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喪偶式育兒,受傷的除了媽媽,孩子正在承受的隱型傷害也要警覺了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人們常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意思是女人天生身心柔弱,但當有了孩子以後,由於母愛,常常會發揮出令人難以想像的意志力。這句話乍看是對母親的最高褒獎,實際上何嘗不是一種「道德綁架」。

何出此言呢?

先給大家看一道填空題——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男子本強 ,為父則

某平台點贊數最多的是這個答案:男子本強 ,為父則弱。

相信很多男性不服氣,內心OS是:我辛辛苦苦在外賺錢養家,女人就是帶個孩子還那麼多情緒。我在職場打拚,那是跟全世界玩命,這比女人在家伺候一個孩子要難得多……

曾有一份針對北京3~6歲幼兒父親的調查,結果顯示: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和孩子交流。另一項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顯示: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父親「缺席」,母親成為了絕對主角。

於是這便衍生出了一個新的社會現象——喪偶式育兒。

喪偶式育兒,女人的雙重煎熬

喪偶式育兒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如早出晚歸、子女很難見面、無語言交流等)。

受傳統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影響,現如今99.99%的家庭主婦都是女性,自然也就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家庭教育的絕對主角。

男人以為女人在家帶娃是享福,殊不知女人既要承受身體的勞碌更要受心理的煎熬。

據研究:醫學上認為抑鬱症的遺傳度約為 30%~40%,而女性的遺傳風險高於男性。女性的情緒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在不良環境下,遺傳因素會升高特定精神障礙的易感性。

另外,心理學家發現:人最初出現情緒低落時,男性喜歡通過參加體育活動以及其他社交方式發泄和擺脫抑鬱情緒,轉移注意力;而女性不願意活動,她們會不自主地進行「心理反芻」——反覆思慮情緒低落髮生的可能原因,並給出各種可能的解釋,被動重複地體驗傷痛,這也會延長她們的抑鬱情緒。長期對負性結果和無助的預料最終會導致絕望,並可能進展為抑鬱症。

而當今中國絕大多數的家庭主婦,都深受其害——對她們來說,最大的軟肋無非是老公和孩子,而現實卻是:父親(丈夫)的缺席,催生了喪偶式婚姻,進而導致了喪偶式育兒,每一個都是致命打擊。而這一切的一切皆因男性在婚姻、在育兒問題上的「暴走」。

儘管喪偶式育兒這個話題一直存在,但今年2部電視劇的爆紅,才得以將這個社會現象拉入觀眾視野。

最近,劉濤和楊爍主演的家庭劇《我們都要好好的》就是對喪偶式育兒最為溫情,最為真實的闡述。楊爍飾演的向前是位優秀的公司高層,開篇就完成了王大鎚的畢生追求——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外加美嬌妻與可愛兒子。看似風光無限,其實一地雞毛。

在向前享受高光時刻時,劉濤飾演的妻子卻因為抑鬱症發作自殺。儘管向前為妻兒提供了最好的經濟條件,但也把育兒的全部壓力丟給了妻子。他忽視了妻子的精神壓力,情感訴求,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連基本的夫妻生活都只能靠藥物支持。試問,這樣的男人:有錢又如何?

妻子要的是愛情的滋潤,哪怕是一點點的關心和分擔,而非一年300天都在忙於工作,隨後甩手用一大筆的銅臭味來掩蓋這一份岌岌可危的婚姻。

真的可笑又可悲,婚姻和育兒何時變得只需要女人來維持?因此結局就是一方太用力把自己逼成了抑鬱症;一方太隨意甚至絞盡腦汁都想不通為何女人會患上抑鬱症。

開局是以一個母親,被懷疑殺了自己的孩子案件開始講起。

原本是家庭主婦的裡沙子被選為了候補陪審,機緣巧合之下參與了這個案例。

這個蓄意」將女兒溺斃的虐童案的被告媽媽是與裡沙子年齡相仿的年輕媽媽安藤水穗。聽著被告丈夫安藤壽士的證詞,大部分的參審員都覺得安藤壽士是個好好先生,但裡沙子卻有說不出的疑惑,感覺和自己的丈夫很像。而接下來夫妻雙方家長的證詞,更讓裡沙子有一種看到自己人生的感覺,於是代入感越來越強……

就當陪審團與輿論都覺得被告媽媽安藤壽士罪不可赦時,裡沙子卻有些同情與共鳴。因為她能明白被告媽媽的生活有多絕望,喪偶式育兒的操作有多麼的令人窒息,甚至,她都能理解被告媽媽是怎麼一步一步被逼入絕境……

再回首看看自己,何嘗不是活得苟延殘喘。一邊是對自己婚姻不滿意的父母,一邊是永遠站在兒子立場的婆家,外加丈夫的不到場,不出席和質疑否認。甚至有時候孩子哭,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去哄孩子而是來喊裡沙子,孩子哭得越大聲,他們就會喊得越大聲。

彷彿,孩子就是女人一個人的事,跟他們沒有半毛錢關係。

更可怕的是,當今社會似乎默認了這個病態的觀點:他們認為女人天生就要生兒育女。而且天生就應該會育兒,就好比寶寶天生就會吃奶一樣,應該是與生俱來的本領。

我們都說戲劇來源於生活,實際上生活卻遠比戲劇「精彩」。

2017年,在遼寧鐵嶺,一38歲媽媽獨自在家帶娃。三天前,這位媽媽還在和別人微信聊天,聊到一半突然沒有反應。三天后,家裡親戚發現,她家燈一直亮著,覺得奇怪就上樓去看了看。

