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弗洛伊德論愛情 :經典選摘

本文摘選自弗洛伊德《性學三論與愛情心理學》。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 著

孫楠 | 譯

迄今為止,一直都是由富有想象力的作家在為我們描述,到底是什麽樣的“擇偶條件”在指導人類做出對象選擇,以及人們是如何在想象中的要求與現實二者之間求得和諧統一的。

作家確實具備某些特定的品質,使其能夠勝任這一工作:首先,他們能夠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洞察到隱藏在他人心底的情緒起伏;其次,他們有勇氣向讀者展現自己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進行自我剖析。

但由於某些原因,他們的作品的參考價值會大打折扣。因此,作家必須在給讀者帶來智性和審美上的快感的同時,也能喚起他們的情感共鳴。由於這一原因,作家不能絲毫不爽地將現實呈現出來,而是必須對其進行分解,剔除那些干擾因素,再對缺失部分進行彌補,以求全文能夠和諧流暢,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詩意的特權”。

然而,對於他們筆下所描繪的心理狀態,作家並沒有興趣去探究它們的起因與發展。如此一來,其結果必然是,當科學家面對幾千年以來被藝術家在作品中描繪得引人入勝的同樣材料(愛情)時,他們反而笨手笨腳,甚至其發現本身也令人覺得興味索然。正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這些發現將向我們證實,我們對於人類愛情領域的研究完全經得起科學的考驗,科學研究已經遠遠超越了人類心理活動的“快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

在精神分析的治療過程中,我們有足夠的機會搜集到神經症患者在戀愛中的行為方式,同時,我們也能回憶起——通過我們的所見所聞——類似的行為也曾出現在正常人甚至是一些傑出人士的身上。如果研究者恰巧可以搜集到充分有力的樣本素材,經過統計整理之後,便可對各種不同的類型進行清晰的劃分。首先,我們來介紹男性的一種對象選擇類型,這種類型的特點就在於它的“擇偶條件”,這些必要條件會令人感到迷惑和費解,只有通過精神分析才能對其做出清晰的解釋。

在所有的“擇偶條件”當中,第一條最為特殊:一旦在一個人的身上發現了這一點,那也就意味著在他的身上同時還可發現該類型的其他特點。我們將這個條件稱為“受傷的第三者”,即這類男性在選擇對象的時候,絕不會對那些未婚的或是離異獨居的單身女性感興趣,而僅對那些已婚的、訂了婚的或是已經有了男朋友的女性著迷。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如果一位女士並沒有與哪位男士締結所屬關係,就會受到這類男性的忽視,甚至還會遭到嫌棄;而一旦這位女士名花有主了,她就會立即成為被熱烈追求的對象。

第二個條件雖然不那麽恆定,但也同樣引人注目。它常常與第一個條件相伴出現,而第一個條件卻常常是單獨出現的。這個條件的特點是,這類男性從不會把那些純潔正派的好姑娘作為自己的擇偶對象,卻只會愛上那些私生活不檢點的,朝三暮四且無法從一而終的女性。就後者特徵而言,這類男性所偏愛的口味也會存在程度上的差異,他們所喜歡的有可能是善於調情的有夫之婦、四處留情的交際花又或者是深諳情愛之道的“萬人迷”。總之,這類男性是絕對不會對良家婦女感興趣的。說得粗俗點兒,這第二個必要條件也可以被稱為“非妓女[德語中為“dirne”,在此處及本章的其他地方,將其譯為“妓女”一詞並不合適,因為英語中的“妓女”一詞過於強調金錢,用“harlot”似乎更貼切,隻不過這個詞現在聽起來有些老套了,甚至帶有《聖經》的色彩。]不愛”

如果說第一個條件能夠滿足男性要與自己的情敵一較高低的欲望,那麽第二個條件當中,由於男性鍾情的都是些蕩婦,這就免不了要嘗嘗妒忌的滋味,而這對於這個類型的人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當他們妒火中燒時,他們的激情才能到達頂點,女性也才能充分實現她們的價值。因此這類男性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點燃心中妒火的機會,並任由其發展成燎原之勢。

令人奇怪的是,他們從不會嫉妒這些女性的合法伴侶,倒是對首次出現在她們身邊的陌生人充滿了懷疑。在某些情況下,男性甚至不想獨自佔有一個女性,並極其享受自己置身其中的三角關係。

我有一位患者,他曾因為自己情人的出軌行為而飽受折磨,但對於情人即將結婚的事實,他卻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甚至極力促成此事,並且在接下來的若乾年裡,他也並沒有表現出對情人丈夫的半點兒妒忌之情。

