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個焦慮的家庭,能做的只是品嚐生活的小歡喜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以三組家庭出發,討論了父母與子女在面對高考時的喜怒哀樂。其中海清扮演的母親童文潔與陶虹扮演的母親宋倩在影片一開始就強調了高考對於孩子與家庭的重要性。宋倩對於清北的重視,童文潔對於方一凡能否考上一本的焦慮,都成為了父母與子女之間衝突的導火索。有趣的是,方一凡和喬英子分別通過不同的方式“反抗”了母親們的意願,並且在最後與父母達成和解。而方一凡與喬英子的反抗方式看似不同,卻有著相同的根源:追尋興趣,而不是追尋學校。追尋知識與興趣和一味看重學校的衝突點在哪裡?《小歡喜》中討論的教育問題缺少了什麽?

追尋知識還是看重學校?

在電視劇中,喬英子一心想要學習天文學,並且選中了心儀的,有著頂尖天文專業的南京大學。但是這一決定遭到了母親宋倩的強烈反對,宋倩認為除了清華北大之外,英子不應該選擇其他學校。宋倩更是表示,自己和英子一直有著相同的目標,去清華北大學天文學。然而這其中的微妙差異是,宋倩更關心的清華北大,而英子真正關心的則是天文學。宋倩的要強性格導致了她不能夠接受女兒選擇除清北外的其他學校。

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從童文潔在第一集中的表述找到相似的心態。童文潔表示她的心願是方一凡進入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結婚,生子。值得注意的是,童文潔並沒有關心兒子方一凡進入大學後學習的專業,或者兒子的興趣;而她所指的好大學更像是為了後面好工作而服務的存在,這樣的好大學是一種不明確的泛指,或許我們可以問上一句,什麽樣的大學才是好大學?是否更適合找工作,有著更大名氣的大學就是童文潔心中的好大學?

劇中自殺的學霸丁一的原因是父母強迫他去學了自己不感興趣的金融專業,導致自己放棄了喜歡的地質專業。丁一父母的期望很直接,金融行業更加熱門,更加方便畢業生找工作。丁一的父母認為大學並非是孩子獲得感興趣知識的地方,大學的作用是更實際的,工具性的,是為了讓孩子在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在社會分工明確的今天,這樣的期望有著它的合理性。對於許多本科畢業後不再繼續深造的學生來說,大學是學習的終點,也是成年人過渡到社會的階段。在大學期間學習一門熱門專業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而這也是許多父母對於孩子未來的願景。

但是對於一路不斷遇見考試與競爭的學生而言,大學階段是為數不多可以擺脫“硬性規定”自由選擇自己讀什麽書,聽什麽課,獲取什麽知識的時間。學生不需要再局限於課程表,可以找尋自己的興趣,並且花上四年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看它將自己引領到什麽方向上去。對於試圖將興趣和工作結合的學生而言,大學提供了知識和一份文憑,文憑或許與工作掛鉤,但是知識也有著其自身的重要性。或許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可以試著回答一下這道選擇題:如果大學生在大學學習四年,獲得了他/她想要的知識,但是卻沒有拿到那份文憑,這樣度過大學是不是值得的?或者這樣的問題過於絕對,卻能讓人們為大學教育的功利性與知識性作出優先排序。

知識教育還是德行教育?

在電視劇中,宋倩作為金牌補習的老師有著良好的口碑,在方一凡、季楊楊遇上學習問題時也樂於向宋倩求助。劇中的學生和家長也樂於向專業補習機構求助,以獲得學習上的幫助,其成效直觀地被反映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在方一凡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童文潔將他送去補習班,目的也非常明確:能在短時間內提高自己的成績,在高考中拿到一個好分數。這樣的要求是直接的,其指向非常明確,短期的成績提高,在模擬考裡提高排名,高考考出高分,考入好大學。這也是部分家長眼中的學習的終點。

或許高中學習的終點的確是高考,但是我們可以質疑的是這樣的考試學習是不是教育的終點。當我們談論教育的時候,我們談論的不僅僅是分數和知識,更是道德、品行、是對於“我希望成為一個怎麽樣的人”這一問題的回答。在學生進入大學,踏入社會之後,這樣的教育並沒有結束,我們或許可以認為,在人的一生中他/她都要不斷地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以糾正自己的行為,嘗試成為正直的人。

如果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那麽我們應該看到更多強調德性與素質上的教育。然而,這樣的教育在實際操作上是充滿著困難的。首先,由於家長缺少專業的培訓,在部分家長髮現親身做孩子的品德教育收效甚微後,他們或選擇放棄,或試圖找尋他人來提供這方面教育的缺失。然而,由於市面上的教育機構往往更專注於考試培訓這一容易看到成果的方向進行輔導,這樣的知識傳授是道德中立的,避開了承擔“素質教育”失敗的風險。在這樣的環境下,怎樣去為孩子尋找道德上的導師成為了難題。第二,在不同的家長心中對於“美好生活”與“正直的人”的定義可能有著巨大的分歧,那麽如何選擇合適的導師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成為了一個挑戰。對此,我的朋友郭悠樂指出,在古希臘以及中世紀時期,人們或是尊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為師,將他們視作權威。由此,家長可以讓孩子遵循榜樣的行為去思考、生活。但在當今社會,人們似乎對這樣的“道德權威”產生了懷疑,在一部分人看來,社會上並沒有值得完全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存在。因此,對於道德教育的不重視也是這種看法的一種延續。父母的責任也變成了讓孩子吃飽穿暖,而不是進一步提供給孩子精神上的指導和幫助。因此,當人們閱讀到學術界的抄襲造假、商界的冷酷剝削,並為此感到震驚時,或許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受到相應的道德教育。而讓孩子一味學習“工具性”學科,帶著功利的目的去看教育,更是會扼殺他們接受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

在觀眾看來,《小歡喜》的確反映了許多中國家庭在學習、教育、親子關係之間的問題和矛盾。編劇在抓住高考這一核心後也盡可能多地涵蓋到了中年男女、職場壓力、孩子獨立等等一系列的社會現象。但是在這些現象和日常生活的背後,我們或許能看到一個個焦慮的童文潔和宋倩,希望孩子能過上良好的生活,但回頭看她們自己時,她們又承認她們的工作並不能帶給自己快樂或幸福。在這樣的矛盾中,每一對家庭能做的,也只能是去忘記煩惱,去品嚐生活中的小歡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