圖為親戚抱起小孩

敲門沒人開,他就翻牆進去了,沒想到眼前的一幕讓人震驚——屋子充斥著惡臭,媽媽早已死去多時,孩子坐在媽媽身邊看電視,獨自伴著媽媽屍體三天三夜。親戚進來後,孩子也沒怎麼說話,反覆說著:「媽媽睡著了!」後經警方鑒定,媽媽死於心肌梗。據了解這位媽媽一直有這方面的問題,常年吃藥調整……

看完這則新聞,很多網友按捺不住,開始在網上破口大罵,其中一條評論「她老公呢?三天都不打一個電話回家嗎?明知妻子身體不好,還讓她這麼操勞,你盡到丈夫的責任了嗎?」讓幸孕姐印象深刻。

喪偶式育兒還真是讓人心酸又心疼……

前些時日,網上一直在批判996工作製無人性,但是相對於母親這個「職業」,它真的不算什麼。

母親是什麼?


母親就是24小時待業,全年無休,無論是身有病痛還是心有疾患,都要隨叫隨到的那種。可曾想就算是機器也需充電、維修吧,更何況有血有肉的女人。

但男人,彷彿沒有這種意識。

1、大部分的男人先天不足,後天還不努力

1、主要是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觀念影響。認為男人就是應該在外賺錢養家,女人就應該持家帶娃。

2、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是一個角色轉換快慢的問題。絕大多數女性在懷孕或者生孩子之後都可以快速擔起媽媽的職責,但多數男性進入爸爸角色的過程比較漫長。因為爸爸難以承擔育兒責任,所以媽媽只能主動或被動的改變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狀態,承擔起絕大多數的育兒工作,成為管孩子和拚職場的兩不誤的「全能媽媽」。

3、從兒童心理的發展特點來看,3歲之前往往因為餵奶和生活照顧因素等原因,多數孩子對媽媽的依賴程度明顯高於爸爸,加之該階段多數爸爸還不習慣承擔夫職,所以長年承擔育兒指責的一方多以媽媽為主,只能變成三頭六臂;缺席一方,多以爸爸為主,則會變得遊手好閒。

久而久之,承擔育兒指責和育兒的雙重壓力下變得焦躁,敏感和缺乏安全感,逐漸對另一方產生不滿情緒,夫妻之間難以正常溝通和互動,雙方各有想法和怨言,導致家庭氛圍不和諧,喪偶式婚姻導致的負面情緒也隨即傳遞和發射給孩子,因此家庭隨即進入一種喪偶式育兒的極端。

2、大部分媽媽不放心,不肯輕易放手

在丈夫要不要參與育兒的這個問題,很多媽媽是充滿矛盾——她們一方面希望丈夫多些時間陪伴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丈夫的育兒觀會讓孩子走向自己不喜歡的方向。在這個矛盾推動下,會容易就激發矛盾。

久而久之,爸爸就會開始遊離,開始彷徨,而此時的媽媽可能就更加暴躁,更加惶恐。正如心理老師沈家宏教授所說,中國的家庭育兒方式自古有一個特點:男人處於遊離狀態,女人處於控制狀態。

喪偶式育兒對孩子的傷害

喪偶式育兒對女性的危害很大,上面都有所提及,不管是身還是心,都是重創。而它對於孩子的傷害,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孩子個性的培養。

由於性別差異,男性和女性在處理同樣問題的時候會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於事物的判斷和認知也有不同的結論。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乏如何一方的引導都容易導致孩子不健康或不健全。


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也顯示: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其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的發育速度都要落後,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礙,表現抑鬱、孤獨、任性、多動、有依賴感。

男孩需要從父親那裡觀察、模仿男性的語言和行為,對男性身份建立認同感,然後逐步樹立起「男子漢」的氣概。

女孩則從父親那裡接納、學習同異性接觸和交往的經驗。很多在感情上屢屢受挫的女孩,多數沒有與父親建立起親密的信任關係。早年缺乏父親的陪伴和支持,往往讓女孩在親密關係中找不到安全感。

兒科專家葉欣表示:相對於媽媽快速進入母親角色,爸爸需要的時間會更漫長,而且多數爸爸在心理上覺得在孩子還不會表達的時候沒必要與孩子進行多餘的互動,但實際上,親子關係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不會表達時家長不重視他們的內心感受,等長大以後再交流再培養就很難達到效果。

更何況,多數爸爸還欠缺和孩子互動發方法,所以互動過程中很容易陷於尷尬和無趣的境地,久而久之,雙方就會產生抵觸情緒。具體做法如下:

把起床時間提前半小時,陪孩子一起洗漱;把在外面吃早餐的習慣改成在家陪孩子一起吃;出差在外,也抽一點時間給孩子打打電話,接接視屏;孩子難過時摸摸孩子的頭,孩子高興時陪在他一起笑……

另外,媽媽可以適當地放慢腳步,給爸爸追上自己的時間,並且要敢於放手讓爸爸嘗試,否則時間長了,媽媽的世界被孩子填滿,爸爸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與妻兒產生差距,進而從精神上脫離家庭,那時就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媽媽放手後,爸爸一旦看到孩子因為他的陪伴有所改變,就會產生成就感,從而也能更深層地認識到喪偶式育兒家庭環境的不足,從而從本質上進行改變。(J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