另一個典型的病例是,一位患者曾經對自己初戀情人的丈夫嫉妒至極,甚至想辦法要終止他們的婚姻,但在其後的若乾段感情經歷中,他也變得與這一類型中的其他男性一樣,不再把情人的合法丈夫視為絆腳石了。

上文中我們總結了男性要求他所選擇的對象必須具備什麽樣的條件,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是,在戀愛中男性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戀愛對象的。

在正常的戀愛關係中,女性會因為潔身自好而被人高看一眼,而生性放蕩則會遭人唾棄。但現在我們所說的這類男性卻將這些放蕩的女性當成自己的夢中情人,這實在是有些離經叛道。要與這類女性保持戀愛關係,非得要費些心思才行,但這也正是令他們著迷之處。他們把自己的情人看成是此生的唯一愛人,並一再要求情人對他們保持忠貞,儘管現實中常常是事與願違的。

此處我所描述的戀愛關係明顯具有強迫症傾向,雖然每一個沉浸在愛情當中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傾向,但千萬不要認為一段忠貞不渝、激情澎湃的愛情就足以構成你一生的情感生活,或是此生唯一的一次。相反,同樣的情緣會在這類男性身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出現,且每一次都是對過往經歷的重現。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居住地點和生活環境等外界因素的改變,他們的戀愛對象會頻繁地發生變化,進而構成了一系列的感情經歷。

最令研究者感到震驚的,就是這類男性所表現出來的想要拯救自己心愛女人的衝動。

他堅信自己的情人需要他,要是沒有他,這個女人就會道德淪喪,陷入道德的谷底。因此,他通過控制和約束來拯救這個女人。在某些個別案例中,男性產生想要拯救一位女性的想法是因為她的私生活真的不太檢點,是社會中的不安定因素,但如果這位女性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他也還是會依此照辦。我便認識一位這種類型的男人,他深知如何討人歡心,利用花言巧語和雕蟲小技來引誘女性,接著就會想方設法地讓女性在戀愛過程中對他保持忠貞不渝。

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一番這類男性所具有的不同特徵,就可以發現:這類男性所愛的女性必須是名花有主、生性放蕩之人,他們對這樣的女性會另眼相看,他們想有體驗妒火中燒的需求,他們想對這樣的女人忠貞不貳,但又長期與其他女性保持不正當的關係,並且他們還具有拯救女性的強烈願望。

這類男性為什麽具有這些特徵?

單獨一個原因似乎很難對此做出解釋。然而,通過精神分析對這類男性的生活經歷進行剖析,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單一根源。他們的擇偶條件為何如此怪異?他們在戀愛中為什麽總持這種行為方式?這一切都與正常人戀愛的心理根源一樣,可以追溯至幼兒時期對母親的依戀,如今的行為也都是對母親的依戀所造成的結果。

在正常的愛情生活中,男性在選擇對象時,僅有少數人會原封不動地將母親的原型特徵保存下來,例如,青年男子對年長成熟女性的偏愛就屬於這種情況,但是正常人會將自己的力比多迅速地從母親身上掙脫。然而,我們所說的這類男性,他們對母親長久地保持著依戀,甚至一直持續到青春期以後,這就導致他們在未來所選擇的戀愛對象都具備母親的特徵,很容易就被看成是“母親的替代品”。此處我們可以借新生兒的顱骨形狀來打個比方:若母親分娩的時間過長,孩子的顱骨形狀就會與母親骨盆的狹窄處極其相似。[在1924年之前的各個版本中,“shaped”一詞為“deformed”,意為“變形”。]

下面我們就要提供一些證據來證實,這種類型的人格特徵,如擇偶條件和戀愛行為,確實是源自與母親有關的心理情結的。似乎最容易找到的是第一個條件的證據,即他們所選擇的女性必須身有所屬,或者說,這段關係中必然存在著一個“受傷的第三者”。很顯然,對於一個在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來說,母親在本質上就是屬於父親的,而“受傷的第三者”正是父親的化身。他們過於高估自己的戀愛對象,認為她們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這自然也是源自他們兒時的經歷,每個人都只能擁有一位母親,孩子與母親之間的親情既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無法複製的。

如果明白了這類人所選擇的戀愛對象都是母親的替代品,那麽,他們頻繁更換戀愛對象的行為看似與母親的不可替代性相矛盾,但其實也並不難理解。通過對其他案例的精神分析,我們發現,所謂在潛意識中認為不可替代的東西,都會令人們在現實中無限循環地追尋下去,因為每一個替代品都無法完全滿足他們的期望。類似的情況還有,孩子在某一個年齡時,都會追著一個問題問個不休,並且他們問的始終都是同一個問題,但似乎總也找不到令他們滿意的表述方式。 [弗洛伊德在《達·芬奇對童年的回憶》(1910c)一文中也曾提到了這一點。]同理,神經症患者所表現出來的喋喋不休也屬於這種情況,他們處於一種隱秘的壓力之下,想通過自己的喋喋不休向世人表露心跡,但又總是欲語還休,多次嘗試卻始終未果。

