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十年:雷曼兄弟倒閉後我們經歷了什麽

  本周五(9月21日),美國股市開盤後再創史上新高,這和十年前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全球市場都處於雷曼兄弟倒閉一周後的愁雲慘淡中,CNBC將暴跌中的摩根士丹利高盛股價放在螢幕的頂端,稱之為“死亡審視”。從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到2008年那場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如今又過去了十年,金融業在此期間勵精圖治,謹防重蹈覆轍。然而,對於吸取教訓的成效,人們卻褒貶不一。

  吃一塹長一智

  實際上,當年雷曼兄弟的倒閉並不算是金融危機的開端,也非高潮,到了2008年的9月22日,總部位於日本東京的野村證券宣布收購雷曼兄弟在歐洲、中東、亞洲區包括日本、澳洲和香港的業務,事情也似乎得到了解決。真正讓當時親身經歷的人們如今還心有余悸的是,在那之前的不可思議突然變為現實——僅僅是一個高風險證券投資組合就讓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產業巨頭轟然倒塌,全世界的信貸市場因此而顫抖,整個金融系統似乎在下一刻就會全然崩潰,隨之而來的經濟蕭條也超乎想象。

  當時的紐約聯儲主席蓋特納收到高盛CEO勞爾德·貝蘭克梵的來電。貝蘭克梵說他盡力了,但聲音顫抖。蓋特納隨後回電,讓貝蘭克梵不要再跟任何人講話,“如果有人聽到你的聲音,你會嚇壞他們。”

  被“嚇壞了”的當政者們猛然警醒,對於撬動全球經濟的金融業,他們此前忽略了許多早就暗自滋生的“蛀蟲”,比如對高風險的追逐、職業道德以及信用問題,於是在災難過後各國監管機構積極展開了“亡羊補牢”特大行動。

  首先是追究當初的罪魁禍首。許多大型銀行當時“跟風”參與兜售了許多所謂次級房屋貸款證券。這種房貸的借貸者本身償還能力不足,美國房價下跌引發了大量的壞账,這除了為禍雷曼之類的金融機構,還讓大批事先毫不知情的投資者受損。製造禍端的“壞孩子”們隨之受到懲處,根據Keefe, Bruyette and Woods公司在年初發布的一份報告,全球各大銀行因此被處罰了共計2430億美元。

  重要的是,各國開始收緊對金融業的監管,以防這匹曾經“脫韁的馬兒”再生事端。

  作為危機源頭的華爾街,在經歷了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美林並入美國銀行、雷曼倒閉,高盛、摩根士丹利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等一系列“洗牌”後迎來了《多德-弗蘭克法案》。這一法案旨在改善金融體系的透明性和增強金融機構的責任,被認為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華爾街最深刻的變革。

  曾經受惠於放寬監管所帶來的“金融大爆炸”的英國也不得不大力整改。最引人矚目的“圍欄”政策將零售銀行和投資銀行隔離開來,為銀行的高風險業務設立“防火牆”。

  最近的相關新政當屬歐盟今年1月份開始實施的MiFID II。這部全稱為《金融工具市場指導》第二版本(Markets in 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的MiFID II幾乎涉及金融領域各個角落,可謂是“嚴防死守”。人們認為MiFID II帶來了從金融危機中吸取的教訓。專家稱,就影響而言,MiFID II會大過“金融大爆炸”。

  與此同時,各國還步調一致地要求銀行增加資本緩衝,並定時對大型銀行進行壓力測試。經過這番“洗禮”,大多經濟學家都承認,如果十年前的情況再現,金融機構再不會像當年的雷曼那樣不堪一擊。

  相比當年的雷曼兄弟,現在銀行倒閉的可能性更低,即便真的倒閉,如今的權力機構也已經應付自如,這從2017年西班牙第五大銀行Banco Popular的倒閉中就可見一斑。

  好了傷疤忘了疼

  儘管如此,許多人還是憂心忡忡。人類善於在學習中進步是不假,但歷史卻總在重演,彰顯著我們“好了傷疤忘了疼”的陋習,在金融危機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全球性金融危機自1810年代首次發生開始,每隔10到20年就會爆發一次,起因都出人意料,本質卻如出一轍。某種原因導致債務危機,壞账激增,金融機構難堪重負,市場一瀉千里,進而殃及整體經濟——這個“套路”近兩個世紀以來都屢試不爽。

