通了總監的電話,把事情原委以及過往對這個銷售經理的種種不滿,和盤托出。

他本以為,以他和總監的交情,經理會被為難一下,沒想到,被為難的卻是自己。

總監雖然沒有把他“越級匯報”的事一五一十告訴經理,但卻囑咐銷售經理,管好自己的團隊。

沒過多久,這個候選人就辭職了。

職場上最需要分寸感的第一種關係,就是你和老闆的關係。

不論你們之前是何種交情、私下關係有多好,上下級就是上下級。

永遠不要企圖和老闆做知心朋友。

和老闆可以關係好,但不要妄想這樣的關係能給你帶來什麽。站在老闆的角度,首先要考慮的,永遠是團隊的業績,部門整體的穩定。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不能說銷售總監陰險或不近人情,而只是,站在他的角度,如果他的直接下屬和一個普通銷售主管起了衝突,只能留下一位,他會選擇讓他損失最小的一方。

2

第二個故事,來自一個漂亮的女生。

大學畢業後,她加入一家公司做部門助理。由於是職場小白,人又長得漂亮,所以工作中遇到什麽問題,部門裡很多人都願意主動幫她。

部門裡有個男同事,對她也很熱情,熱情到超出了普通同事的關心。

女孩不是沒有察覺,但一是男同事也並沒有做什麽特別過分的舉動,只是能明顯感覺到對她格外照顧;二是自己真的不擅長拒絕。

就這樣,一來二去,男同事對外宣稱,女孩是他的女朋友。

這下女孩急了,說自己並不喜歡這個男同事,也從沒答應做他女朋友。

事情最後鬧得沸沸揚揚,以女孩辭職收場。

職場上的第二種特別需要分寸感的關係,就是男女同事之間。

這種關係,把握不好,不但影響工作,甚至影響個人口碑。

保持得體的距離,不曖昧、不裝傻,才能坦蕩地避開流言蜚語。(別問我什麽叫得體的距離,你肯定知道。)

3

第三個故事,來自不同國家的同事之間。

之前有個女同事,是四川妹子,開朗活潑,是我見過的最外向、最能聊的人,我曾親眼見過她用一趟電梯的功夫,把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聊到下了電梯稱兄道弟。

這樣的性格,讓她做銷售做得順風順水。

但是,並不是所有時候,這樣的性格都吃得開。

後來公司調來了一個韓國人做領導,她的處境就不是特別好。

這個韓國領導,雖然長得時尚陽光,但骨子裡,很韓國,他對不同級別間的界限感,特別強。

但川妹子一是被韓國人的外表迷惑了,二是真的一時改不過來自己這種自來熟的性格,所以總會不自覺地,“打擾”到領導,比如開會時開開玩笑、吃飯時聊到家人等私人問題,弄得這個韓國領導又尷尬、又不滿。

雖然這個川妹子,並沒有因為這種讓對方不爽的行為受到什麽明顯懲罰,但,韓國老闆卻向她的直線領導反映過這個問題,也直接導致了領導對她的評估結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之間的同事,對分寸感,也有不同的觀念和接受程度。

故事講完,我們都知道了,分寸感這事,可能真的會嚴重到影響前途。

那麽,在職場上,我們怎麽把握分寸感呢?

1

原則一:拿捏不準是否合適,就是不合適。

就好比我們買一件東西,可買可不買,那八成這件東西你買了也不會有太大用處。

同樣,一句話、一個動作,心裡猶豫要不要說,要不要做,其中必定有讓你拿不準的地方,說了做了就可能出錯。

猶豫,就代表有問題。

這時,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不說這句話,不做這個動作。

不圖一時之快,也不逞一時之強。

如果你實在忍不住,非要說不可,就用以下這個標準,來判斷你的行為,到底是不是冒犯了別人:

我的話語和行為,到底是滿足了自己,還是真心實意幫助他人?我說的和做的這些,真的對他有用嗎?

比如,想對同事表示關心,又怕對方覺得自己多事,就發自內心的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真的是為了他好嗎?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周到熱情,甚至為了滿足自己那顆八卦的心?

我提供給他的關心和幫助,真的能幫到他嗎?

如果這些答案是否定的,那麽,這件事,除了可能冒犯對方,沒有任何好處,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要做。

2

原則二:如果感到對方行為的不合適,及時表達你的真實感受,是傷害最小的行為。

正如例子二中的那個姑娘,如果她在一開始感到對方的過分舉動時,就明確告知對方,自己覺得這樣不合適,大部分人是不會繼續做出過分舉動的。

很多時候,面對讓我們不舒服的行為,一味地忍讓回避,反而會讓問題變得嚴重。

之前就有個朋友,說他們辦公室的同事,某天突然發飆了,衝著另外一個人大喊:

你能不能不要這麽煩人,我已經忍你很久了,你天天在我耳邊叨叨你家裡的事,我真的不想聽!

被吼的那個同事,也是一臉懵,因為自己每次說“知心話”時,對方都沒有表示出反感,甚至有時還附和兩句,沒想到,會把對方逼到忍無可忍。

每個人對自我“安全區域”的界限都不同,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善於從對方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來判斷對方的反應。可能你覺得你的表情已經顯示出明顯的不滿,對方卻根本沒有察覺。

人與人的交往,猜是最高的成本。

如果別人無意冒犯了你,比起各種暗示,或者積攢起來不滿一起發泄,更好的辦法,是在你感覺不舒服、被冒犯時,就禮貌客氣地提醒對方,你不喜歡這樣。

我們總是很難說不,卻又無法真的讓自己一直委屈,就任由矛盾升級,直至造成更大損害。

3

原則三:尊重不同。

在之前介紹的《對立的天才》這本書裡(回顧文章點這裡:《沒有錯的性格,只有錯的方式》),我們曾分享過,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對世界的感知,是不同的。

內向者,需要去享受獨處的時光,外向者總是很難理解,總是試圖去打破內向者的安靜獨處。外向者總是隨時歡迎他人的陪伴,也認為別人會隨時歡迎自己的加入。

並不是我們認為好的,對別人來講也是好的。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在別人表達了和你不同的分寸感需求時,不要詫異、指責、猜忌,而只是尊重別人的需求。

人天生性格不同,加之文化背景差異,生長環境不同,對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你習慣的方式,也並不是正確的、最好的。不要試圖改變別人。

了解對方的真實需要,按照他能接受的、感覺舒服的方式,而不是你認為正確的方式對待他,就是最好的分寸感。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