與此相對,此類人擇偶的第二個條件,即他們只會對蕩婦般的女人產生興趣,這似乎與戀母情結是背道而馳的。在一個頭腦清醒的成年人的意識裡,母親被看作是純潔無瑕、神聖不可侵犯的聖母。若是有人在道德方面對母親提出質疑,他會認為這是一種冒犯;倘若自己心裡也產生了這樣的疑慮,那他可就要倍感煎熬了。“母親”與“妓女”所構成的鮮明對比促使我們繼續探尋這兩種情結的發展歷史以及二者在潛意識中的關係,因為此前我們早已發現,在意識中相互對立的雙方,很可能在潛意識中是一個整體。[弗洛伊德在《釋夢》(1900a)中已經提到了這一事實(標準版,第4卷,p.318)。在《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1905c)第六章中做了更詳細的解釋。]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男孩大約在青春期之前就已經掌握了成年人間的性關係的基本知識。通過那些不加掩飾又帶有挑逗性質的汙言穢語,孩子們窺見到了成人世界裡有關性生活的秘密,隨著成年人性行為的暴露,他們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形象也隨之坍塌,因為孩子覺得在他們內心當中地位崇高的父母是不應該做出這種行為的。剛剛得知這些秘密的孩子,內心會受到巨大衝擊,在對待自己的父母時會表現得更為強烈。他們往往拒絕承認自己的父母有性生活的事實,辯解道:“你們的父母可能會做那樣的事,但我的父母是絕對不可能這樣做的。”[見弗洛伊德的論文《兒童性理論》(1908c)中的最後一節。]

由於接受了性啟蒙,男孩子還了解到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女人,她們靠與人性交來謀生,也因此遭人唾棄。男孩子對此當然是無所謂的,而一旦知道他們也可以在這些女人的幫助下享受性愛的歡愉,過上只有成年人才被許可的性生活時,他們的內心恐怕是既渴望又恐懼的。此後,他們發現自己的父母並不是什麽例外,他們和其他夫妻一樣過著令人作嘔的性生活。他們也會很諷刺地告訴自己,自己的母親與妓女之間其實也沒有太大區別,畢竟她們做的都是同樣的事。他們所接受的性啟蒙資訊實際上還喚醒了他們對幼兒時期的印象和願望的記憶,這些記憶能夠激活他們的某種特定的心理衝動。

在這個心理衝動的驅動下,他們又開始渴望母親,把父親看作是自己的情敵,憎恨他們阻礙了自己願望的實現,陷入了我們所說的“俄狄浦斯情結” [這似乎是弗洛伊德首次公開使用該術語,雖然他應該早就熟悉了這一概念(見標準版,第4卷,p.263),他曾經在上一注腳中所提及的論文中和《精神分析五講》(1910a)當中提到過“核心情結”(nuclear complex)。]。他們無法原諒母親賦予了父親可以與之性交的特權,卻沒有選擇與自己性交,他們認為這是母親對自己的不忠。如果這種內心的衝動不能迅速消失,那麽他們就只能在自己的幻想當中宣泄自己的相思之苦,這些幻想通常都與同母親發生性行為有關,情節離奇但除此以外別無他法,而他們的緊張感最終只能通過手淫得以緩解。對母親的渴望與對父親的仇恨,在這種情結的雙重作用下,他們最常想到的就是母親對自己不忠的畫面,而母親出軌的對象又常常伴有男孩自己的特點,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具有男孩理想中的人格,可以在成年後與父親相抗衡的人。

我在別處曾經描述過的“家庭羅曼史” [見蘭克《關於英雄出生的神話》(1909c)。]的概念,恐怕就是男孩們在這一時期產生的紛繁的幻想與各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交織而成的。

既然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這方面的心理發展過程,那麽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麽說某些男性在擇偶時非蕩婦不愛的特點實際上源自他們的戀母情結,這兩者並不衝突。我們所討論的這類男性的感情生活是受到了青春期心理發展影響的結果,簡單點兒說,就是他們過於沉浸在青春期的幻想當中,這些幻想在日後的現實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他們的感情生活。不難理解,青春期的過度手淫也是導致他們沉迷於幻想的重要原因。

這些幻想成功地主導了男性在現實中的感情生活,相比之下,想要拯救他們所愛之人的強烈願望就顯得太沒有意義了,但也更容易被理解。由於這些女性天性就自甘墮落、水性楊花,常使自己陷於危險的境地,因此男性想要通過監管她們的德行,抑製她們的惡習,以此來幫助她們脫離險境,也就不難理解了。然而,對於隱蔽性記憶(screen memories)、幻想和夢的研究表明,我們將潛意識當中的動機恰到好處地“合理化”了,其過程與夢境的“二次加工”類似。