  債台高築顯然是危機的重要源頭。而上次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範圍的超寬鬆貨幣政策讓全球債務水準再度攀上警戒線。IMF在今年4月份公布的一份報告讓人心驚膽顫。這份報告表明,全世界的公共和私人債務已經高達164兆美元,是全球GDP的225%,這一比例比2009年時的高峰還要高12%。至於到底債務水準多高會帶來下一次危機並沒有定論,但那最後一根稻草可能隨時會到來。

  最近這一波新興市場貨幣危機似乎就是一次小型的預演。雖然部分貨幣的暴跌如今已經得到控制,但可以想象形勢繼續惡化所導致的結果。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全球美元債務已經從2009年的5.8兆美元升至11.4兆美元,其中3.7兆美元都去往了新興市場,比2008年時多一倍。如果這些市場的本國貨幣繼續下跌,美元則在美聯儲的加息中節節攀升,上述的“全球金融危機套路”就必定會重演。

  讓人擔憂的還不止於此,其他的因素也在預示著十年前那場危機或許即將重演,比如金融市場的自滿。金融危機後各國“央媽”使盡渾身解數刺激經濟,全球終於恢復了繁榮景象,隨之而來的是以科技公司為首的股市屢破紀錄。從2009年3月至今,華爾街的這頭“牛”已經逗留了九年半之久,是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一次。然而如今美聯儲進入了加息周期,股市中的泡沫卻愈發膨脹。用市盈率(P/E)衡量的美國股市估值此前只有兩次達到過如此高的水準,一次是1929年的大蕭條,一次是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但2000年時,所有上市股票的價值也只是相當於全球GDP總量,而如今已經是三倍。

  正如人們並不能確定債務水準多高標志著危機的到來一樣,股市的泡沫吹到多大會破也沒有固定的規律。但值得警惕的是,如今全球貿易關係岌岌可危,引領股市蒸蒸日上的科技公司也正在發現迅速擴張中的潛在問題,這些都是在發出警報的信號。

  面對危機四伏的現狀,懸而未決的問題還包括全球經濟仍然缺乏早期預警系統以及監控金融流動的系統。

  如此看來,曾在金融危機期間擔任英國首相的布朗最近說的一句話顯得頗有道理,他說:“我們只是處理了一些小事,重要的大事卻仍未解決。”

  更新換代

  布朗於2007年接棒布萊爾上任,當選那年的夏季就開始面臨金融危機。短短三年後,他在英國戰後最長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大選失利。顯然,相對大多數普通人,他對當年的情況具有更多的反思和領悟。

  在全球金融系統遭受當頭棒喝的十年後,這位“危機首相”言辭尖銳:“我們正處於夢遊進入未來危機的危險之中。當風險惡化,我們就會猛然醒來,卻發現身在一個群龍無首的世界。”

  他所指出的正是上一次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新問題。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拯救了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卻沒能拯救那些為此失去住所和工作的民眾。民粹主義正是由此崛起。有些分析認為,沒有那次金融危機,就不會有如今的川普總統。而目前川普奉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則成為國際合作的最大障礙。當年親身參與了在金融危機後起到力挽狂瀾作用的G20峰會的布朗說道:“2008年時的合作不太可能在下一次危機時發生。我們可能只會互相指責,而非解決問題。”

  十年間鬥轉星移,人類社會的變化當然不止這一個。就拿金融業來說,人們的焦點早已從雷曼之類的大型投行轉向了私募股權公司、算法交易和廉價、自動化的交易所交易基金,從傳統金融公司轉向了科技公司。

  行業在思考如何通過運用分析、人工智能、甚至生物統計學來進行創新的同時,也面臨著由此帶來的潛在風險,例如由電腦代勞的交易會令股市跌勢迅速惡化,以及網絡攻擊給大型金融機構帶來的損失。

  十年之後,經濟社會和金融市場仿佛又經歷了一個輪回,我們可能又站在了一個周期的尾聲,此時可以看到金融系統正在努力變得更加安全,但也可以肯定還有足夠的教訓需要吸取。雷曼倒閉了十年,金融界的修複還遠遠沒有完成。

責任編輯:張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