事實上,“拯救動機”有其自身發展的歷史和意義,它是戀母情結,或者更確切地說戀親情結獨立的衍生品。當一個孩子得知他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時,或者說是母親給的時,他對父母的愛就會與日漸強大和獨立的衝動結合在一起,進而產生想要以同等價值的禮物報答父母的願望。男孩在表述這一願望時說得像是在向成人發起挑戰:“我什麽都不會要我父親的,我欠他的一定會全部還清。”此時,他就會幻想自己要將父親從水深火熱當中解救出來,對他施以救命之恩,這樣他們的恩怨才可一筆勾銷。在幻想當中,父親最常以皇帝、國王或其他大人物這樣扭曲的身份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甚至為作家的寫作提供了素材。在實際應用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男孩在幻想中對父親施以援手以此來挑戰父親的權威,而對於母親的處理,則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母親給了孩子生命,此等大恩大德,孩子無以為報,但只要在潛意識中將意義稍加變換(事實上,不同的概念在意識中相互轉換也是很常見的),拯救母親的意義就轉化成了幫她生一個孩子,當然,必須是一個與自己相似的孩子。這與“拯救”一詞的原始含義並無太大差別,出現的一點兒微小改變也算是合情合理。母親給予了他生命,作為回報,他給了母親另一個與自己高度相似的孩子,以此來報答母親的恩情,換言之,在這個與拯救有關的幻想中,他完全把自己當成了自己的父親。他的柔情、感激、貪婪、挑釁和專橫等各種本能,在幻想自己成為父親的一瞬間都獲得了滿足。然而,微小意義的改變並沒有消除“拯救”一詞原始含義中的危險因素,因為生育本身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是母親的能力拯救了他。出生既是我們此生所經歷的第一次危險,也是在未來引起我們恐慌的所有危險的原型,出生時的經歷很可能給我們的一生留下心理陰影,即恐懼。蘇格蘭傳說中的麥克達夫(Macduff)不是由母親生育出來的,而是從母親的子宮中破膛而出的,因此他不知恐懼為何物。

古時候的釋夢者阿特米道魯斯(Artemidorus)認為,夢的意義取決於做夢者為何人,這一點完全正確。受潛意識思想表述規則的製約,男性和女性由於性別上的差異,他們在潛意識中對拯救的理解也互不相同。對於男性來說,“拯救”就意味著讓母親生一個孩子;而對於女性來說,“拯救”則意味著要自己生一個孩子。如果我們將夢境或幻想當中出現的拯救的不同含義與水的概念聯繫起來的話,拯救的意義就會變得更加清晰。如果一位男性夢見自己從水中救起了一位女性,那就意味著他要讓這個女人成為一位母親,根據前文可知,這位母親就是他自己的母親。如果一位女性從水中救起了其他人(一個孩子),那麽她就會把自己認作是孩子的母親,正如摩西神話中法老的女兒一樣(蘭克,1909)。有時,在他們的拯救幻想當中也會對父親展現自己的柔情愛意,此時,他們就會把父親想象成自己的孩子,或者說,想有一個像自己父親一樣的孩子。

正是拯救動機與戀親情結之間緊密的聯繫,才使得想要拯救愛人的欲望成了我們所探討的這類愛戀關係中的重要特徵。

我覺得沒有必要為我在這個問題上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辯護,正如當初我提出肛門性欲這個概念時一樣(弗洛伊德,1908b),在此我的首要目的仍然是要從通過觀察得來的材料中挑選出那些典型的、類型明確的案例加以研究。有很大一部分人隻具備上述類型中的少數幾項特徵,或是他們具有的特徵不夠明顯,無論哪種情況,都只能通過對這一類型中的所有特徵進行全面分析,才能對他們有一個合理的認識。

弗洛伊德作品

性學三論與《愛情心理學》

《性學三論與愛情心理學》匯集了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關於人類性學與愛情心理學的最重要著作。 通過對性對象、性目的、性表現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對性變態、幼兒性欲和青春期性欲發展的獨到見解。書中同時收錄了弗洛伊德對有關愛情心理學的三個精妙主題的深入而有洞見的研究,包括男性對象選擇、情欲生活的普遍衰退趨勢以及處女的禁忌。

弗洛伊德關於人類性學的研究與討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至今仍值得每一位想了解性與愛、想了解弗洛伊德思想精髓的讀者所閱讀參考。

點擊購買弗洛伊德《性學三論與愛情心理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